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童趣导学案
2013-04-17 | 阅:  转:  |  分享 
  
导学案设计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人 刘永亮 审核人 课题 《童趣》 总课时 3 第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2年9月6日—9月7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4、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知识链接】

文言实词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A)(5分钟)

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二、自主学习:(A)(10分钟)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正音:

(1)项为(????????)之强????(2)鹤唳(????????)云端??????

(3)怡(???????)然称快????????(4)凹者为(???????)壑(???????)??

(5)土砾(????????)凸者????(6)二虫尽为(????????)所吞?

2、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三、合作探究:(B)(10分钟)

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把1、2段中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词语:



句子:



四、当堂检测1、2段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翻译:(10分钟)

解词:1、():2、():3、():4.():

5、():6、():7、():8、():

翻译:

五、作业布置:(3分钟)

1、掌握本文1、2段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解释

2、熟读课文,背诵1、2段。

六、学生小结(7分钟)

感言:















《童趣》第二课时

温馨寄语:一种平常的景物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奇特的东西。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5分钟)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巩固掌握(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A)(10分钟)

?1、故(?????)时有物外之趣??2、物外之(???????)趣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项()为之强()5、徐喷以(???????)烟?????????6、作()青云白鹤观(???????)7、果如鹤唳()云端?8、为之怡然()称快

三、自主学习(B)(10分钟)

1、朗读课文3、4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加点字词解释在括号里,不清楚意思的词语,用红笔圈起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把3、4段中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词语:







句子:



四、合作探究:(C)(10分钟)

1、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1)



(2)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1)



(2)

五、拓展延伸:(D)(5分钟)

1、结合《童趣》,说说作者沈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如何??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背诵课文3、4段。

2、?记住文后列出的本课出现的成语,并在书上解释出它们的意思。

七、学生小结:(3分钟)

《童趣》第三课时

巩固提升(45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怡然称快()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⑦徐喷以烟()

⑧果如鹤唳云端()

⑨方出神()

⑩驱之别院()

??2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

?9、学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

































《在山的那边》1课时作业检测班级姓名时间

1、文章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

3.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4.“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5.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

6.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

7.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

8.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

10.文中的一个被动句是?????????????????????。

11.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3分)

19.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A.表示重复或继续?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