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题目 第一节透镜 总课时 2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教学时间 2011年10月19日—10月20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姓名 张海新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本节是光的折射的深入。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
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难
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
课前准备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进入新课,科学探究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出示投影3)
学生争先尝试学生争先发言学生尝试、讨论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应该通过实验验证!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板书设计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出示投影4)
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主光轴焦点焦距
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学生自学。可讨论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