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恐的情绪心理学(文集)
林闻巽2013年4月
这两年来的一些学习笔记和自己的研究体会,集合在一起,方便存放,方便阅读。
生理学和心理学有关愤怒情绪的简介
林闻巽2012年3月
?
近日一直在翻看一些心理学和哲学书和文章,国内外对于“怒”的研究很多,但是真正实质上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几句话,其它的都是说教,不以为意。
1.????怒,在心理学上说是一种情绪,喜怒哀惧的第二种。其产生的一霎那间是无意识的(unconscious)的冲动,而后形成意识,开始思考、判断,过后成为记忆。记忆的不是心理愤怒的过程,而是思考的结果即仇恨怨忧等思想。这是心理学的全过程(psychology)。
2.????怒,在生理学上说是一种能量,一种动物的本能。外部令人可气的事情由感知的反射(sensoryreflection),刺激神经,通过神经元传达到大脑的皮层和杏仁核(cortexandamygdala),释放出生物激素荷尔蒙(hormone)到血液里,产生了能量,从而怒发冲冠、怒气冲天。这是一个生物物理过程(physiology)。
?
当人受到外界的某种可以导致愤怒的刺激的时候,在完全无意识的请况下,大脑的杏仁核(amygdala)会自主地促使脑器官释放一种叫做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的神经传递素(neurotransmitter),激起人的强烈的愤怒情绪。这种即兴的刺激会出现10分钟左右,在这这段期间内,心跳加快,呼气加重且急促,血液冲到头面上,四肢会不由自主的加强力度,大脑区域空白,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这是一冲动物的本能冲动。然后,接着会释放出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荷尔蒙(adrenalineandnoradrenaline)到人的血液中,这种激素可以在血液里中存在几天,使人在这段时间内易怒与反复。同时,在这段时间内即在本能的冲动过后,人的思维、思想开始加入其中,理智和情绪混合,过去的记忆也会浮现,在人的意识里面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动物在受刺激之时是即时暴怒和暴走,它们有一定的对形势的判断,判断之后的行动就是拼命或者逃命。人不一样,人还有理智有思维,既不能打又不能逃,所以事情就复杂得多。这是所谓情绪、意识二重奏;或者又是生理和心理二重奏。既有生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造成的伤害比一般的动物大得多。
?
脑前叶的大脑皮层(frontcortex)的损伤,也会直接导致人的情绪无法控制,变成无意识的暴怒,失去所有的理智。这是人体闹器官组织对于情绪的影响,器质性的损害是无法用理性和心灵分析来治疗的,一旦造成这样的器质性损伤,就已经离开了我们一般的生理学心理学的范围了。这样的伤害只有通过外科手术,作大脑皮层修补,而且也不一定治得好。不但是脑碰撞可以造成外伤,暴怒和惊恐过度也可以伤害脑前叶的大脑皮层的细胞,甚至造成永久损伤。
?
这些由于激怒而产生的荷尔蒙激素是有害的,不是很简单的发怒发完就完了的。激素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能量,这是一种生物能量。这不是我们平常锻炼身体,跑步打球这样产生的能量,而是负面能量。经常产生这样的能量和能量的消耗,会使得身体越来越虚弱,而不是越锻炼越强。暴怒对于人和动物来说都是一种本能,是没有思维意识的,属于大脑皮层和杏仁核的应激反应,由感觉器官反射到大脑里,大脑的本能反应,那就像针刺到手上手会缩回来一样,并没有通过思维过程,但是过后,在受刺激以及自动反应过后,大脑的思维意识部分才起作用。而思维一旦进入意识,就开始了加工、制造,往往是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想想更气,是心理的反映了。而怨气、仇恨就不是情绪,而是思想和记忆了。仇恨和怨恨是通过对于怒气的思维以后产生于意识当中东西,而且在记忆中也是记得最深记得最牢的那一部分。每每想起了这些记忆,人自己就会发怒。由记忆引起的发怒,尽管跟当场由于外无刺激的发怒不同,但是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受到的刺激和作出的反应却是相同的,同样有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同样有心跳气喘这样的和能量冲动。
?
现在也就是这么多了,这已经是人类科学一百多年的研究成果。科学还在发展,希望发现更多。
如何处理脑内记忆滞留的愤怒和忧伤等情绪
–情绪心理学的中国化
作者林闻巽2010年3月
?
如何有效地消除情绪残余记忆的困扰?
?
在介绍各种大的有名的方法之前,先说一个小方法。就是当你念头弹出来又来不及用大方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马上做深呼吸,吸气到丹田,同时一面用手指去揉压脚上的太冲穴,这样就可以比较快和比较有效的缓解你的情绪。这种方法虽然不入流,但是见效快而且贵在方便。如果每次念头一起就深呼吸按穴位,起码受到的伤害会少很多,以后再慢慢研究以下的有效的方法根治。
?
有几种方法:
1.???理智的思考。这是教科书说得最多的,不用再多说了。但是反过来说也是效果最差的方法。人和动物相比是理智的,不是完全情绪化的,这是人类的进化。但是进化的还不完善,人是人,人不是神。如果说动物是100%的情绪,神是100%的理智,那么人是在此之间。当然我们没见过神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用理智来说服自己,最后压抑、抑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雪上加霜。比如怒气伤肝,你压抑了怒气,就是压到肝里长期的伤。但是发怒也不可取,暴怒的时候突发性的伤害更加严重。发也不行,压也不行,那么怎么办?理智思考不能说一无是处,如果说你怒的事情是误会或者说是小事一桩,发怒只是小题大做,那么理智地思考还是可以消除的。但是如果事情是大事而且是真实的,那么理智就说服不了的。在人类进化成神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如此。
2.???行动的解决。这就是所谓有仇报仇有怨抱怨,赔了钱再把它赚回来。行不行呢?这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心里、意识里就舒服了,轻松了。但是问题是,你想要解决,能否都成功呢?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报复了,人家再报复回来,你又不行了不是?赔了钱再继续做吗?就像一个赌棍,不是越赌越赔吗?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你能解决,当然行动解决是最好的,但是也要考虑清楚了,很有理智地去行动。所以,这也不是很好的方法,只是一定条件下的办法。
3.???让时间来消除。消极的等待时间来消除痕迹是办不到的,必须进入新的事业、新的环境、从新开始而且集中精力忙于现在的事情,时间长了,那些原有的情绪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变得过时了。比如读中学的时候被班级里的小流氓打了欺负了,你后来上大学,好工作,当官,有地位,而那个小流氓后来进监狱了、或者贫穷了。这样一来的这个悲愤的记忆就换成自我满足,不会再伤了。但是这么做时间太长,也不一定现实,弄不好小流氓变大款你变穷人了,那更苦啊。有时候不是你自己能够想换环境就换环境或者换工作的,如果你不得不在一个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一辈子或者呆相对长的时间,那么你在哪里得到的伤害就会继续烦扰下去,逃避现实做不到的话这个办法就没用了。但是如果能够逃避,还是尽可能努力逃避。逃跑,或者说的好听一点战略转移,是人的本能之一,动物的本能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跑,拼命是愚蠢的。
4.???宗教治疗。很多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求助于宗教,大者出家当和尚,彻底逃避现实;小则学习道教佛教的修炼方法,比如修性修命、打坐冥想、练瑜伽、修禅等等,凡人也可以修炼,不一定出家。这些方法其实很多还是很管用的,在中国一两千年都很有用,哪怕现在的西方心理学很多的心理分析都是从这里学来的。这种方法,比如道家的性命修炼、佛家的禅修,是有一些理智的思维,但是高于理智的思维,是一种大的智慧、大的哲学性的思维。大到多大,我在这里用语言是没法形容的。另外道家的内功或者印度的瑜伽也有精神和身体能量转化的锻炼方法,比如道家精气神的修炼,就有可能转化气为精神,或者化为肉体的体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把有害的气化为强身健体的气,转后天的意识(识神)为先天的能量(元神)。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但是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人群,因为并非很多人可以修道学佛的,这是机缘,而不是想要就有的。
5.???运动疗法。西方现在最时髦的,叫work-out。上海北京大城市现在这种健身俱乐部也很多,很多工作压力大的人群都花钱去参加。利用简单的跑步、走路、游泳、打球、体操等等运动,把情绪的能量转化为体能,消耗掉。尽管这是不能去根的方法,但是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运动是会有医治作用的,体能的消耗确确实实可以同时把你的情绪的能量一起耗掉。但是以后闲下来情绪的记忆还会弹出来,那么就再去work-out掉,反反复复,但是总比坐在那里生闷气的好。如果说情绪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本能的冲动,产生超强度的能量,比如狮子一怒要冲出去捕猎,马鹿一惧要加大力度逃跑,都是情绪产生能量,然后大量消耗能量的结果,那么人的情绪冲动的时候也会聚集能量,也应消耗能量。Work-out就是这么个原理。
就像没有一个医生和一样药可以根治一种疾病一样,怒火中烧也不是一个个方法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只能作参考。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必须自己解决之。
?
(2012年3月4日闻巽随笔随笔于听风阁)
精气神的气就是喜气怒气等情绪的气
林闻巽2012年2月
前提,先不要试图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定义黄帝内经精气学说的气,更不要用来定义道家内功精气神性命双修的气。那些科学语言都是泊来语,日本人是把这些语言用做外来语,而中国人自从五四以来,或者是胡适、蔡元培等人以来则是用中文的文意翻译过来,似是而非地翻译过来,以至于现在大家都在似是而非地用。比如说“科学”,如果一开始就写成中文的“赛恩斯”,这叫做音译。虽然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就习惯了。但是叫做“科学”,虽然是意译,但是真正的意思并不完全,按中文的意思就是“分门别类分为科目的学术”,这和赛恩斯的原意有点相近,但是真实意义却不同。作为科学,严格的来说是必须有理论和有实验依据,即用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然后分成科目。或者说,把一些学科分门别类地一科一科地加以验证。所以“科学”二字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意思,用的久了,现在的人也就把它当做一个读音而已,没有人说什么叫做“科”,什么是“学”,然后合起来说什么是科学。对于日常语言文字来说,科学就是科学,和科和学其实都无关。所以,现在反过来有人想要用这些泊来语来从新定义两千年前古书的名词,其实是徒劳无效的。
在中医上常用气这个字,有很多的意义,但是大多数人是懂得,并不用太多的解释。比如说这个病人肝气太盛,易怒,因此火气太旺,所以要清火等等。这段话其实不用解释,医生病人都懂,一解释反而更糟。肝气、火气,是什么东西?黑的白的?香的臭的?分子式是什么?有几个氧、几个氢、几个碳?这都什么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对号入座呢?没有必要。
哲学、医学,道德经、黄帝内经,它们所用的语言文字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精炼出来,再加以推演、深化、更多的思考、总结,赋予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有其原来的意义。很久以前华夏人的语言就将用气这个字用在了很多的地方,比如人的情绪喜怒哀忧思恐的喜气怒气等,最常用的是你生气了,生和气这两个字和愤怒本无关联,但是人人都知道生气是什么意思,无须解释。除了情绪用气来形容,还有说这个大臣有正气、将军有杀气、皇帝有霸气、读书人的书生气、农民土里土气等等对于不同职业或者社会地位的人的感觉和形象给以什么什么气来形容。还有对于人体功能比如有力气、有勇气、鼓一口气、泄气这些和用力、体能有关的无形的东西。单独解释一个气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用词都是和其它的东西连起来用才有意义,而且意义非常明确,不存在任何似是而非的地方。
哲学和医学里面所说的气就是这个气,抽象、总称。但是这么一抽象就有问题了,起码我们这一代人在谈到武术、练内功、中医精气的时候就往往有人问,练气的气、精气神的气是什么?但是想清楚了以后的回答就是说,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么多气的抽象和总称,你自己慢慢去体会。
中医是在古时候没有什么细菌病毒的,人感冒是为寒气所伤,对不对呢?对了一半。吃中药解寒气、发汗,病就治好了。有没有杀死病菌病毒呢?杀死了,但是不是那些草根树皮杀死病菌病毒,而是增强了病人的自身抵抗力,是这个人杀死了这些病菌病毒而不是那个药。中医很早就知道情绪可以杀人,情绪可以使人得病。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是否真的能伤到那么具体的器官这还需要研究,但是大体上是有关系的,而且人肯定是会因情绪而得病,这是确定了的不管现在的中西医加上心理学都已经确定了人的情绪会使人得病,或者起码使得身体虚弱容易得病。而中草药、针灸治的病不是一定是什么肝炎肺病冠心病,而是舒缓、疏通、缓解了这些情绪积累积郁的坏气,这些气通了,并就容易好。所谓治根不治表,这就是中医高明之处。
本文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中心就是为了说中医论述的身体的精气跟情绪关系。而明确了这个关系,下面要展开来说的是很具体的,道家的内功心法和身体、情绪之间的关系。如何修炼情绪化为对身体精神都有益处的气。都是气,不好的情绪之气炼化为精气神三宝的气。进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达到性命双修。这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主题。
(2012年2月,闻巽随笔于听风阁)
正念观禅和右前脑的关系
林闻巽2009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
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ieberman教授和Creswell博士发表了一篇轰动冥想气功界的科学论文,国外很多练瑜伽冥想气功的团体都引用了这篇论文,赞誉为这个研究成果“从医学上支持了2500年前如来佛的教导”。
他们从大量的严谨的科学心理学实验和脑电波分析证实了“正念观禅(mindfulnessmeditation)”的科学性质。正观,其实也就是中国佛教的止观里面的观,台湾佛教研究所翻译为“正念”。意思是说,当你看见听见或者想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有情绪的,这个情可以是喜怒哀乐悲羞。一般情况下,自己会受这个情绪的影响,产生一个“脑子里面自己跟自己对话”,这个对话往往会加重这个情绪,使得喜的更喜怒的更怒。但是观禅的意思是,自己不作对话,不跟自己讨论,不离也不追,只是放上一个标签说“高兴”或者“生气”,就像一位旁观者在看着另外一个人一样,然后就让这件事情过去了。心理学的研究和西方多年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这种标签法是最好的心理处置方法,比试图用大道理说服自己还要好得多。而两位博士的脑电波实验却更有意思。当一个人遇到比较严重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大脑中管理情绪的“杏仁核”的脑电波会加强,情绪越高涨,杏仁核电波越强。而当这个人采用正观来放标签的时候,人的右前脑的脑电波就会增强。当右前脑的脑电波强的时候,杏仁核的脑电波就马上减弱。两者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杏仁核是人脑中情绪的功能部分,而右前脑是人脑中控制杏仁核活动的功能部分。右前脑功能越强的人,情绪化就越少,这不是人为控制的,而是人类的天然的机能控制。Creswell博士进一步对于在美国的资深佛教人士的脑电波测试表明,坐禅功夫越强的人,右前脑的电波越强,说明他们的右前脑功能越强,也就是说,潜在的“智慧”越高。
(我在这里摘要翻译介绍一下,详细英文可看原文:
http://www.international.ucla.edu/article.asp?parentid=72539)
喜怒哀乐林闻巽20123月
喜怒哀乐是人的性情、情绪,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或者说是动物本能。它是自发的自动的,当人或动物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反映到大脑中而本能的发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能量、冲动。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两千多年的教导是要人不发,不发最好,最中用。但是一旦要发,也不要乱发,要有节度,要和谐。只要中和,天地万物才好。情绪喜怒哀乐尽量别发出来,就算忍不住要发,也要和和气气地发。真难。这也是一种修炼,儒家的修炼。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则说怒伤肝、袭上心等,所以发得不好的确会使人自身受伤害。
佛家和道家都主张不要有喜怒哀乐,通过修炼,做到没有喜怒哀乐。所谓修性修命的“性”,就是性情、本性、情绪。这比儒家的要求更难。
但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情绪是自发的,那么就是不可控制不得不发的,重点就在于你怎么发。这种自发是一种能量,即生物能量,是由于人和动物受到外加的刺激,产生荷尔蒙、肾上腺而一起的。这很科学,但是科学归科学,科学是好只是不了,没有解决如何控制和如何处理喜怒哀乐的问题。
人除了有肉体、大脑、意识和思维,还有魂魄、灵魂。在西方,基督教是相信灵魂不灭,相信灵魂知道人的行为和意识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西方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极力反对灵魂的说法,甚至激烈地反对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哲学的鼻祖笛卡尔提出的灵魂肉体二元论。为了反对宗教的统治,上两个世纪的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反对一切和宗教有关的论点,极力主张唯物和机械的理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灵魂是有的,就像中国人自古一直认定魂魄是有的一样,不能因为反对一样东西就否定一切。如果人类只是唯物的、机械的、由细胞核水分组成的“东西”而没有魂魄,那么,人也就不是人了。西方的现代哲学家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虽然现在有了很多生理上的研究成果,比如神经元、神经网络、大脑各个部分功能的细分、荷尔蒙激素等等的研究,但是确实离开意识思维的本源的认识越来越远。机械唯物和人类有机体方面的成果确实很鼓舞人心,但是越来越无法解释思维意识的许许多多神奇的问题。中国虽然上个世纪也有这方面的影响,但是远远没有抹杀中国的传统哲学,儒道佛的哲学还是根深蒂固,一代代传承、遗传下来,深入人心。所以中国的哲学、心理学和思想界的学者们反而能够更加客观的研究这个问题,灵魂和魂魄对于思维意识和本能情绪的关系,不可分割不可否认的关系。
我这里要说的是,喜怒哀乐情绪不但是自身的本能反应,自身的能量而生,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别人强加于你的,是别人的能量侵入了你的思想从而造成的。生理学的所谓“外界刺激”其实也成立,外界实际上是指人,情绪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别人对你好你欣喜,别人对你不好你愤怒,所为外界主要都是人。当然,也不排除其它的事物、动物等对人的刺激,但是人类社会主要是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是通过人的视听接触等信息的传递,这些信息本身就是能量。当他人刺激你的时候,他人的能量就入侵了你。这时你身上的情绪能量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还有其他人的能量,当你将这一段事件进行思考并且记录到记忆里面,他人的能量也同时侵蚀你的大脑,伤害你的大脑,而且刻录在你的大脑细胞里面,不可抹除。这才是喜怒哀乐真正的伤害,不是自己伤害自己,而是被别人伤害。
那么现在再来说说修炼的问题。不管是儒佛道何种修行,要修炼喜怒哀乐的话,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修炼的应该是针对于别人留在你脑子里的能量,不但是有人直接的伤害,而且还有间接的通过书本、媒体等等的媒介侵入到你。
他人的能量入侵,在中医学上叫就做气,邪气的入侵。邪气是他人的魂魄释放出来的,正气是自身的能量的抵抗力,是自己的灵魂、魂魄的力量,修炼就是正气抵抗邪气,自己的灵力和他人的灵力的争斗。不把这些邪气清除出去,自己就不健康,就会得病。灵魂的烙印,就以灵魂为引炼化之。古语说练气如抽丝,一丝一丝地抽,一丝一丝地把他人留在你脑子里的灵力抽出来,炼化掉。以此灵魂为引,抽取原主的精气神灵力能量,修复自己的损伤,一丝一丝地抽,将各种邪气炼化为纯粹的清气,也就是道家说的先天一气。这就是修炼。这种修炼不一定是佛教或者道教,更不是西方的宗教或者心理分析疗法所能有的。这才是真正的灵魂的修炼。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潜藏在自身之中,自己的魂魄之中,自己的能量自己炼化,自己的精气神自己留中。守中抱一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到了别人身上,和别人的精气神中和,不应该造成之子的损失;别人发到我的身上,也必须立即中和,不要为人所伤害,中和而成为自己的精气神,这才是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不是指你的为人处事做人道理和行为观点什么的,那就肤浅了。守中抱一而不发,练内功;发或者是被发了,就要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自己修炼之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通过灵引、达到天下之魂灵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看起来思路有点乱,但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路,本可以重新整理,但是不想整理了,保留这么一个思路,就像笛卡尔的meditation一样。由心理学的情绪、儒家哲学的喜怒哀乐、道佛的修炼想到,想到了灵魂魂魄的必然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想到了情绪这种能量是灵魂的灵力,他人灵力邪气的入侵。再到抽丝练内功,先天一气,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这不需要什么科学的实验验证之类的,都是古今中外宗教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这是一种思想,个宗教跟科学无关。自己的思想,我的思想。
(闻巽2012年3月20日,思考与听风阁)
林闻巽2013年4月
?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两千多年来有很多注解,大致上都是说喜怒哀乐这几种情志最好不要发,要控制好情绪;但是一旦发了要有节制,才能和谐,不伤害人不得罪人。主要是在于情志的控制,不得罪人,做真君子,这是儒家政治。老子道家是要人虚静无为、功成身退、无欲无求、不争不气,这个意思是使人没有情志,既然没有,当然不用控制。但是这是理想,道家修道,需要修炼,这是修道的理想,一般人做不到。佛家就不是虚静无为那么简单,佛教的修炼比道教还要严格厉害得多,目的是消灭情志。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医家认为情志会对内脏造成伤害,中医治未病,所以要预防五脏疾病最好是不发喜怒哀乐。大家都是这个意思,反正就是别发。
?
情志、情绪,这是人的一个本能,就像你的心要跳、血液要循环、睡觉要做梦一样是不可控的,这是一种动物本能,当人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视听感官反应到神经,神经激发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发作喜怒哀恐的情绪,是自发的,这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自发之后才反应到大脑的意识,才会有思考,这里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差,不管多短,意识是在情绪发作之后才知道,才会做出判断说我怒了或者我害怕了,是打还是跑?所以大脑意识的控制是事后,是事后的判断和决定,而不是事前,不是事前说我要不要发脾气或者我能不能笑?那是做不到的,除非有人给你吃了神经阻断剂。道士和尚也发脾气,什么不发谓之中,只是说说而已。当然,从刺激到发作到意识其实只是零点几秒的事情,当着人的面你还是来得及补救的。比如大怒放映到大脑意识,如果你是有修养有训练的人,那么你会马上控制住,然后用零点几秒的时间思考对策,然后决定是不发了忍住,还是接着大发脾气,还是扭头就走,还是不怒反笑。所以是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本能为本性。人除了有动物本能之外还有人的本性、有智能,这是高级动物的灵智。如果你如果没那个本事,就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没用,那就只好听其自然发作一顿,后果自负。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我的理解和大多数人的注释有一些出入。
我说:喜怒哀乐最好别发,发要发在火候上。
?
如果你能控制住喜怒哀乐不发,那是最中用的,算你有本事。这里的谓之中是中庸,中庸就是中用,说你这人中用是说你有点本事、能用。第二句话,如果要发那么就要发的既中用又有理有节,有目的有技巧地发,跟对方有唱有和,和拍和调有艺术。和别人发,不是对自己发气死自己。和,不是和谐和睦,发脾气怎么和谐?而是说发的要有技巧有艺术。你为什么要发脾气?因为你要震慑你的对手,你要威压你的手下,你要教训你的子女。有目的的发,同时还要有发脾气的艺术,发得火候正好,让对手感到害怕,使得手下敬畏,给到子女教育,不然就别发。如果做不到而且是反过来被人气死了,那你活该。发脾气是气别人不是气自己。能气死别人是你的本事,气死自己的是失败者。
?
明白喜怒哀乐,善用情志就能养生。
易怒和恐惧
林闻巽2012年9月
?
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有那么几次会有一段时间情绪十分不稳定。易怒,心里总有一股火,无名火,一触即发,不用理由。或者恐惧,整日就像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莫名惊恐,莫名其妙,反正就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你要给自己找理由,总有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在别人看来十分可笑。过去了以后自己都会觉得十分可笑。
?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有这么个阶段,发生一次或者多次。这和生理心理的成长发育、衰老退化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现象对于喜欢宗教、人文学问、科学研究、喜欢自我修炼、锻炼的人们尤其多,因为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对于修道修佛之人,这种莫名情绪的发生也叫做渡劫。有天劫、地劫、人劫,情绪不稳定是人劫的一部分。而对于平常的人群,大多数会发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男女都有。心理学上是说情绪的不稳定期,也就是身体生理变化和大脑心理变化相脱节的时期。青少年青春期身体发育太快,大脑发育没有同步跟上,产生生理和心理脱节的矛盾。中老年人更年期身体衰老生理机能衰退,但是大脑仍然很活跃,心理上还比较年轻,没有同步跟上衰退的节奏。这两个时期的肾上腺和荷尔蒙激素的影响很大,使得人的情绪波动大,不稳定,所以就会有日常性的易怒和恐惧现象。除了这两个时期,有的人中年也会有,叫做中年焦虑;更年期之后的老年期也会有。更年期是女四十九、男五十六,过了就好了。而到了女七十三、男八十四属于返老还童期,变得像老小孩,容易恐惧、哀愁。而且越是聪明、智慧、有活力、有思想,或者越是政治、体育、艺术、科学出色的人,这种情况就越严重。主席82、83岁的时候变得很爱哭,看古书会看哭了,有一次看一首古诗也会大哭,陈永贵来看他,拉着陈的手说着说着也哭出声。很难想象如此大英雄也会哭,但是没办法,这是人生命的规律。有很多老年人则是疾病心理恐惧,一天到晚怀疑自己有这个病有那个病,稍有点不适就会想到很多正常人都想不到的事情,恐惧而产生肾上腺分泌,使得脑子里刹那间突然一片空白,然后虚弱很久,这叫心魔。这都是俗称老小孩,道家叫返老还童现象。其实这并不是好事。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是最不可以受惊吓的,儿童受到惊吓会终生有不良影响。恐惧对于大脑的伤害是最大的。
?
如何克服、如何治疗?
?
第一要有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最近情绪不稳,不能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反而欺骗自己。这是认知;
?
第二不能不管不顾、随心所欲,要有自制。不管不顾任凭自己的情绪发作,其实是很有害的,有可能由于发作的多了,血液里肾上腺激素过高而永久性的损伤大脑的某一些关键部分,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疾病。俗话说走火入魔,不可自拔。所以不能像有人说的发吧,发出来就好了,而是发出来就不好了,要有自制力。如果连自制力都已经失去了,亲友、医护人员必须时时在旁边引导,帮助克制,不论是怒火还是恐惧都要克制,切忌亲友在旁边添油加醋。修炼的说防止走火入魔,傍边有人护法,就是这个意思。
?
第三要主动地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得以平安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曰渡劫。就是说尽量少接触人事,避免一些事情发生,或者尽量不要想事情钻牛角尖,自己吓自己,安安静静过几天。出去度假,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养一段时间。其实最好是闭门读书,闭门静养,不理世事,曰闭关;
?
第四一旦发生情绪爆发的时候,提醒自己,在心里对自己大喊注意,非常时期不要发疯、不要害怕、我没有病等口号。曰渡劫的口诀。或者在心里可以对自己像对小孩说话那样,“别怕”、“勇敢点”、“有勇气”;“别生气”、“安心了”,“别说话”、“别闹了”等等,训斥自己,曰持戒。
?
只要注意,有计划,必要时有人帮助,人人都能平安度过,度过了就好了,就又回到正常生活。佛家道家曰渡劫渡过了就是大乘,大成就大智慧。其实西方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佛家就是心理学,是两千五百年之前就发明的心理学,这些个心魔、入魔、渡劫都是针对心理问题提出来的,一直到今天,心理问题也还是人类的大问题。我们借鉴佛道两家的理论还是很有意义的。
?
(2012年9月听风阁)
?
易怒是一种病态要预防
林闻巽2013年4月
?
易怒不好,不但不好而且非常不好,是一种病态。虽然还不算心理学定义的心理病,但是离狂暴症不远。越是易怒就越怒,越怒就越易怒,最后无法控制,等到失控那一天,恭喜你,医生说,你得了狂暴症。这仅是一方面,都知道怒伤肝,但是黄帝内经的五藏并不单独只五脏的脏器,指的是一个系统,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理机理失调,产生很多的病,今天谈虎色变的癌症心脏病都会因为怒伤肝之后产生,所以伤的并非只有肝脏。
?
发怒是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本能,动物本能,一旦受到某种刺激,人的神经和大脑就会自发的发作,自我意识不到。等到意识到了已经太晚,这个时候大脑会分泌出两种肾上腺激素,使得人怒火中烧,短时间内你想用心理克制已经无能为力,只好放慢速度让血液慢慢吸收,恢复平静。所以制怒、控制情绪这些话都白说,谁都知道,但是有谁可以制怒?有能力的人发作的当时凭自己的修养和经历即时平复,靠毅力压下去,那已经是很不错的修为了,但是压下去的火是会伤自己的。
?
预防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中医治未病,对于未发生的病进行预防,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习惯。注意冷热,天冷了添衣服,不要吃太饱,不要饿着,这些都比较常见,也一直有效,但是预防的都是小病。而发怒是大病,要认识到,发怒和预防发怒比感冒和预防感冒更严重更重要。
?
怎么预防发怒?你必须知道当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最容易怒。有人看到对方挑衅吵架就发怒,有人听到不同意见就发怒,有人听到批评就发怒,有人听到别人说话不客气就怒,有人发现别人对自己不尊重就怒,有人只要见到不喜欢的人就怒气腾腾。一级比一级易怒,一级比一级严重,到了见人就怒这一级已经是狂暴症了。还有很有很多种表现,这些自己是需要总结的。预防就从这开始,你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从克服这些弱点着手。第一你要给自己做思想教育,平时总告诫自己说这些事情不值得你发怒,当然是在还没有发怒的时候心气平和的时候做思想教育,不是在发作的时候,这叫预防;第二,要防止这些现象出现,如果你知道你不喜欢这个人,最好不要见到他或者见到他即将出现就走开;如果你发现在某个场合会有人对你不客气不尊重,你就尽量不到那里去,避免这个场合;如果听不得不同意见你就不要发表意见,你没有意见别人就不会有不同意见,因为大家都没有。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如今很多人不想跟社会接触太多,都选择上网,也是一种方法,比入山修道现实,但是在网上也一样有争吵,甚至更激烈,因为谁都不认识谁,所以也会生气,也要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气。自己设计一个程序,如果怎样怎样;就怎样怎样,if。。。;goto。。。;这虽然是最下策,但是也只有如此,很多病都是只能治未病,当病发了时,无治。
练某一些养生功需要注意心理问题
林闻巽2013年3月
?
常说练功要小心走火入魔,这是真的,不是武侠小说的发明。走火入魔有多种不同表现,或者说是几种不同的层次,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发火、非常容易生气发火,这样的走火,以及容易犯恐惧心理、疑神疑鬼,总之,比一般人敏感很多。当然这是最低层次的,还没到不可治、无可挽回的地步。下一步则可能因此而深入,真的演变为心理疾病。易怒是心理问题,不算病,是在可控制范围内的,但是暴怒症、狂暴症就是心理疾病了。疑神疑鬼再进一步发展就是恐惧症,会非常害怕某一件或者某一些事情。所以经常会在书中看到如果走火入魔了就会失去意识理智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干什么事、精神病精神分裂、乱打人甚至杀人之类的。
?
如果不说那么严重,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易怒和恐惧的习惯,练功的人都容易出现,几率非常之大,而且练得越好的人越是有这种毛病。大多数人不一定会真的变成精神病,当年气功热练功练出精神病的真的不在少数,但那时是太极端太狂热了,今天的人为了养生学习一些功法不会那么狂热,但是免不了的还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敏感心理,练功的人就是比别人敏感、容易激动。
?
为什么练功的人会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容易受外物的刺激?这个各种解释都有,佛教叫做心魔,道教也叫心魔似乎是跟着佛教这么说的,但是医学、心理学并没有什么解释,因为这些学问只研究正常的疾病和治疗,跟练功没关系。练武术的人也会这样,练武的人喜欢打架,从外表上看是因为习武,但是没有人分析过武者的心理,只是习武的人过去都喜欢去当兵打仗或者保镖、警察之类的工作,可以把打架当职业类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如果说我们现在的中老年人为了养生而打太极拳、打坐冥想、调息等等然后去找人打架,这不太现实。
?
我也没有解决办法,也没有学问来做医学心理学的分析,这里只是说明有这么个事实,真实的存在,希望大家注意的。如果中老年人现在还在工作,特别是从事比较重要的事业,为了身体健康而学习修炼一些养生的功夫,修身养性、修禅冥想、修性修命,或者打太极拳形意拳、练易筋经八段锦或者气功瑜伽之类的,更要注意,如果你发现最近情绪有变化,有易怒、恐惧情绪,最好就停下来不要练了。一般来说停下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是做一些加大体力的运动,跑跑步打打球的都行,每天运动到出汗、运动透了,坚持一段时间情绪就稳定了,但是你的“功”就没了。
?
工作中的人们面对这些是完全无法解决的,不工作专门修炼的话可以在修炼中学习几种破除心魔的方法,这个各家功法里面都会有的,大多数会叫你“闭关”,意思就是不出门不见人一段时间在家修炼,是需要全神贯注来解决的,这是练功必须过的一关,过了也就好了,过不了就会一直有情绪。一般不会真的得精神病,除非是非常的迷信、狂热的炼法,但是情绪敏感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工作的人会严重影响到工作,不工作的人对于家庭社会也不好,还会伤身体,练了半天养生功反而不养生,所以练功是不可以随便练的,有师傅也没有用,这是自己的问题。
修炼过程中情绪容易激化
林闻巽2013年3月
?
修炼的过程中原本性情不是十分激烈的人也会激烈,容易发火易怒,容易恐惧。更重的会变成精神病或者留下心理疾病如暴怒症、焦虑症和恐惧症等。
?
几种可能,一是练功的时候大脑虚静,一下子回到现实,哪怕没有不平之事,现实也会是一种刺激,刺激到虚静的大脑,会有一些肾上腺的分泌,产生易怒和恐惧感,这叫没事找事。出功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停了,回到现实了,不要晃一下。
?
二是一般当一个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精神比较紧张,对于外界会发生什么事情会有一些预期、有一些经验积累的防范措施,受到怒和惧的外物刺激到大脑做出反应的时间和神经会比较迟钝而且有意无意间也有防护,肾上腺的分泌也不会那么快。但是修炼的人入静,精神完全放松,如果出静以后回到现实,精神不够紧张稍有刺激就会有大脑反应,能够引起反应的刺激的强度比之不修炼的人要弱得多,微弱的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应,有了反应就有分泌。一和二是差不多的事情,但是一属于没有真的刺激,只是出静时的条件反射,二则是有刺激,大脑反应速度快。所以同理,出静到回到现实之间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主动地适应,加上防护心理,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准备好了。
?
三是神经的松弛,不但是大脑的反应,神经也有一个敏感度,神经过敏,这也是当你神经极度松弛的时候会有的。这种松弛会使得第六感官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不但是视听触嗅味五感,而是无形中对于外在刺激有一种冥冥中的感应或者预感,这种神经过敏有好处,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情绪的过激。这个方面可能随着练功的增益,神经的敏感度即六个感官都会比修炼之前更高,不可逆的,是好事也是坏事。常人从感官反射到大脑、大脑做出反应,是一个自发的自动的过程,神经越敏感,这个过程越短、越快,太快了不好,情绪突发而不可控制,所以练功之人要有意识地加上一层防范。这个很难,因为原本情绪反应是天生的自然地,人为加一层防范就是另外加上去的了,这要有一些训练,亦即潜意识上要加料的。
?
怎么形容这些分析呢?就像是一个人把肌肉绷紧,做好抗打击的准备,这个时候对方打他一下,他不觉得有伤害,但是如果这个人坐在那里看书入迷,身体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打他一下,立刻就会受伤,这是相同的原理,就是一个保护性措施的问题。修炼的术语“渡劫”就是这样,必须做到渡劫的充分准备,不然就过不了。这就是劫,修炼的第一个劫就是易怒恐惧,这是必然,做好渡劫的准备,就是说要做好遇到刺激控制情绪的准备,要比一般人更强的准备。一般人可以应付的,渡劫之人就应付不了。
?
如何应付?一是松弛之后也就是出静停功之后要有一个下意识地回归现实的提醒,就像睡醒了说醒来了,又是一天那样,唤醒,有意识地唤醒。二是出功以后有一个过渡,然后再处人待事,而处人待事之初也要有一个下意识的提醒,说这是渡劫,要保持神经的紧张,大脑要回到工作状态,不可以一半处理事情一半还在功中。练功之时专心练功,不练功之时专心不练功,专心做事,分得清。就是说出功只好就做好挨打的准备,打了就不疼,也不会马上跳起来。一旦刺激反应到大脑的肾上腺分泌,这个时候就太晚了,一旦分泌,伤害已成,情绪已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守中而不发为上,这是指肾上腺还没有;有了,就发,那么和和气气的发,不要带来伤害地发。这不是什么思想教育还是普度众生为人民服务的废话,这是自己保护自己不要受伤,自己做好抗打击的准备。中庸不是不偏不倚的中间,程朱们多年的曲解也。中庸是守中,老子之道也是孔孟之道,抱一守中,把喜怒哀乐抱紧、守住不发,是为中庸。这是有准备的抗打击,守中不是忍住,已经刺激了有了肾上腺是忍不住的,那就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后话,而守中是根本就不反应,这就叫抱一,刺激不到,有一层皮甲防护,刺激不到就不会反应。
?
这个抱一守中用到神经上,就是前文说的在神经传递到大脑之间加一层防范,使得主动的自发的传递被挡一下、拖延一下,是自己有一点分析的时间。这就是修炼的一项,或者说修炼不但要修炼身心、性命,还有一层功法就是修炼着一层防范。这种功法是什么呢?目前没有,要研究一下。
?
如果过了这几关,就是所说的,可以自由出入功境的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目标,是必须要分清这两个境的。
?
在家练功,心里喊“开始练功”;如果有事要做,如来电话要接、要出门、要打电话、要在网上和人对话,,,自己有意识地心里喊“停功,出境”,意识立刻回到现实,才开始做事。
?
在外面练功,飞机场、飞机上、排队等等,如果没有干扰可以入功。当干扰来的时候喊“停功,出境”,立刻清醒,事来应事事过不留。
?
注意,在家练功可以看书、网上查东西看东西、打拳、运动、做饭,但是不能在网上和人对话,如果必须对话那就必须出静。
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疾病的影响
林闻巽2012年9月
?
精神,包括头脑中的意识、思想、情绪、以及五脏六腑中维持生命的能量、精气,这些无形的东西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身体,也叫做形骸,就是人的这一张皮里面所包含的全部物质,当然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
?
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很无聊的争论,毫无结果而且也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这在魏晋时期称之为玄学。西方在1600年代开始的心理哲学也有类似的争论,心理学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提出精神和物质二元论,但是很快就遭到科学界的大多数的否定,这几百年以来一直是一元论为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主流。一元论者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唯物论,认为精神也是一种物质,能量也是物质,所以只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或者说一种物质形态对于另一种物质形态的作用,不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种说法其实和二元论还是一回事,是不同物质形态的二元,一种形态叫精神,另一种形态叫物质,随便你怎么叫,名词而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的名词,不同的定义,道理还是一个道理,是名叫“精神”的那个东西作用大,还是名叫“物质”的那个东西作用大?中文的“东西”这个词我感觉最好用,用在哲学上最好,东西就是东西,没有物质和精神的区别,也没有有形和无形讲究,就是这么个东西。
?
比如说,开篇第一段文字精神和身体的说法,其实就避开了这些哲学玄学的问题,没有说精神这东西和身体这东西是否是物质,是不是都没关系,只要能够在实际意义上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用在健康、养生上,对人有利,就行。
?
西医一直把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分开来研究,医生就是治疗身体疾病的,而心理病不归医生管,只有去找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不管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只管人的心理分析,比如抑郁、焦虑、恐惧等。中医自古就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很明确的阐述了人的精神、情绪、思维对于内脏的影响。人的疾病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炎症,有了炎症必须用抗菌素,这没错。但是没有发明抗菌素之前人也会生病,而且并没有死光灭绝,这是因为人本身有免疫力、白血球、抗体等等天生的抵抗力,而这些抵抗力的强弱是和人的精神状态有关的。免疫力强的人得病少,也就不用吃药,哪怕受到病菌的侵蚀,也有比周围人强健。怒伤肝,减低了肝脏系统的免疫力,因此稍有病毒就得肝病,不愤怒的人的肝病的几率就少得多。从这一点上说,并不否认西医的医学科学,而是补充了这门科学,使得医学更加进步,虽然这是老祖宗两千多年前说的,但是在西医坚持了两三百年绝对的唯物论、进化论之后,医学界终于接受了精神影响疾病的观点,尽管有很多医生还是强调吃药开刀,但是在卫生保健方面已经广泛为人所知。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治未病,就是说精神好、注意养生,在未得病之前就做到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以不得病。不得病是最好的,得了病再治,无论如何都有点迟,就算是小病可以治好,对人体还是有损伤,所以治未病最好。
?
中国的道家思想强调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一个人的一生如果生活在平静当中,没有大起大落,既没有大的权势富贵,又不被贫困动乱所扰,这样的人和家庭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的疾病灾难。以中国现代的情况而论,动乱之后改革开发以来,很多人得了各种各样的富贵病,都是过去所没有的。癌症病患的人往往和心情有关,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相对而言时时处于紧张压抑的人群得病的比例要多很多。为什么紧张压抑?为什么有人总是说现如今工作压力大?这个压力大其实是自找的。如果安于现状生活过得去就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压力。如果想要升官比别人快、赚钱比别人多、房子比别人大,你就有压力。大家都很穷的年代没有这种压力,都一样;有穷有富的年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就有压力。有人说有压力好啊,可以触动你上进,但是同时也牺牲了健康。有时候这种精神作用只是现实中很小的的一小步,但是一步之差就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一个人大学毕业在学校工作了30年,当了讲师,30年来住房吃饭穿衣养家就不是问题,应该说一家人生活很好。但是同学同届的人有人升了副教授,有人升了教授、博导,有人在外资企业当了高管,他要是安于自己的中等社会水平,觉得生活很有乐趣,就没有压力;他要是和那些人比觉得丢人,觉得别人开奥迪他出门打的,那么他就给自己制造了压力。这个压力不是工作压力、不是上级给他的压力,也不是来自老婆、丈母娘的压力,就是自找的。可能就会郁郁寡欢最后得病。同样的,当了博导的那位,可能由于30年的拼搏身体很不好,如果他想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觉得为科学为人类做了偌大贡献而沾沾自喜,同时注意饮食保健,可能身体会健康一些;但是如果他反过来觉得这些成绩没意思,还不如几十年来不那么拼搏,看他那位讲师同学那样每天打太极拳爬山游泳,身体多好啊,这就有了压力,就不如意;如果他还想更进一步去当什么人大政协常委,在政治上更出人头地一步,让万人敬仰万人崇拜,那么这个压力更大更凶猛。帝王将相就更不得了,得到了天下所有的东西还不知足,就想要长生不老永远拥有,要吃仙丹妙药,结果吃的都是毒药,中国两千年来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出头。这都是自找的。
?
这么说有点像说教,像老子道德经说“功成身退天之道”。确实,这就是天道,是自然规律,不是说教。这个自然规律说的是人的精神上的自然规律。人类有开拓精神,当然就有占有欲这种精神。不论是进化论从动物进化而来还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天道,都是先天带来的。功成,成到什么程度;身退,退到那个位置?这是不可以用物质衡量的,是一种精神。
?
精神可以防御疾病、减少疾病,但是一个人可不可以靠精神战胜疾病?这个问题不用走极端。如果说有病不治疗,用宗教、用信念愿力抗着,甚至用神符、喝神水这样迷信的事情,那肯定是不行。一旦有病了就要治疗,不论中医西医。但是精神配合治疗是十分有效的,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病能治好,那么治好的几率就要比认为自己必死的病人高;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病不严重,不在乎,那么痊愈的几率就远远大于那些自以为病很重、一天到晚分析自己的病情、联想到这个病会带来其它病以至于危害无穷,想得很多很恐怖,如此一来小病也会转成大病。精神配合治疗,非常关键。单纯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亲人去治疗、照顾、安慰而自己天天恐惧、忧虑,那么最后不但使自己的精神垮掉、疾病不愈,而且连医生、亲人也认为无药可救、放弃。如果自己勇敢面对、放下包袱,认为就算是死了也是去到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心满意足了,无所挂牵了,那么,有一些不治之症的病人反而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如果是可治之症则会好的比一般人快。
?
这就提出了一个面对生死的问题。生死观是一个哲学问题、宗教问题,但是使人们整天都要面对的问题。理智上的怕是不舍。所以反过来就有人为了保卫自己的亲人、财产、国家而勇敢的去出生入死,不是不怕死不珍惜生命,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但是那是特例,我们这里想说的是正常社会下人的生死观,没有轰轰烈烈的行为,没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问题,甚至当今的医疗条件下没有痛苦的折磨,剩下的就是一个舍不舍得放弃。生死观很简单,就是不舍,不舍得放弃。
?
谈到生死观,在秦汉以及之前的封建社会,生死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就算现在在一些落后的乡村,也是一个在老人面前禁忌谈论的问题。但是西方的宗教却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宗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人生哲学也可以是一个方面,都和生死观有关系。中国的古代宗教比如方仙、
?
那么对于无神论者又是怎么看破生死的呢?无神论者没有看破生死,也没有办法看破生死。完全唯物的话生死本生就没有破,也就不可能看破,看破是唯心论,心里看破了,物质上没有破。人死了灵魂不灭是因为你相信,不是事实存在,是你相信存在而存在,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一旦提到哲学上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无解。无解,既然无解就不要解,不要求解。为什么一定不信宗教呢?一般体弱多病的人、意志不强的人、老年人都会在周围一些人的带动下选择信宗教,给自己带来解脱,哪怕不是上升到什么哲学心理学的生死观,也是给自己带来安慰,用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在前苏联和中国曾经有很多人信仰主义的,但这并非真正的无神论者,按照拉丁文主义就是宗教的意思、信仰就是宗教思维,死后去见马克思,这也是神,所以现在高官们都信其它。假如有人真的是什么信仰都没有,只相信自己,而且确确实实的怀有如此坚定的无神论的信念,打死我也不信,那么也是一种看破生死,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如此之坚强,那更不应该怕死怕病痛,不是吗?如果有一个人一面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像你们这些愚昧的信徒,但是一面又十分怕死,有病了十分沮丧十分抑郁焦虑,这就是矛盾了,这就是所谓多重性格、性格分裂,精神状态都可能有问题,可能根本就是一个心理病患者。这样的人不在此课题之内,他们是必须要治疗心理病去了。真正的唯物论无神论者,如果真有的话,应该而且必然也是无所畏惧的,神鬼都不怕,还怕病乎?
?
中国的道家无神论,他们信天地信人,相信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但是他们怕死,很怕死,生死是自然规律,他们的理论就是逆天,其他的事情都可以顺天,唯独生死必须逆天。这就深了。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肉体飞升、飞升仙界,都是他们的理论。有趣的是,虽然他们不信神的拯救,只相信自己,但是道家的理论是修性修命、性命双修,把性命这一个词拆开来,性就是精神、命就是身体,叫肉身、肉体。而且对修性比修命更重视。无神论,但是精神至上论,精神重于物质,如果叫做唯心论,也可以,是唯心的无神论,不过这些哲学名词这么用来用去其实很无聊,重点就是说,道家的思想是精神重于物质、精神是身体的主宰。这是非常有趣的,世界上十分少有的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中国的道家,在人类健康方面也是把精神放在身体之上。他们可以不信来世,但是他们相信人有一个在形体之上的无形无质的精神,而且身体、形体、形骸是受精神控制的。这就是中医黄帝内经的精神,中医治病,五脏六腑都是和精神、情绪相关联的,没有孤立的肝病、心脏病这些单纯器官的病。人体就是一个朝廷,精神就是君主,叫做心君,这个心不是心脏;其他的脏腑都是将军、大臣、各部部长各省省长,每一条肌肉每一块骨骼都是臣民,由精神这个君主领导大臣们统一治理。非常的形象,这是中医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中医的精髓。因此,中国传统的无神论只是不相信不依靠神佛的拯救,但是相信仙道的精神。
?
说都最后,还是一个精神,精神主宰身体。彻底唯物主义或者不如叫做唯药主义的某一些西医是治不好病的,而同样唯物主义、唯药主义的病人也是最不健康的人。这也就是本文的结论,很残酷的结论。
用普通话来说禅
林闻巽2013年2月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