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看云识天气
2013-04-07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看云识天气 总课时 3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教学时间 2011年11月2日—3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





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情分析 学生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

学目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情趣导入

5分钟

























整体感知



35分钟













































小结

5分钟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进入情境





















略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思考老师的问题







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











分析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

△激发兴趣,引出新课。











◇录音图片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失: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二班7分钟,三班12分钟),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学习没有全部完成,课堂练习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5分钟











研读赏析





35分钟









































本课小结



5分钟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现在继续学习。





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赏美句——生动

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析佳词——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回忆所学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



















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













小组思考讨论赏析 △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第三课时

























































导入

5分钟



























探究质疑

拓展延伸



35分钟



















小结

5分钟

















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

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同学们通过表格了解了“云与天气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每小组同学按照老师出示的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积累谚语。



△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完成“雨天云”部分,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扶、放的一个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