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国物联网标准化现状
2013-03-28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陕西分中心高凯

当前,物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构建创新发展模式

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发达国家纷纷通

过国家战略指引、政府研发投入、企业应用推进、政策

法律保障等多项措施加快物联网的发展,以抢占这一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主动权。

我国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

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重要

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部分均

已经涉及物联网的内容。现阶段,推进物联网应用已

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

相继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并兴建物联网产业园。

物联网的理论研究、标签生产、系统集成、云服务等完

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一大批物联网产业集聚基地已

经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现出资源聚集效应和规模增值

效应。

物联网产业不是单纯的传感器制造业,而是一个

包括制造、传感、传输、智能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众多环

节的生态集成技术环境。因此,物联网标准涉及到众

多行业,内涵十分丰富,体系非常复杂。从感知层、网

络层到应用层,每一个层面都会涉及到一些标准化组

织,目前已经有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T业组织

和联盟两类的24个标准化组织参与其中。



、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

织,自1947年2月成立以来,已发展为具有162个成

员的国际标准化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织。

物联网/RFID

根据ISO/IECJTC31RFID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计

划,ISO将RFID的国际标准分为空中接口标准、数据

结构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和应用标准四个方面。

2.国际电212委员会(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非

政府性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

(ECOSOC)的甲级咨询组织。1947年曾作为一个电工

部门合并入国际ISO标准化组织,而1976年又从ISO

中分立出来。IEC负责起草和公布所有电工、电子和相

关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

现阶段,IEC非常重视与ISO的技术合作,IEC和

ISO之间相互交叉的国际标准化领域和项目越来越

多。为此IEC和ISO成立了IEC/ISO联合计划委员会

(JTRC),对有交叉或有争议领域的事物进行协调和规

划;还共同制定了IEC/ISO导则,是两个组织在标准

制定和标准格式上保持一致;在信息技术领域,成立

了ISO/IEC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共同制定该

领域里的国际标准。

3.国际电信联盟(ITU)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电信界最权威的标准制定

机构,是各国政府和民间领域协调全球电信网络和服

务的机构,也是最早进行物联网标准化的组织之一,

主要集中在通信和网络技术、泛在传感网(USN)、智

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研究。

在智能电网方面,ITu于2010年2月专门成立了

FocusGrouponSmartGrid(FGSmart);在智能交通方

面,ITu积极配合ISOTC204,开展了关于交通运输信

《条码与信息系豉=》2012·617

物联网/RFID

息和控制系统(TICS),特别是ITS(IntelligentTrans-

portationSystems)专用短程通信DSRC方面的研究和

协i『占J;20l1年,ITu与ISO共同发起建立了ITS通信

联合特别小组,用于加速ITS产品和服务的部署。

4.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电气和电子T程师协会(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

电子技术‘l‘j信息科学T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

专I技术组织之一。在物联网的感知层研究领域,

IEEE的重要地位显然是毫无争议的。目前无线传感

网领域用得比较多的Zigbee技术就基于IEEE

802.15.4标准。

5,_奠他国际标准化机构和组织

除了以上与RFID技术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和

组织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区域性或行业性标准化机构

和组织积极参与物流网标准的制定,如国家标准化机

构BSI、ANSI、DIN;产业联盟,如ATA、AIAG、EIA等,

这些机构均在制定与RFID相关的区域、国家或产业

联盟标准,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升为国际标准。

二、国内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国内标准化组织主要有电子标签国家标准7F_作

组、传感器网络T作组、泛在网技术T作委员会。2010

年6月,为了加快物联网标准化建设,我曰12个部委

和23个已有的物联网标准二【:作组联合起来,成立了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联合1作组的任务就是

搭建中国物联网体系结构(图1),分析研究哪些物

联网标准急需制定。“标准组”的成立足中同存物联

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种创新。其标足完伞公开开发

的,任何人都可通过规渠道来获得资料任何厂J言_『、

应用方或专家,都可与“标准组”联系,提对标准的

建议、方案和草案。

1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

经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t[L准,2005年l2J2日,

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作组在北京宣布成。电子标签

标准r作组成员单位参卜j制定的RFID标准丰要有

GB18937-2003《全国产品目务统一卡,J识代码编带U

规则》、TB仃’3070—2002《铁路机j三车辆自动识别设备

物联网标准体系

总体标准lI感知层标准ll网络层标准ll服务支撑标准ll应用层标准ll共性标准

数据采集

体系结构和

参考模型













数fl

短距离传

输和自组

织组网

术语和需

求分析

l

L上.上.上

物标业

联准兀务网需数模

术求据式

语分注分

析册析

协同信息

处理和服

务支持

l喜

承载网ll智能计算

业务中间件l行业应用萸性技术

耋ll量ll囊ll鍪lIl{萎l{萎}l萎ll囊篓1I翼llII薹

ll橐II囊lI蓁ll蓁ll蓁

图1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图

《条码与信息系自2012·6

海量存储

l

L.._._..上..上

磁网



盘络

储存

洼存服储

务容

列储质灾











协同信息处理

数据采集接口

二维条码

射频识别

传感器

M2M无线接

异构网融合

移动通信网

互联网

通用系统体系结构一

技术条件》以及在上海市使用的《送检动物电子标示

通用技术规范》。

电-T-标签标准工作组目前已经公布的相关RFID

标准主要有参照ISO/IEC15693标准的识别卡和无触

点的集成电路卡标准,即GB厂I122351.1-2008《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邻近式卡第1部分:物理特性》

和GB/T22351.3—2008只别卡无触的集成电路卡邻近

式卡第3部分:防冲突和传输协议》。其标准体系框架

如图2:

图2射频标签标准体系结构图

现阶段,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已立项国家标准24

项,已立项行业标准15项。

2.传感器网络-1-作组

传感器网络工作组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批准筹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

并领导,从事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的

全国性技术组织。对口ISO/IECJTC1传感网标准化工

作组。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是由PG1(国际标准化)、

PG2(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PG3(通信与信息交互)、

PG4(协同信息处理)、PG5(标识)、PG6(安全)、PG7

(接口)和PG8(电力行业应用调研)等8个专项组构

成,开展具体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09年12月,该工作组完成了6项国家标准和

2项行业标准的立项工作。其中6项国家标准包括传

感器网络的总则、术语、通信和信息交互、接口、安全、

标识,已于2011年8月对外发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稿,不久将正式发布实施。

3.其他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9月28日第73

物联网/RFID

号公告批准了CPC行业标准《商务领域射频识别标签

数据格式》(SB/T10530—2009),并于2010年3月1日

正式实施。该标准采用定位不定长的编码形式,为企

业、产品及单品提供统一数据格式。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已颁布了38项IPv6的行

业标准,包括IPv6地址结构、路由、网关等基本协议,

也包括跨运营商的网络互通技术要求等,这些标准的

制定将为中国IPv6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涉及面广、影响大,从感知层、网络层到应

用层,无所不在,其标准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

多个行业、多个领域。虽然我国在物联网标准体系建

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目前影响物联网建设的因

素之一还是标准的缺失和缺乏协调统一。各部门之间

协调合作不够,标准之间交叉矛盾时有发生;标准制

修订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些标

准刚制订出来就已经过时了。

总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1年11月28

日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构

建物联网标准体系是其主要任务,按照统筹规划、分

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

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家化,逐步完

善物联网标准体系。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是适应和推

进中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确保物联网时代我

国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也是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

需要。中国要成为物联网强国,就必须具有标准制定、

标准体系建设的能力。案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2·619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