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韩纯义八年导学案设计
2013-04-22 | 阅:  转:  |  分享 
  
PAGE

PAGE23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新闻两则总课时2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3日—9月4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3.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二、重难点
了解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战争的主题,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相关知识链接: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
四、学法指导: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了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五、新课探究
一、导入新课(3min)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检查预习(5min)
1)、学生读生字词。
芜湖荻港殷家汇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2).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三、整体感知(20min)1.找一名学生担当播音员,播报本则新闻,并出示思考题。
本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事件、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用两句话概括三路军的作战情况。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从二十夜起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路线为本文的主体。
归纳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四、探究研讨(14min)1、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让学生把其分出层次并归纳大意。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进展:

各路军渡江情况: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五、深入思考(10min)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4学习小结:针对本课阅读内容你对新闻这一文体有了怎样的认识?
【任务安排】了解南阳的地理位置,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新闻两则总课时2第2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3日—9月4日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把握新闻的结构,本节课培养其独立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解读新闻。2、通过比较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及语言的简明、准确、生动。3、进一步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二、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三、相关知识链接: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四、学法指导:
1、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把握新闻的结构,本节课培养其独立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解读新闻。【自主学习】
1.?生字词?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阻遏(???)????管辖(???)???襄阳(????)?逃窜(????)2、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合作探究】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精读精练】
(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能力拓展】
把你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件用新闻的方式发表出来









【知识小结】
总结本文作者写作的主旨思想

【任务安排】查找关于抗日时期的英雄事件,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新闻两则作业检测班级姓名时间

A基础达标
一、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注意规范书写。??????
锐不可dāng()kuì()退dí()港jiān()灭二、语文常识填空:????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五个部分。????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的??????????????????和??????????????????????????。
B能力提升
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1、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起的作用是??????,??????。“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交代了?????????????,包括?????????????和?????????????。2、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二芦花荡总课时2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5日—9月6日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的关键性字词,通晓文章大意,能够复述文章的关键情节;
2.感受“诗体小说”的语言魅力,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掌握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逐渐养成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不懈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品质,增强热爱祖国的细想感情。
二、重难点
揣摩文中优美如画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由点及面品析英雄的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领会文章所讴歌的民族精神。
三、相关知识链接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四、学法指导:
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精妙语言的品味与人物性格的剖析有助于对于文章内涵以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对于文章中人物的特征、个性、环境的描写等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引学生关注文本的特色与情感基调,帮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
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能力提高】
结合者课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历史简要谈谈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习小结】
说说你阅读本文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1文章的写法
2抗日军民的精神
【任务安排】仔细阅读全文,分析描写的作用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二芦花荡总课时2第2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2日—9月3日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不懈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品质,增强热爱祖国的细想感情。
二、重难点
知识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
能力重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三、相关知识链接:白洋淀的图片
四、学法指导:
学生关注文本的特色与情感基调,帮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4、3、4段肖像描写作用?3、8段景物描写作用?
3、9段语言描写作用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能力提高】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老人的形象和性格

【学习小结】写出你学习本文的收获

【任务安排】阅读第三课,总结文章的主旨

《芦花荡》科目班级姓名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注意规范性及工整性。
Yào()子yāohe()寒jìn()张huáng()失措
Zè()歪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3、熟读课文,填写下列空格。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文中许多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是与表现人物的等性格相一致的。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段至第段,分别介绍了老头子的、、及,具有传奇色彩。
(3)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和,其中者更具有传奇色彩。
(4)本文表现老头子的性格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选词填空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A.撑B.划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A.奔B.走C.超)着东南去了。
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A.阴森恐怖B.阴森黑暗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A.堕落B.掉C.滴落)下来的样子。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A.挂B.镶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A.飒飒B.瑟瑟C.呼呼)的风响。
5把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用楷书抄写下来




已印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蜡烛总课时1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11日一、教学目标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三、相关知识链接: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四、学法指导: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B.闪耀闪耀C、闪烁闪烁D.闪烁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合作探究】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精读精练】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能力拓展】
1阅读全文总结本文的主旨思想

2本文多出运用了环境描写,谈谈他们的作用



【任务安排】阅读第四课,解决生字词
【评价反思】
《蜡烛》科目班级姓名
用楷书抄写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两处描写






二阅读本文并回答问题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总课时1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12日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相关知识链接:
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2、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四、学法指导: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文章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缎晨xī()箱qiè()瞥见()赃物()缀满()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5、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6、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7、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8、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9、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回答问题。
10、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②
1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A、凯旋而归的丑态B、狼狈为奸的丑态C、得意忘形的丑态D、尴尬的丑态
12、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能力拓展】
1阅读全文总结本文的主旨思想

2本文多出运用反语,谈谈他们的作用

【评价反思】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总课时1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13日-----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二、重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相关知识链接: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四、学法指导: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文章
【自主学习】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5、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6、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7、“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8、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9、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10、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1、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
12、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13、.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14、“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答:
15、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C.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使他的批判往往独抒新见。??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17、“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置在下面文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①人生就是如此。②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砖块打中。③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击中。④但我们还是会厚着脸皮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A.①②句间B.②③句间??C.③④句间D.④句后
【能力拓展】
1阅读全文总结本文的主旨思想
【评价反思】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阿长与《山海经》总课时2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14日-----16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重难点
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相关知识链接: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四、学法指导: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粗拙()掷()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灸()拙()帖()既()
悼()炙()绌()贴()即()
4、选词填空
我想我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不放炮,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A.也更又B.又也更C.更也又
5.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摊成)一个“大”字,(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烘、烤)得那么热。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小结】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能力拓展】

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
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评价反思】











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年学科语文设计人韩纯义审核人课题阿长与《山海经》总课时2第2课时课型综合课时间2012年9月14日-----16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刻画人物的写作特点方法。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二、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法。
三、相关知识链接: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四、学法指导: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HYPERLINK"http://http://www.xkb1.com"\t"_blank"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HYPERLINK"http://http://www.xkb1.com"\t"_blank"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HYPERLINK"http://www.xkb1.com/"www.xkb1.com
【自主学习】
(一)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问题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问题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精读精练】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0、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11、“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能力提高】

1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小结】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任务安排】自读背影,排解生字词





教后记









《阿长于山海经》科目班级姓名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9.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
A.顺叙B.倒叙C.插叙
20.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的事。
21.“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
2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23.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4.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