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 短文两篇
2013-03-28 | 阅:  转:  |  分享 
  
导学案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设计人 课题 ?三短文两篇 课型 综合课 课时 2课时? 时间 学





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两课的学习明白: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重难点预测 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抑后扬”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难点 ?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香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得硕士学位。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委并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容简介:

席慕容,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语即大江河之意)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1、)_________

宽恕()_________

卑微()____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_____

聒聒()___________

2、

栗()______粟()_______

?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2、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

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4、作者从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身上看到了应该真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大道理。这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啊?

三、质疑探究、深入理解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你从生活上的哪些小事或是哪些细小事物上得到过一些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告诉了我们哪些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玫()____枚()____桅()____脆()_____

多音字壳(旋(圈(

解释下列词语

把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

2、

?

3、

三、课堂研讨、互动交流







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小结学了这两篇课文后,你应该怎样学习呢?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公的一句名言来回答:

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献花(0)
+1
(本文系兰西县红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