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梁山泊及《水浒传》涉及的一些地名
2013-04-15 | 阅:  转:  |  分享 
  
关于梁山泊及《水浒传》涉及的一些地名

《水浒传》要写的是梁山泊,这是毫无疑意的。有论者认为所写情形与梁山泊并不完全一样,有人说写的是苏北一带,也有人说写的是其他地方。笔者认为,《水浒传》作者就是依梁山泊而写。

梁山泊在北宋时是一个湖泊,梁山泊的北沿,位于现在东平湖二级湖的南沿,梁山县城附近。梁山泊的面积,与现东平湖滞洪区的面积差不多。东平湖滞洪区分一级湖二级湖。常年蓄水的一级湖水面,并没有当年梁山泊大。但,水浒上说梁山方圆八百里,也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大,应当明确,所谓方圆多少里,就是多少平方里的概念,并不是长八百里或宽八百里。现在的东平湖是山东省内第二大淡水湖,有资料说,“湖区总面积655平方千米,其中一级湖常年蓄水,面积209平方千米。”如果将209平方公里折合成平方里,应当是836平方里。可见,当年的梁山泊,要远远大于方圆八百里。小说毕竟是小说,所谓方圆八百里,泛指水域大也就是了。

梁山泊涉及郓州和济州,两州各有一部分水面,行政交界部位,统治就比较薄弱,所以适合梁山好汉活动。当年的梁山泊水域用今天的行政区域指称,大致在郓城东部、南部,巨野北部,汶上西部,梁山中南部,呈肾状弯曲。对此,巨野、梁山和郓城的人士都有一些论述。郓城的潘若鹏先生,家距今郓城县城东三十里许,他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压水井的时候,从地下突然冒出很强的沼气,半月不息,邻人们都来据以烧水。由此他认为历史上这里肯定是湖沼地,沼气是由水底腐败的草木形成。

当时的梁山泊,除了大片水域外,边沿部分,应当是河港沟汊相杂,就象河北的白洋淀。

有人说施耐安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他写《水浒传》的时候,会把元末义军在洪泽湖的活动感觉写到梁山泊来,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成份,因为他对那里的情况熟悉。但,他肯定写的还是梁山泊。他对梁山泊周围是很熟悉的。比如,写梁山将打东平,就在安山镇扎寨。安山镇实有其处,梁山县曾有小安山、大安山两个乡镇,后大安山划归东平县。还有人说,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规模绝没有《水浒传》中写的规模大,这大概也是施耐庵把在元末义军中的所见所闻移植到梁山故事中来,或许有这样的成份,但,这都改变不了水浒作者写梁山泊的基本事实。

现在的东平湖,与当时的梁山泊,并非一回事。梁山泊,在金代黄河决口夺淮入海南徒后,因缺少水源而逐渐干涸。东平湖是黄河在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水面,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政府组织修建控导工程,才正式形成长年有水的湖泊,从黄河防讯的角度说,称为东平湖滞洪区。

说起地域,笔者随便谈一谈《水浒传》中涉及地名及行政区划的问题。

中国有历史背景的小说,喜欢用地理和行政真名,《三国演义》就是一例。或许是有意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或许多数故事的真实原型真的与小说中的地名有关联。《水浒传》也是有意使用地理和行政真名的,并且多数地方是对茬的。英雄起义的中心地带涉及的地名,比如阳谷、东平、郓城、梁山、清河等处,都是对的。远一些的,比如杭州、苏州、江州等,也基本符合实际。

但,也有一些地名不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作者真的对地理不太熟悉而引起的错误,有些只是作者凭想当然随手把故事设置在那里,也有的地方是为了增强文学性,使故事更集中更好看更容易让人接受,有意安排的。比如智取生辰纲,《大宋宣和遗事》上写发生在南洛的五花营。这个地方,是从北京大名府去东京开封府的路上,从地理上说,很顺。发生在那里,不会出现地理的错误。但,施耐庵却把它改在了郓城的黄泥冈。他大概考虑到,郓城人作案,在郓城,更方便,更显得真实。尤其是在这里作案,济州府的何观察更能通过线人及时发现晁盖等人的线索从而捉拿他们,引出下面宋江通风报信劫财者上梁山的故事。这从故事的角度,更合理。《大宋宣和遗事》写发生在南洛五花营,郓城距南洛不足百公里的路程,晁盖等人流窜到那里作案也是有可能的。但,从小说经营的角度看,写发生在郓城的黄泥冈,当更为方便。

有些地方,写的是当时的区域,用的是后来的名称。比如东昌府,在北宋宣和年间,叫博州,《水浒传》说梁山将打东昌府,是用的金以后的行政区域名称。再比如,说“山东呼保义”,“山东”一词,金以前只是个地理称谓,不只现在的山东省,连现在河北省的许多地方都包括在内,这是不能与山东对应的。而作为与“河北”相对的行政区划的山东省,则是金代以后才有的行政区域名称。如果按北宋的行政区域叫法,大概应当叫“京东呼保义”,因为,那时的郓城,属京东西路。

在宋江起义的那个年代,郓州与郓城,并非一个概念。北宋的地方政权分路府州县四级,郓州,州级。郓城,县级。值得注意的是,郓城县不归郓州管辖而归济州管辖。当时的郓州以须城为治所,辖须城、中都(现在的汶上)、寿张(历史古县新中国成立后撤销辖地分到梁山阳谷郓城河南台前等县)、阳谷四县。济州则辖巨野、任城(现在的济宁)、金乡、郓城四县。所以这才出现了郓城县出了案子而由济州观察使何涛来督办的情况,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施耐庵对宋代地理情况还是进行过一番研究的。

顺便说一些《水浒传》中个别地方官职指称不准的问题。元末明初的人,把北宋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写到《水浒传》这样的水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虽然施氏是个饱学之士,但,以他那时的条件,能掌握那么多的历史知识,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毕竟是隔代表现,所以,《水浒传》中涉及的官职及政府运作体制,有些还是与宋代的实际有出入,无斋主人在《黑话水浒》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当有许多因素。一是年代久远,难以一一相符。二是资料有限,不能全部查清。须知,那时,很不象我们现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去查清一些问题。三是宋、元之际,行政名称、官职名称繁杂且多变,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很难不出一点错处。四是本身就是小说,能表现英雄形象和水浒故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完全与当时的情况一致。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