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试论《后西游记》
2013-04-17 | 阅:  转:  |  分享 
  
试论《后西游记》(ZT)



《西游记》补续书之—的《后西游记》,近今的中国文学史或小说史大都提其名,而不予评述。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略加评介,今只见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光明书书,1935年)第六章第二节有一段专论。兹试为论述下列几个问题。

一、作者问题

《后西游记》的作者,过去有二说:

(1)作者即吴承恩。吴玉搢《山阳志遗》卷四:“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2)作者名梅子和。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著录《后西游记》,按语引清袁文典《滇南诗话》卷二《兰茂传》的眉批,谓《续西游记》“与梅子和《后西游记》别是一种。”

近今学术界凡提及《后西游记》者,咸谓为无名氏作,孙揩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后西游记》的正文也标为“清无名氏撰”。据现有村科可以否定吴承恩作《后西游记》一说(见后文);是否作者为梅子和则不敢置喙。但据《后西游记》本身似可以对作者是何处人及其时代,做出初步的探索,并可以略知作者的思想倾向。

首先;由《后西游记》所用一些通俗词语考察。可以认为作者是吴语区人。

《后西游记》中的某些通俗词语是《西游记》也有的,如“咶噪”、“耍子”、“惫懒”、“勒掯”(“掯勒”)、‘揭挑人”、‘绰经儿”、“絮聒”(“绪聒”)、“撒泼”、“决撒”、“盐酱口”、“端的”之类。但《西游记》特有的词语,黄肃秋注谓是“谁安方言”或“方言”的(见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如“犯头”、“倒踏门”、“状告是”的“是”、“骨冗”、“□[左木右圈]户”、“哈话”、“管整”、“柳柳惊”、“者着”、“吞袖子”的“吞”、“把热舌头铎我”的“铎”等,《后西游记》里都没有出现过,可见《后西游记》作者绝不是淮安或其方言区域的人,从而确证其非吴承恩作。

《后西游记》有的通俗词语在陆澹安编著的《小说词语汇释》里注明为“吴语”。如“辣豁豁”,释为“疼痛的形容词(吴语)”例语即举《后西游记》第二十回“又打了五六下,打得有些辣豁豁的”。又如《后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就是筑得通,我替你两个人,……从小通到白头,还不知道得一半哩!”此“替”字,也应是吴语,《小说词语汇释》释“替”字,云乃“向(吴语)”意,举《拍案惊奇》卷之二的“打点告状,替他要人去”一语,“替”字语即“向他要人去”。此“替”字也可以释为“和”意,“和他要人去”与“向他要人去”意全同,如是,《后西游记》的“我替你两个人”(“我和你两个人”)的“替”字也便是吴语无疑了。(《西游记》第九十三回:“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替”字与《后西游记》用法、含意全间,是苏北也有此词语。但不妨它是吴语)。《后西游记》用有特定的吴语区方言,可证作者是吴语区域中人,吴语分布于今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分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

《后西游记》有的一些通俗词语,据《小说词语汇释》举例,如“咶噪”、“耍子”、“惫懒”、“打什么紧”、“托熟”、”兜搭”、“撩拨”、“踅”、“撒泼”、“燥皮”、“稳便”、“决撒”、“做我不着”、“像意”、“撺掇”等,都是明清吴语区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运用过的。其中包括《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平妖传》(上皆为冯梦龙编著或改编,冯为苏州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皆凌濛初作,凌为浙江乌程人),《十二楼》(李渔作,李为浙江兰溪人),《照世杯》(酌元亭主人作,主人似为杭州人)、《荡寇志》(俞万春作,俞为绍兴人)等,由这个侧面也能证明《后西游纪》的作者是吴语区人。

《后西游记》有一些通俗词语为《小说词语汇释》收录,其例大都只举《后西游记》,似别的小说没有用过同样的词语,如“叉路货”、“辣豁豁”、“搂搜”、“白了了”、“□[左氵右即]溜”、“师娘”等。还有一些词语《小说词语汇释》失收,而词语颇具特色。如“勾难’、“曲扯”、“莽匣匣”、“强遭瘟”、“谣张”、“懞懂”、“点排”、“贼害气”、“圆虚”、“大样”、“寡嘴”、“丢丢”、“拉阔”、“热商量”、“热突突”、“赤律律”、“失虚”之类。上述两类词语(《小说词语汇释》已收举例与失收两类)是否也是吴语区常用的词语,还要请熟吴语区词语的学者给予鉴定。如果是,那么《后西游记》作者是吴语区人,又多一佐证。《后西游记》中用的通俗词语,“打帐”(仗)和“对会”特殊引人注目。“打帐”用过不下二三十次,《小说词语汇释》已收,释做“打算”,很对;举例为《拍案惊奇》、《石点头》(天然痴叟作,痴叟为冯梦龙友人,大约是苏州人)、《好逑传》(名教中人作,名教中人是何处人不详)。“对会”在作品中用过也不下十多次,《小说词语汇释》未收。“略说差了,我便拿称去对会”(十一回),“要当面对会哩!”(十三回)。很明显,“对会”意为对证。“打帐”和“对会”两个词语既然是常用的,它们是否是吴话区的常用语,很关键。请鉴定吧。

根据上述,我以为《后西游记》作者是吴语区人,约无可疑。如果能查出梅子和是吴语区人,很大可能梅子和便是《后西游记》的作者了。然而,作者易哪个时代的人?思想又如何?该是综合考虑作者为谁(梅子和?)的条件。

其次,作者是明人,还是清人?明清之际,明人入清而时代者是通常现象。所谓明人或清人,在这里应以作品产生的时代为准。例如《西游补》的作者董说,生于明泰昌元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在明代只生活了二十四年,入清却活了四十三年,由于《西游补》作于崇祯十三年董说二十—岁时,因此要说:明董说作《西游补》。《后西游记》作者不明,殊难考察作者应属何代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谈小说的续书时称:“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虽不能媲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续西游记》则狗尾矣。”从刘廷玑的叙述口气看,似乎《后西游记》绝不是康熙五十七年《在园杂志》成书时较近的作品,至少是康熙中叶以前的作品。在刘廷玑看来,《后西游记》作在前,《续西游记》作在后。今人道常认为《续西游记》为明人撰,《后西游记》为清无名氏撰,孙揩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便是这样认定的。197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叙《续西游记》在前,《后西游记》在后,惟似把《后西游记》当作是明代作品。其第八章第三节《〈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云:“明中叶到明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推崇,道教盛行—时,神仙怪异之谈流行于社会。反映在小说领域里,仅《西游记》的续书就出现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等十余部,……”按:(所谓十余部不知何指,今知只有己举的三部)。明末清初佛教颇为兴盛,其禅宗更为士大夫所崇仰。由《后西游记》表露的大量思想着,作者是禅宗的信徒。从这点判断不出作品产生于明末抑或清初,不能由此定作者的时代。但窃以为作品产生在明末的可能性大,理由是:

(1)作品里丝毫没有透露出清代初年遁于佛的士大夫(或一般知识分子)隐约的不满民族压迫的情绪。而清代初年因不满清统治遁于佛的小说、戏曲作者,常在作品里曲折地表达此类情绪。

(2)《后西游记》所涉及的官职为明代的称谓。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丁曼《石亭记事续编》皆指明由《西游记》所涉及的锦衣卫、司礼监、东城兵马司、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等皆明代官制,是《西游记》乃明人作(丁晏谓即吴承恩作),非元人丘处机。元、明官制不同,所以判然分明;明、清官制基本相同,要想由《后西游记》写到的官制来判明其为明人作或清人作,似不易。《后西游记》写有钦天监(九回、四十回)、太仆寺(九回)、中书科(九回)、光禄寺(二十七回、四十回)等,明、清皆同。只有第七回唐宪宗遣锦衣卫去拿唐僧和孙悟空,此锦衣卫专属之明代,清代是没有的。当然可以解释为此乃袭《西游记》中祭赛国之写有锦衣卫,不必非明人写本朝官制。但《后西游记》并不象《续西游记》或《西游补》之仍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事,作者没有必要按《西游记》写到的官制,踵其后尘,不敢稍有更改。因此,说《后西游记》模拟《西游记》,不如说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官制情况,顺手拈来加到唐宪宗时代为宜。

(3)《后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小行者说:“我前日从中国来,看见那些秀才们,一个个都是……头戴飘飘巾,身穿花花服,……。”所谓“飘飘巾”、“花花服”,显然不是清代秀才的服饰。《清史稿》第一百零三卷谈到“生员冠,顶楼银座,上衔银雀”,即带顶子的冠,非飘飘巾;“公服袍,蓝绸青缘”,不是花花服。《明会要》卷二十四引《昭代典则》谓洪武二十四年十月丁巳,“定生员巾服之制,……命用玉色绢为之,宽袖,皂缘,帛绦,软巾、垂带,命曰‘襴衫’”。所谓“飘飘巾’、“花花服”,恐即对此明代生员(秀才)“襴衫”的形容。也许是指明末秀才常服用的诡异服装(明末生员尝制为诡异之服饰,当局明文厉禁)。小行者云从中国来看到秀才们的穿戴,当然是作者的时代观感。所以,似可由此证明《后西游记》作于明代。

(4)《后西游记》第三回小行者对十殿阎君说“近日皇帝多耗精神,爱行房术。崔判官既私延太宗之寿,何不即将他罚作方士,献丹药,以明促宪宗之寿。”这里用“近日”二字,不能仅从表面说指唐中叶而言,是作者通过小行者的话暗示自己时代之帝王行径。明宪宗朱见深宠方士李孜省,世宗朱厚熜好道教。炼丹药,更是历史上少有的,他们之死,都与炼丹药、好房中术有关,尤其是明末三大案之一的光宗朱常洛之死的所谓红丸案,就是与唐宪宗李纯之死相象。《后西游记》小行者说“近日”皇帝多耗精神,爱行房术,而令判官崔珏转生方士柳泌以促唐宪宗之寿,似作者寓指自己所处时代的“近日”光宗朱常洛驾崩事。如是,作《后西游记》当在天启、崇祯之世。

这里要说明的是:作品写于明代,不等于刊版也在明代,完全有可能写在崇祯,刊版却在清初。如发现《后西游记》的原始刻本(大连图书馆藏本是否原始刻本不好定)乃在清初,也不能否定作品写予明末而作者应算做是明人(死或许在顺治、康熙时)。

第三、作者似功名不得志,思想倾向于佛(逃弹),对当时士风及士子佞于佛(不主清修)不满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大连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绣像传奇后西游记》有不署名者的骈体序文。细审序文,盖作者自作。序文有云:“匪我招愆,深悯有生之失教;是谁作俑,追尤无始之立言。盖津水甚深,无济半沉华浮之浅渡;法门至正,难供百出百入之旁求。袖观不忍,于焉苦沥婆心;直口谁听,无已戏拈公案。曲借麻姑指爪,遍搔俗肠之痛痒;高悬秦台业镜,细消矮股之猜疑。“听有声,观有色,虽犹然嬉笑怒骂之文章;精不思,妙不议,实已参感应圆通之道法。大事因缘,谓不信,请质灵山;真诚造就,如涉诬,愿沉阿鼻。”序文附六句韵语,末二句云:“挥戈刺太虚,谁人能乍看。”上述的序文和韵语,清楚的反映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袖观不忍”至“戏拈公案”几句,是说他愤世且欲救世而撰作说部;“听有声”至“愿沉阿鼻”数句,是说说部虽然从表面看是嬉笑怒骂的文章,却深应圆通之道法,对世事真诚对待,绝无诬罔之辞。两句韵语意为挥如戈之笔,所刺虽在太虚的神魔世界,人们自会理解其意所在。前引刘廷玑说《后西游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正是作者的自道。

《后西游记》与《西游记》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同。《西游记》是形象描写。“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后西游记》则多离开人物形象,借人物形象的口而嬉笑怒骂。因此,作品的某些思想内容,可以说就是作者思想的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是:

(1)作者是儒释二教混同论者。第六回通过唐三藏与孙悟空的口,说儒释二家之道,本互为表里,“我佛万善法门,不过救世度人,实与孔子道德仁义相表里”,因此认为韩愈的佛骨表文“言之有理,垂之史策”。

(2)认为儒教“立论大有精微”,“衣冠礼乐,颇有可观”。但现时的儒教中人“习学诗书,专会咬文嚼字,外虽仁义,内实奸贪”(第二回),其第二十二回至二十四回的逢儒绝粮和文笔压人的故事,即对此类儒教中人的嘲弄。

(3)作者主佛教的禅宗,认为佛教中当时“万派千流徒浩渺,曹溪一滴是真源”(第七回引首“诗曰”)。歌颂大颠和尚(即后来的唐半偈)的清修,斥无中生有法师聚敛财物(收布施)和欺骗群众焚顶燃指的恶行(第五、六回),写自利和尚种佛田(第十二回)和中分岭老和尚剖析“挂榜求贤,招摇为善”的那一段言论(第三十五回),也都表现如此。

(4)作品透露出作者不得志,遭逢不偶而不平不满的情绪是很多的。第九回西海龙王敖闰说:“近日的文人墨士,那一个不叩头礼拜去奉承和尚,何况畜生?”这是抨击明末文人墨士对所谓高僧的礼拜。“万历后,高僧辈出。朗目、本智名动京师。当时宰官如汪可受、陶望龄、袁宗道、王元翰等,咸执弟子礼。”(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后西游记》作者抨击的就是此类现象。第二十三回小行者称文明天王为“文明妖精”,他住山凹,“既以文压人,又以财压人”(第二十四回沙弥语)。这是对当时有文有财又所谓隐于(退居)田园或山林的文人(实际是致仕官僚)的嘲讽,大约作者是受过文笔和财势之压的。

(5)上述种种,结合第三十四回开头语云:“难将蠡测海,莫以管窥豹,下士从来只会笑,岂识个中颠与倒。”“何不文言猎大名,何不文言收速效?已知富贵不可求,莫要从吾之所好。”可以知道,作者曾求富贵功名不成,转而逃于禅,又以小说家言寓己志。

上边论证《后西游记》的作者是吴语区人,作品大抵写于明末,可以说作者是明代人,作者是思想倾向佛教禅宗、对世事不满的不得志文士,等等,是我对作者问题的初步意见,是否有道理,要请学术界批评指正。

二、从如何处理《西游记》原有的人物和情节看《后西游记》

鲁迅说《后西游记》比《西游记》“行文造事并逊”(《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刘廷玑则说《后西游记》“虽不能媲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和刘廷玑从与《西游记》比较的两个侧面评价《后西游记》都是恰当的。

《后西游记》的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两方面,确实逊于《西游记》。小行者、猪一戒都是模仿孙悟空、猪八戒写的,只唐半偈与唐僧微有差别。他们(包括唐半偈)没有独立的鲜明的个性,形象站立不起来,小行者之成仙了道,直到在给唐半偈当徒弟,是孙悟空之求仙访道,闹三界的翻版,且是不成样子的翻版。西行的某些情节也有步趋《西游记》之迹,其上善国大体即朱紫国。但《后西游记》应有其小说史上的地位,就从它如何处理《西游记》原有的人物和情节看,长处与短处并在。

《西游记》写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水浒传》、《红楼梦》比,较不耐人寻味,不给读者留悬念。唐僧多次被妖精捉去,处在生死边缘,孙悟空多次营救无效,但读者不会掩卷沉思,不会在读二遍、三遍时从中寻找什么新的启示,因为有诸天神佛保佑,必然逢凶化吉。《水浒传》、《红楼梦》有许多人物的命运和一些情节就不然。然而《西游记》个别的也有可媲美《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地方。如孙悟空成佛后怎样了?猎八戒从高老庄走后,高翠兰命运如何?牛魔王家族的最终结局呢?都是读《西游记》的人们要求解答的。《后西游记》解答了,其解答,很大程度反映着《后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上下。

《西游记》第一百回,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一转身(没过几分钟吧)他就依然故我,不象个宏扬大法的佛的模样,向唐僧发狠:“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赶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人们都知道,孙悟空当了十四年和尚,一不会参禅,二不会诵经,三不懂发慈悲,就会耍棒子打妖精、说俏皮话嘲讽唐僧和猪八戒,对玉帝、如来佛、观音菩萨等有时也揶揄两句。和尚者,以和为尚也,孙悟空只讲斗,不讲和,终于如来佛对他加封佛号,也不得不在“佛”字之上加“斗战胜”三字。平时如此的孙悟空,成佛后仍然要向如来、观音以至师父唐三藏斗战一番,讲上述那样的狠话。那么以后时日的孙悟空将是怎样度过呢?这是吴承恩给几百年的读者最大的悬念,如同林黛玉死,贾宝玉出家之令人悬念一样。于是也如同《红楼梦》的补续书那样,《西游记》续书作者及节缩者、改编者不能不给予注意。明清两代节缩本如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都干脆删除掉吴承恩《西游记》结尾处孙悟空对唐僧讲的那一段话。按吴承恩《西游记》改编的清宫大戏《升平宝筏》,不仅同样删却之,还叫唐僧等四众未受封佛号前游了一通天宫,玉皇大帝要留孙悟空仍在天宫供职,当齐天大圣。悟空等奏谓:“臣僧等已结佛缘,不敢复膺天爵。”悟空在天宫遇蒙师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告以“当年传授你的道法,原为这一段因果。如今保护你师父(指唐僧)西行,消除魔障,功行圆满,实为法门佳话”(癸集第二十二出)。游完天宫始到如来佛处受封(癸集第二十四出)。由上可见《升平宝筏》的孙悟空是诚心皈依佛法的。至于《续西游记》第一百回其作者连“斗战胜”三个字都吝惜,只笼统的说四众(连马为五众)“随班列于佛位”,“三藏成了正果,行者、八戒、沙僧俱各归真”,当然更没有孙悟空要砸碎金箍儿的声音了。——上边提到的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清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的真复居士(?)的《续西游记》,都是用删削、窜改《西游记》原来有的孙悟空最后的“斗战”内容,给予不解释的解释。真正做出正面答案的是吴元泰的《东游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余象斗的《南游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和《后西游记》。《东游记》和《南游记》出现的孙悟空依然是当年闹天宫的旧容颜。仍称齐天大圣,仍住花果山。他要帮助八仙对抗玉帝派遣的协助海龙王的马元帅、赵元帅,“手起一棒打下,二十万天兵没了一半”(《东游记》第五十六回)。他要在玉帝的赛宝通明会上,拔一把毫毛变一堆猴子,“各执棍槌跳跃自舞”(《南游记》第一回)。他要率领儿子、女儿去离娄山与假变自己容貌偷蟠桃的华光天王厮杀(《南游记》第十七回)。由《东游记》、《南游记》、的如是描写看,作者们既称孙悟空曾从唐僧取经成佛,又安排成佛后的孙悟空住花果山,称齐天大圣,与天兵对敌,带儿女与华光作战。虽然叫孙悟空对玉帝称“臣从三藏取经,一切贪心去了”(《南游记》十七回),却未容自己去斗战之心,瞬即率儿女战华光。吴元泰、余象斗固然不是正面对《西游记》一百回孙悟空的狠话做答复,但也是对取经成佛后的孙悟空,做出的合理处置,他们认为“斗战胜佛”应该是“斗战胜”限制“佛”。

《后西游记》则不然。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之后,明白的谓此孙悟空是佛,‘斗战胜”几乎化为乌有。《后西游记》的孙悟空不是《西游记》一百回的孙悟空的继续。“话说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天产石猴孙悟空,自保唐僧西天取经之后,已高登极乐世界,无影无形的去逍遥自在,将这花果山生身之地,遂弃为敝屣而不居矣”(第一回)花果山的通臂仙对小行者说孙悟空“做了旃檀功德佛的徒弟,往西天求取真经,一路上降伏妖怪,建立了万千功行,方才成了正果,证了金身,做个斗战胜佛,如今在西方极乐世界,好不逍遥自在”(第一回)。如何逍遥自在法?第四回说孙捂空“自成佛之后,就在西方造了—座永安宫居住。每日无事,只与旃檀功德佛仍唐玄奘讲无上大法”。孙悟空收伏孙小圣(小行者),孙小圣眼中的孙大圣是:“容虽毛脸,已露慈悲之象;眼尚金睛,却含智慧之九光。雷公嘴、仗佛力,渐次长平;猴子肋、弄神通,依稀补满。合眼低眉,全不以力,关唇闭舌,似不能言。善根可掬,疑不是出身山洞;恶气尽除,若未曾闹过天宫。”(第四回)这模样,俨然和如来佛相差不多。其收伏孙小圣的办法,今日斗战胜佛竟有窃亵渎当年孙大圣之处,他把自己当年受过许多苦痛的金箍儿套到了孙小圣头上,还发了一通似乎如来佛式的歪理论曰:“这箍儿大有好处。首年是我的功臣,今日是你的魔头。他来寻你,便是入道之时。”这哪里是主张把金箍儿“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的“斗战胜”“佛”?真真切切是“再去捉弄他人”的“那什么菩萨”的再现。被改造过的孙悟空,不怪要被没有驯服的孙小圣怀疑为“是假货”(第四回)了。这样的“假货”发议论说;“佛门广大,虽邪魔外道,堕落者多,然一灯不昧,自有真修。”(第六回)《后西游记》不能媲美于《西游记》者,在改造孙悟空方面是其一也。甚而在这一点上不是可以不可以媲美,是一美一丑的问题。从思想到艺术,《后西游记》都因此而减色。所幸《后西游记》里的唐半偈不是唐三藏,他没有念紧箍咒儿掯勒小行者,他只是两次借念紧箍咒儿,象现代科学遥感传信息那样,拘小行者到自己身边,以保卫、解救自己(第九回、三十四回)。也因此,仅仅减色而已,还谈不到别的。

猪八戒在《西游记》里被写有一“恋爱悲剧”和一“婚姻悲剧”。“恋爱悲剧”指当天蓬元帅时带酒“戏弄”嫦娥遭眨下方成猪形(天宫的禁欲主义使天蓬元帅想恋爱,大约只能采取带酒戏弄的方式);“婚姻悲剧”指到高老庄当倒踏门女婿,因显现猪形,被岳丈请孙悟空捉拿成了和尚。猪八戒将离高老庄,对岳丈高老唱喏:“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西游记》第十九回)如果站在猪八戒立场,会体会到这是一篇很沉痛的告别辞。西行途中他几次主张散伙要回高老庄去看浑家。人生要有家室,要生儿育女,只有和尚的老祖宗释迦牟尼(如来佛)才舍弃妻子出家悟道。猪八戒有世俗人的一般生活理想、愿望,构成由天蓬元帅变福陵山猪刚鬣到唐僧二徒弟猪八戒的第一个生活内容。我们在《西游记》里又看到猪八戒食肠特别大,常喊吃不饱,似乎他是经常俄肚子,半饥半饱十二、三年挨到灵山的。功果完满,如来佛根据他的饭桶特点,封他为净坛使者,如来佛申述封的理由云:“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稳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有受用的品级。”(一百回)从福陵山为妖肥腻腻的吃人,经当和尚把素且吃不饱,到成佛受封净坛使者可以日日大吃特吃佛供,猪八戒的第二生活内容也颇为丰富。

“食色,性也”,猪八戒比唐僧、孙悟空有更多的世俗性。于是,猪八戒给读者留下两个悬念:第一、猪八戒从高老庄走后,高翠兰的命运如何?改嫁?守节?还是别的什么。猪八戒功果完满成净坛使者后回高老庄一探否?第二、猪八戒成为净坛使者,果真象如来佛许给的那样,总有净坛之机吗?对第一个悬念,人们有根据的认为猪八戒要有乡情之思而借机回高老庄的,因为将近见佛的第九十四回八戒在天竺国还曾云:“送行必定有千百两黄金、白银,我们也好买些人事回去,到我那丈人家,也再会亲耍子儿去也。”对第二个悬念人们也会想猪八戒吃的欲望不会落空。

141K

277

18K

150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