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6
2013-03-27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愚公移山 总课时 2 学校 长江一中 教者 刘晓静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有神话色彩。文章塑造了愚公这个生动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特别是此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教











标 一、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二、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三、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难



点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课前准备 资料的搜集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5’













整体感知35’















作业布置5分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一)、强调生字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复习课文,背诵课文



愚公移山



出处---《列子》



始龀孀妻





















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5分





朗读5分



探究讨论25’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一)、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二)、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什么态度?

妻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担心、想办法)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嘲笑、阻止)

(三)、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不“愚”:因为他不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坚强的毅力,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叟不“智”: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目光短浅,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是这一类典型人物的代表

(四)、作者塑造愚公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5分

板书设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五)、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六)、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七)、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

文中愚公除了移山,还能有其他办法吗?请你帮他想想办法。

愚公移山

形象:远大理想,坚持不懈

愚公精神---不怕吃苦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