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国演义卷首词赏析:英雄如烟云成败转头空
2013-04-07 | 阅:  转:  |  分享 
  
三国演义卷首词赏析:英雄如烟云成败转头空

作者:一步两搭桥

(文/丰家骅)

三国英雄论罢,青山依旧夕阳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三国演义》卷首的引词,调寄《临江仙》。这首词是一篇词体的史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英雄人物是非成败的看法,颇含哲理意味。由于小说的广为流传,这首词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极广,为人们所喜爱、吟诵,成为词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分为240则,署名"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为《祭天地桃园结义》,开篇尚无这首引词。这说明此词并非罗贯中的原作。

据晁瑮《宝文堂书目》等书的记载,嘉靖以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刻本约有十余种,这些刻本在文字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和增补,改动最大的当推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刻本。毛氏父子将余象乌本上周静轩的诗及一部分原本上"后人"和"史官"的诗删去,而易以唐宋以来名人的诗作,并在小说原文之前加上了一段类似"楔子"的文字。这首词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类的话,即为毛氏父子所增的"楔子"。但这首词也非毛氏父子的手笔。据查它的著作权应属于明代大名鼎鼎的学者杨慎。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曾任翰林修撰、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两上议大礼疏,哭阙力谏,被谪戍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县),"永远充军烟瘴"。嘉靖三十八年,死于贬所。他在云南三十多年,投荒多暇,,于书无所不读,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他在晚年曾写了一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这是一本读史启蒙之作,上自鸿蒙,下迄元代。全书分为十段,一"段"略似一"回",仿宋元市井演义,叙事话文与词文并用,首尾有开场词和散场词。《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就出自这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系书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被毛宗岗父子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咏怀之作,它述史兴感,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词的上片,"滚滚"句,暗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语意,以"逝水"喻时光的流逝。"浪花"句,化用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成句,一个"尽"字,囊括了从古到今的英雄。上下两句把流逝的时光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言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不停地向东流去,随着江水(时光)的流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都被冲洗一空。江水滔滔,历千古而不息;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如过眼烟云,早已成了历史陈迹。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人们的沉思。诗人纵观古今,反思历史,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

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是"是"非",无论是"成"是"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一样长眠地下。而滔滔长江却亘古长存,依然"不舍昼夜"地在奔流。在历史长河中,与宇宙相比,英雄的一生是多么短暂,英雄的功业又何其渺小!最后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喻宇宙永恒,自古及今依然存在;"几度夕阳",喻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但却短暂。这表现了诗人对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千古英雄的荣辱成败的彻悟。杨慎以元辅之子,擢居榜首,一时宠遇,何其盛哉!及至一朝遣戍、终老南荒,年已垂暮,怎不令其有菀枯花落,人生无常之感。因而他在历叙历代兴亡的感慨之中,也寄寓了回首往事,对自身荣枯的感悟。

既然时间无情,"是非成败"转眼成空,那么诗人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词的下片,杨慎即叙自己的生活志向:托志渔樵。"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二句,既是诗人滴戍云南后,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以老庄思想以求自我解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一个"惯"字,与"白发"相照应,暗暗点出诗人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时间已经很久,习以为常了。"一壶浊酒喜相逢",则是写他的渔樵生活的情趣。"一壶",言酒少;"浊",言酒劣。但他们相逢却"喜"。这表明这些世外高人别有会心乐事,而这乐事就是笑谈古今。他们把历代兴亡、英雄成败,当作谈资笑料用来佐酒助兴。其中的"古今多少事",在结构上勾合上片的千古英雄是非成败,使上下两片融为一体;"都付笑谈中",一个"笑"字,表明诗人对世事的鄙夷、对荣辱的轻蔑。

全词上片站在历史之上,纵论千秋成败,对历史上的龙争虎斗表现出一种彻悟;下片则超然于世事之外,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表现出一种旷达。这是诗人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反反复复表达的一个主旨。

这首词的原意本在评说秦汉兴亡的得失是非,而不在周详一代人物大事。它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赤壁,具体人物周瑜,具体事件,"樯橹灰飞烟灭";也不像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了"满眼风光北固楼",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它重在述感,全篇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张炎《词源》)丁绍仪的《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唯其"清空",故能使词具有更高的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而置于《三国演义》的卷首,不仅无丝毫不合,反而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6429.html[复制地址]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