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国李氏人物
2013-04-14 | 阅:  转:  |  分享 
  
三国李氏人物



个人资料性别男

籍贯[凉州]北地郡[今甘肃环县一带]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大司马池阳侯

家族资料父亲未知

母亲未知

配偶未知

兄弟姐妹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郭汜张济樊稠董卓牛辅李利杨奉董承段煨

曾效力过的势力董卓|李傕|郭汜

李傕-简明历史传记

李傕,董卓的部下,被派往陈留、颍川等地劫掠。董卓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公卿,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后来,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翻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几年后,曹操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

李傕-简明演义传记

李傕,董卓的部下,在诸侯联军伐董卓之际,同郭汜一起镇守汜水关,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又同郭汜、张济、樊稠一同镇守郿坞。董卓被杀后,李傕等人逃往陕地,得不到赦免,于是采用贾诩之谋,纠集部队一起攻往长安,败吕布,杀王允,占领长安,把持朝政,又击败前来勤王的马腾、韩遂军。因樊稠放走韩遂,李傕于是设宴杀死了樊稠。后汉献帝用杨彪之谋,离间李傕、郭汜二人,二人引兵相互攻击,后来又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公卿。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送汉献帝东归,不久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番交战,最后被赶来的曹操率军击退,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几年后,李傕被段煨所杀,首级献给曹操,一家皆被抄斩。

李傕-历史年表
李傕,董卓部下校尉,曾作为使者拉拢孙坚,以失败告终,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俊交战,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

【194年】屯于郿城的征西将军马腾有私事求于李傕,没有得到应允,于是率兵相攻。汉献帝派使者劝解,没有成功,随后屯于金城的镇西将军韩遂率兵前来劝解,继而与马腾联合,一起进攻李傕。朝臣种邵、马宇、刘范欲诛杀李傕等人,于是秘密与马腾联系,愿为内应,事情败露,逃奔至槐里。李傕使樊稠、郭汜以及侄子李利出击,马腾、韩遂败走,退回凉州。李傕的部队又进攻槐里,种邵等人都被杀死。

【195年】李傕等人相争权夺利,矛盾越来越激化。李傕顾忌樊稠勇而得人心,又听侄子李利之言称樊稠与韩遂交往甚密,于是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诸将更加相互猜忌,一次饮宴后郭汜感到不适,怀疑李傕毒害他,于是率兵相攻,交战连月,死者万计。汉献帝派人劝解,没有成功。

同年三月,郭汜打算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计划泄漏,李傕先下手,派人劫持了汉献帝,郭汜随后劫持了公卿,二人继续交战。李傕对汉献帝多有怠慢,汉献帝敢怒不敢言,进封李傕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同年六月,李傕部将杨奉欲谋害李傕,事情败露,杨奉引兵叛逃,于是李傕的势力稍稍衰弱。不久,张济带兵从弘农赶到劝和,欲接汉献帝到弘农,几经曲折,李傕、郭汜二人议和,各自交换女儿作人质。

同年七月,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被加封,随天子车驾东归,沿途诸将屡有争端。

同年八月,郭汜欲劫汉献帝返回长安,计划败露,郭汜弃军逃奔南山。

同年十月,李傕、郭汜后悔放汉献帝东归,于是联合起来追击。不久,张济与杨奉、董承等人不和,于是率军返回与李傕、郭汜联合。

同年十二月,汉献帝到达弘农,不久李傕等人追至,与杨奉、董承在弘农东涧交战。杨奉、董承军大败,百官、士卒死伤无数,汉献帝逃往曹阳,狼狈不堪。杨奉、董承假装与李傕等人讲和,背地里派人去河东召集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带兵一同攻击李傕等人,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不久,李傕等人重整旗鼓,再次追来,杨奉等人抵挡不住,带领汉献帝逃往安邑,途中得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献钱粮布匹,略为安定。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二人放还百官,归还了一御用

器物。次年,汉献帝被曹操迎至许都。
【198年】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下诏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李傕的首级被送往许都,高悬示众。

以上资料取材于《三国志》、《后汉书》、《英雄记》、《献帝纪》、《九州春秋》、《典略》

李儒,三国时期董卓的女婿、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后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禅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254年,中书令李丰与曹芳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因密谋以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被杀。张缉是以前凉州刺史张既之子,李丰也是世家子,年少时就很出名,虽然被司马师相当器重,但李丰内心却更偏向位居闲职的夏侯玄。李丰和张缉是同乡,又因为皇帝沾着亲(张缉是曹芳老丈人,李丰是曹芳亲家公),所以两人就凑在一起捉摸起司马师的位子。但事情不知怎么被泄漏,李丰被司马师叫去问话,一去不归当场被杀



可是当夷陵之战后,刘备于白帝城托孤,刘备先想到的是孔明,但以刘备又怕孔明专权,于是想找一个人来同受顾命,用以不让诸葛亮一家坐大,影响到蜀汉的社稷。而当时由于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先后死去,黄权又在夷陵之战中被迫降魏。蜀中已经没有适合的人才了,于是“此地无朱砂,红土为贵”。李严就脱颖而出,成了唯一的人选,在这短短数月中李严由辅汉将军——尚书令——中都护,一下子得获高位。如法正等人不早逝,那么刘备一定不会选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或许会象汉武帝那样一连任命霍光,金曰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个地位相当的顾命大臣。曹丕也任命了四个。

由于李严是平步青云的得到此位置,因此虽然同为顾命,可他在蜀国其地位远不如诸葛亮。就从国外对蜀国的态度来看,在刘备死后,魏国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璋,等先后写信给诸葛亮,劝其欲使举国称籓。而东吴的孙权在外交上也是直接于诸葛亮书信。可见在魏、吴两国的当权这眼里,蜀国的主心骨是诸葛亮,根本没把李严和孔明放在同一天平上。

李严对此当然不会安份,他在给孟达的书信中说道:“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李严在信中特意声明自己是和孔明“俱受寄托”,可见当时在孟达眼里也未必是把李严和孔明并列的。而李严在蜀也必定缺少内援外助,所以他希望有“良伴”能够帮助他。

随着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牢固、声望曰高,李严也坐不住了。他先是趁诸葛亮北出要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后又在诸葛亮西征时,李严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要求效仿。两次都是在诸葛亮出兵时提出,可以看出李严一方面想借北伐时机乘机要挟诸葛亮,获取更大权力地位,一方面李严作为益州派只是想苟安巴蜀,是反对北伐的,对北伐是“穷难纵横,无有来意”。

对于李严的这两次态度,诸葛亮明知道李严是“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但均以妥协对之,让李严之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曰,都委诸事”,连蜀汉群臣都认为诸葛亮待李严大厚了。可是李严并不满足于此,他在给诸葛亮的心中竟然

劝其应该学曹操“宜受九锡,进爵称王”,其意在于调侃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进行火力侦察。而从诸葛亮回信的“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句反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心情想必非常愤慨,但对李严却是持妥协态度。
于是在蜀汉建兴九年,发生里李严骗诸葛回师的事件。先是李严因为“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叫诸葛亮退兵,可诸葛亮退兵后他又说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并要杀害知道实情的督运领岑述,以此诬陷诸葛亮。当两人官司打到后主处,李严又改口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直到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李严无词可驳,才乖乖认罪。这场官司打得可称激烈,蜀汉历史上也仅此一遭。

试想以李严的地位,就算运粮不继,也不会有什么大罪名,因为这一年就是魏国方面也因为大雨而运粮不继。且要靠郭淮从羌胡调集粮草救急。而李严却做出这么一个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去诬陷诸葛亮,应该有其考虑。因为在“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开府辟召”和“九锡”事件中诸葛亮对李严的“穷难纵横”都是采取忍让态度,于是李严就颇有得寸进尺之举,认为就是这次采取赖帐态度,诸葛亮想必也不会对他怎么样。李严无非想借运粮事件对诸葛亮再来一次“穷难纵横”式的火力侦察,可这次他失算了,诸葛亮已经意识到李严的存在对蜀汉政权的统一性和北伐的稳定性是有害无益的,于是诸葛亮忍无可忍,采取雷霆一击,联合其他蜀汉政要,一举将李严拉下台。

李严其人,虽有一定才能,可是在政治上实在不怎么样,其行为可称志大才疏,当刘备把他提高到蜀国首要的位置上时,一个没有这才能的人占据在这高位,就已经注定他的人生悲剧了。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李严传》)

参考书目:

《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

李棨,本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也。温字敦美,亦海州人,初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起师于庐州,渐至军校。唐末,青州王师范为梁祖所围,乞师于淮南,杨行密发兵赴之,温时为小将,亦预其行。师次青之南鄙,师范已败,淮兵大掠而还。棨时幼稚,为温所掳,温爱其慧黠,遂育为己子,名曰知诰。天佑初,行密卒,其子渥嗣,会左卫都指挥使张颢杀渥,欲归命于梁。温谓颢曰:“此去梁国,往复三千里,不月余事不成,军国未有主,无主将乱,不如有所立,徐图其事。”颢然之,乃立渥弟渭为帅。温寻杀颢,渭授温常州刺史、检校司徒。温留广陵,遣棨知州事。是岁,唐天佑五年也。七年,丁母忧,起复授检校太尉、温州刺史,充本州团练观察使。八年,宣州叛,温与都将柴再用讨平之,加同中书平章事,充淮南行军司马、内外马步都指挥使、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十二年八月,温出镇润州,以其子知训知政事,加温镇海军管内水陵马步军都军使,兼宁国军节度、宣歙池等州观察使。时棨为温属郡升州刺史,乃大理郡廨,温表移其府于金陵,伪授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镇海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棨为镇海军节度副使、行润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十五年,知训授淮南行军副使、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通判军府事。居无何,知训为大将朱瑾所杀,温以棨代知政事。明年,温册杨渭为天子,僭称大吴,改唐天佑十六年为武义元年。

1.李冲〔元〕字用之。善画山水,学李成、荆浩。《图绘宝鉴》[北魏]李冲(450-498)北魏大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孤,好交游,有气量。孝文帝初年(471年)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设一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又建议颁行新的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多占民户,限制宗主贪污中饱,以增加政府收入。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孝文帝不直呼其名而称中书。后迁侍中、吏部尚书。孝文帝南伐萧齐,以冲兼左仆射,留守洛阳,继迁尚书仆射。曾领将作大匠主持新都洛阳的修建工程,后病卒。2.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孙。北魏孝文帝时,李冲为秘书中散,负责宫中文书,后升为秘书令,参与朝政。公元485年,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的改革建议,得到魏孝文帝采纳,实施后使北魏国力大增,鲜卑与汉文化逐渐融合。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李冲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工程,并制尊孔崇儒重大律令。因此拜太子少傅、咸阳王,在北魏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3.李冲字耿直,一品堂主,1950年生于开封,幼承家传。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受教于丁中一、王威、耿广明等名家。画虾得齐氏真传、并有创新。现为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委员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书画名家》编委。中国实力派画家。作品《群虾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松鹤延年》被黄河艺术馆收藏,《富贵平安》获中国花鸟画精品赛银奖,《苍山如海》获当代书画名家金奖,《江山万里图》获文化部邀请港、奥、台书画大师展银奖,《国色天香》获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二等奖,《高歌》获中国书画报金鸡奖。山水连天、锦绣山河、十二生肖、秋韵、浩气长存、思、盼、大江东去、江山多娇等作品,被,美、日、法、韩、港、台等国家、地区艺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献花(0)
+1
(本文系右江铝都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