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周宗岱与山
2013-03-31 | 阅:  转:  |  分享 
  
周宗岱与山



画家周宗岱先生人如其名,宗仰大山。我看,他就是一座大山。上世纪70年代末认识他以前,我就觉得他的名字真好:宗是宗仰、尊崇的意思,岱,就是泰山,泛指山岳、大山。但专业知识告诉我,一个人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语言符号,名字和人不会有必然的联系。及至我见到他,看他身姿伟岸,沉稳厚重,就觉得他像大山上挺拔的劲松。后来经常听他谈话,直来直去,干脆利落,而又声音洪亮,往往能振聋发聩,就好像大山上飞流直下的响瀑。接触多了,又了解到他人品高尚,意志坚强,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初衷,便又觉得他真像大山上挺立的巨石。其实,周先生不但敬仰大山,学习大山,而且他自己就成了一座大山。

周先生是画家,而我不懂绘事,是个外行。但读了他的许多山水画,尤其是山水长卷《漫写家山》,我就觉得他画如其人。他的山水画,墨色浓重沉厚,山石、山树、山溪绵延不断,撑满了画幅,撑满了读者的眼球。杜甫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宗仰岱岳的画家周先生之画谓:“家山夫如何,三湘青未了。”画面上没有天,没有空白,只有山,让看画的人屏息凝思之后,再和画家一起狂吸大山的钟灵毓秀之气。画家不是独坐家山,也不是登在家山之巅,而是自己就是一座山,家山群山中的一座山。因此,他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平视群山,扫描群山,呈现出家山的全貌;大山“上与天齐”,因此我们从画中看不到天空,却仿佛能看到画家周先生正和他的“兄弟们”“相看两不厌”,又仿佛听见他在响亮地吟唱:“我见青山都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令我想起苏东坡,据我的印象,周先生崇敬他。但我觉得,在看山这一点上,周先生远远胜过他。同样是在山中,东坡是一个诗人在山中遨游,横看侧看,“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周先生自己就是一座山,有了山的情感,掌握了山的灵魂,最识家山真面目,于是能全方位地描绘出大好家山,我们也能从画中看到他的大山品格。

周先生还是一位美学学者,发表过许多美学理论和书画美学的论文。对此我也不在行,但是是这些著作的忠实读者,读后的感觉是:周先生文如其画。周先生的论文,观点鲜明,理直气壮,笔酣墨饱,读之如观其画,仿佛书刊版心全被写满,每叶都没有留出空白书边,不容他人在边上写眉批。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定力,他的信心。我曾听到省内一位美学专家说,周先生在美学学会研讨会上发言,往往出语惊人,还不容人置喙,要等他把要说的话说完之后,才笑嘻嘻坐下来请别人谈看法,全不顾好多人已经是目瞪口呆地坐在那里了。说后还问我的看法,我毫不思索地说了一句话:“您去读读他的山水画吧。”说实在的,对周先生研究的美学问题,我不懂,也没有兴趣去研究,所以对他的观点也谈不上赞成不赞成。但是,对于他治学的勇气我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我认为,他是画家,在美术、书法篆刻方面有专长,又精通书画理论和美术史、书法史,他搞起美学来,应当比那些空头美学家强多了。他的论文的风格如同他的山水画一样,不也是很明显的吗?

周先生的文如其画,画如其人,人如其名。其实,他就是一座大山。





献花(0)
+1
(本文系普通老百姓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