配色: 字号:
8短文两篇
2013-03-26 | 阅:  转:  |  分享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一.请你为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字平如砥()蜡和()纸灰和()面

随声附和()更()互燔()土

群从()火炀()

二.请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的含义。

1.持就火炀之2.不用,则以纸帖之

瞬息可就每韵为一帖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4.一板已自布字

不以木为之者其引自落,殊不沾污

三.请你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

A.五代时始印五经(才)

B.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

C.持就火炀之(烤)

D.旋刻之(旋转)

2.()

A.木格贮之(存放)

B.有奇字素无备者(奇怪的)

C.用讫再火令药熔(完)

D.字平如砥(磨刀石)

四.填写下表,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印刷工作程序的。

五.请你结合活板具体情况,对比雕版的特点写出活板的特点。

雕版 活板 每部书分成许多块木板。

发现错误不好改正。

按照刻好的木版逐块印刷

使用频率高的字,不能替换使用。 六.请你按照“词、义、词性、例句、例句翻译”的格式为“端、印、就、帖”制作文言词卡片。

七.阅读:

文段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朝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本文选自他的《》。这是一部有关、、等各种知识的笔记。

2.请你找出选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3.请你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请你选择。()

A.布衣毕昇B.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C.活版印刷术D.活版印刷术的优点

5.按活版印刷工作程序,将下列内容排序。

A.排版B.制字C.拆版存放D.印刷

正确的顺序是: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文段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干:岸边。

圮(pí):倒塌。

阅:经历。

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柿(fèi):木片。

颠:颠倒、荒唐。

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之于数里外

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