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书阅读常识
2013-04-13 | 阅:  转:  |  分享 
  
教学重点第一节一、古书注释的发展过程二、古书注释的体式三、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第二节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一、古书注释的
发展过程(一)汉代的古书注释1.注释对象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春秋公
羊传、春秋榖梁传古文经学:春秋左氏传、毛诗故训传、周礼东汉末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3.注家注本章句体:赵岐《孟
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传注体: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及“三礼注”,孔安国《尚书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之说保存在郑玄注及唐代正义中。(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1.注释
对象: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2.注家注本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王弼、韩康伯《易注》史:
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子: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
孝标《世说新语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郦道元《水经注》3.注释体式(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
体式。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
,产生“集解”体式(三)唐代的古书注释1.注家注本经: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史: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子: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集:李善
《文选注》2.注释体式(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陆德明
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3.唐代义疏的特点(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2
)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四)宋代的古书注释1.注家注本经:邢昺《孝经疏》朱熹《诗集传》子:朱熹《四书集注》集:朱熹
《楚辞集注》2.注释特点(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1.注释对象(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春秋左氏传
旧注疏证》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
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王念
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评义》《诸子评义》《古书疑义举例》(4)训诂材料纂集阮元《经籍纂诂》2.注
释体式注、疏、读书札记3.注释特点(1)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2)清代因为古音研究的成就而传统语言学发达,由
此全面整理注释古籍二、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传注类1.传(传述经义)《左传》《公羊传》《毛诗故训传》《尚书传》《诗集传》
2.注(注释)《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3.笺(笺识)《毛诗笺》4.诂、训《毛诗故训传》《公羊解诂》《墨子间诂》
(二)章句类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三)义疏类义疏,是疏
通其义的意思。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但常烦琐冗长。(四)集解类汇集众说并
加上集解作者意见。(五)音义类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
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或指出异文现象,有时说明句读。三、古书注释的
内容及注释用语(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解字词(1)注音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衰,初危反。妻,切计反。(正义而为
谓之行)行,下孟反。(二十乘)乘,绳证反。实败名(必迈反)。(衰,《广韵·支韵》小也,减也,楚危切,又所危切。《脂韵》微也,所追
切)与焉,音预。拘音俱。“读若”、“读如”、“如字”等说明读音:《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2)释义单字相训:某(者),某(也)“成俗曲期”注:期,会也。“有人而校”注:校,报也.武子,魏犫。
五鹿,卫地。“义隔而通之”“以近义词相释”“以今语释古语”:犹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蘀兮蘀兮
,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传:漂犹吹也。徒善不足以为政。注:徒犹空也。(
诵数之儒。注:诵数犹诵说。成俗曲期。郝懿行曰:曲期谓委曲期会之地,犹言委巷也。《说文》:“爾,丽爾,犹靡丽也。”段注:“丽爾,
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曰‘犹’。”)声训:关关,和声也。用语:之言、之为言《仪
礼·士丧礼》:“鬠笄用桑。”注:“桑之為言?也。”《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濵。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箋云:“蘋之言賔也,藻之
言澡也。婦人之行尚柔順,自潔清。故取名以為戒。”《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箋云:“韘之言沓,所以彄沓手指。”义界:
用一句或几句话阐明对词义进行界定.不用训诂用语:性之和所生。注:和,阴阳冲和气也。廧咎如,赤狄之别种
也,隗姓。成而聪明。正义:聪明,闻见明辩也。用语:曰、为、谓之定义在前,被训词在后。强调事物特征
,下定义时有意辨析同义词: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易·兑》疏)指明具体含义或对象:谓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注:
道谓制名之道。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注:当簿谓如各主当其簿书,不杂乱也。浑言/统言/泛言:析言散言/散文:
对言/对文《说文》:“喘,疾息也。”段注“喘”字:“此分别言之。‘息’下曰:‘喘也。’浑言之也。”《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
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
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则革路,《诗·羔裘》传:‘革犹皮也’是也。”(按,《周礼·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
。”《召南·羔裘》:“羔羊之革,素絲五緎。”传:“革猶皮也。”《周礼·司裘》:“大喪,廞裘飾皮車。”注:“皮車,遣車之革路。”)
《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執子之袪兮。?传:“遵,循。路,道。掺,擥。袪,袂也。”箋云:“思望君子於道中,見之則欲擥持其袂而留
之。”疏:“《地官·遂人》云:‘澮上有道,川上有路。’對文則有廣狹之異,散則道、路通也。”(3)破读——用本字替代假借字读为
、读作、读如/若、读曰“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杨注:“说读为脱,误也。‘脱故’犹律文之‘故误’也。”《礼记·王制
》:“名山大泽不以颁。”郑注:“颁读为班。”《离娄》“田野不辟”,注:“辟与闢同。”(4)文字校勘:解决抄刻过程
出现的错误衍、脱(夺)、讹/误、倒;当为/当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卢:“句首智
字衍。”“然而徴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天官,耳目也。〇俞樾曰:“杨注曰‘天官,耳目也’,疑此文及注并有夺误。”
《说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儿在下,如诘屈。’”段注:“诎,各本作屈,误,今正。”“
洒酸奇臭以鼻异”,杨注:“或曰,洒当为漏,篆文相似,因误耳。”疾養、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或曰:滑如字;鈹當為鈒,傳寫誤耳,
與澁同。易使则公。顾千里曰:公,疑当作功。登丸山。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2、释文句:言、谓1)串讲(包含释
词、补充句意)异形离心。注:万物之形各异则分离人之心。若以相。注:若遂以为傅相。则就木焉。注:言将
死入木,不复成嫁。“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注:谓若止喻其物则谓之马,喻其毛色则谓之黄马、白马之比也。
“心有征知。”杨注:“征,召也。言心能召万物而知之。”2)指出言外之意《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
延。注:“言轉侵多也。”《隐公二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注:“卿士王卿之執政者。言父子秉周之政。”不仁而在高位,是播
其恶于众也。朱注: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然而徴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言心亦不能自主之也。3)指出比喻义公子賦
《河水》。注:《河水》,逸詩。義取河水朝宗于海,海喻秦。以与君相周旋。注:周旋,相追逐也。4)归纳章指《毛诗》的小
序与《孟子》赵岐注的“章指”5)分析句读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薄,廹也。駢脅,合幹。〇共,音恭。聞其駢
脅,絶句。駢,薄賢反。脅,許業反。《說文》云:“駢,脅并也。”《廣雅》云:“脅幹谓之肋。”《通俗》云:“腋下謂之脅。”欲觀,如字,
絶句。一讀至祼字絶句。異形離心,萬物之形各異,則分離人之心。言人心知其不同也。此已下覆明“有名”之意。交喻,異物名實玄紐,玄
,深隱也。紐,結也。若不為分别立名,使物物而交相譬喻之,則名實深隠,紛結難知也。〇郝懿行曰:“玄,即眩字;纽,系也,结也。言名实眩
乱,连系交结而难晓也。”王念孙曰:“‘名实互纽’即上文所谓‘名实乱’也。今本‘互’字上下皆误加点,杨所见本已然,故误读为胡涓切,而
所说皆非。”先谦案,杨注之非,由失其读‘异形离心交喻’句、‘异物名实玄纽’句。离心交喻,谓人心不同,使之共喻,下文所云‘名闻而实喻
’也。异形者离心交喻,异物者名实眩纽,此所以有名也。6)讲解语法A虚词B句式C词序、词类活用以叔隗妻赵衰。音
义:“妻,七计反。”7)交代原因、背景姜氏杀之注:恐孝公怒其去,故杀妾以灭口。子玉请杀之注:畏其志大。子犯曰:天赐也
。注: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晋公子,姬出也。注:大戎狐姬之子,故曰姬出。(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诠释成语典故
2、考证名物制度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黄钟、太(taì)簇(cù)、姑洗(xiǎn
)、蕤宾、夷则、无射(yì)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宫、商、角(lù)、徵(zhī)、羽也。交代
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知识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注:古者禮會,因古詩以見意,故言“賦詩斷章”也。第二节古书的特殊表达方
式互文:参互言之,文意相备(与汉语对偶表达方式有关)《捕蛇者说》:“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连及为凑足音节,连上相类
或相反的词(这是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离娄》:“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查慕悦
。”“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一旦临小利害。”“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既往葬子厚,双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变文排比句中意义相同的地方变换用字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禦。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曲指表达时不直接指称或表意,曲折说明所指对象或表意《范雎列传》范雎既相,王稽謂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献花(0)
+1
(本文系天藏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