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xiayu
2013-04-24 | 阅:  转:  |  分享 
  
2011年某月某日周五晴

一直想写,现在就写吧!上午和英语组的老师谈论了许多,挺好的。

从今天起,开始记。至于用电子媒介,不用纸和笔,也在于安全和方便。虽然在学校,没课可以去教,就稍有时间看书写字,只是最近心静不下来,不如前两年,拿起一本书就能集中精力而且很痴迷。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心情就像那一个房间那一个床一样,怀旧似的把一天的事情想了一想,尽往好的地方想,让心情轻松快乐一些,今天开始写出来了,或许躺着就能少想一些,也许躺着容易思考问题。

我现在一个人过活,平时在单位一个人在一个办公室,没有人说话,有时到其他老师办公处聊天也是仅有的说话时候,既然不说那么就写出来吧。

现在很希望放暑假,就可以去宁波父亲那小住。明天是双休日,总算可以呆在家里了。虽然没排我的课,我可不能不来,而且是每天都来。无论空气中飘着怎样的声音,我要一个人坚持到学校来。很累很乏,是心理的想法,可我的身体还好,生命的快乐就在于还有工作,虽然不尽人意。

这样记下去,即使是记账似的,在五年十年之后将是我生活的记忆,再回顾过去的时光像又重温旧事,让人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和人生。

现在懂得幸福是不能和金钱划等号的。以前那么重视金钱,铜臭味似乎在我内心的挣扎和洗礼中变得幻想一般。自己并不富有,可也不缺钱,日常生活还可以过去,尽管只是在这里,社会各种冲击和诱惑都与我没多大影响,没有婚姻没有孩子,一人管饱。自己父母远在东边,只是暑假去一趟也会让我精神振奋。我的人生——我的生活——自己的存在似乎像人生旅途的旁观者,其实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08月22日周一开学上班第一天

整理近三年来自己的手稿,有些没有打印,手写的很乱,有些打出来字的已经上传到自己的博客,现在把剩余的打出来。

读《荣格心理学入门》笔记——集体无意识

自觉意识为自我。自我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健康发展。

荣格继承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个人无意识分解为情结,使弗氏的“泛性论”用人类各种情结表现出来。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目的之一是分解消溶这些情结。情结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们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不同于弗氏“性”的转化释放,荣格认为情结不一定成为心理调节机制的障碍。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例如梵高对于完美的追求归因于一种强有力的情结。对情结产生的探索中,荣格穿越情结源于童年期创伤性经验的时空局限,认为情结源于人性中某种比童年期经验更深邃的东西,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组成

荣格探讨了人类意识的共性现象,提出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观点。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用这四种原型进行心理分析。原型是情结的渊源,原型的表现和组合形成了各种情结,程度轻的称为“心理问题”,程度重的称为“瘾”。

人格面具:一个人的内心性格和公开展示的人格面具不相一致。为适应社会生活,在各种场合佩戴各种适宜的人格面具,自我与人格面具冲突对立,达到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以人格面具自居,出现“膨胀”。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爱情心理分析。人的情感和心态同时兼有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的两性倾向,保持人类世代繁衍中两性协调和理解,同样也保持了个人在两性关系中的和谐发展。男女之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相符合——相爱,相互冲突——对立和不满。人格的健康发展要求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这两种原型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人们总是希望男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性,期待女孩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这样人格面具占据上风,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阴影。阴影原型是人性中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表现,成功的压抑可能会变得文雅起来,自然削弱了强烈深邃的生命活力。阴影是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容纳着人的基本和正常的本能。例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的动物性变得更加兽性。而阴影的惊人韧性和坚持力,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重建世界,家园又变得如此美好。阴影原型使人格变得整体化和丰满,排斥和压制阴影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自性。荣格把人格的组织原则看作是自性。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自性把自我的合作调整到一种和谐状态,实现人格充分发展。自性的认识是自性完善的途径,可以通过研究自己的梦,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

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荣格立足于进化论,认为从个体出生开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给个人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模式。心灵虚象和社会环境,后天实践充斥于集体无意识这个“储藏所”,储藏着所有被称为的“原始意象”,从祖先继承下来潜在的先天倾向和后天发展的可能性,从而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诸如动物的“印刻现象”,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种族无意识的“印刻”,教育和学习的丰富环境和机会促使集体无意识各方面都得以个性化,成为自觉意识。

秘密——个人的禁地

像皮尔斯那样,《一颗自我发现的心》掀起全美的精神卫生运动,我努力在探寻自我,像是心理学的必修课,一直没有荒废自己的专业,心理学专业太实在,只要是一个非植物人,一个有生命的人就有心理,为此平常写一些文字似乎在做自我分析,很期待能像皮尔斯那样有积极的疗效,而且确实我自己已经是在做自己的心理分析。

故事是关于我的,我和我的家人,周围的人。

首先我不知道我出生的确切年月日,这样说一定会怀疑真假,而这一点我是从一个不到十岁大的农村小学男孩子那里得到启发。

那年开春去我市附近的一个农村小学去执教,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我的单位派我和其他人一起去,各在不同的学校。一天,我在学校教学楼前不大的广场上叫住一位五年级的男孩子,问他为啥有一门课程的作业不做,而且在课堂上我督促学生去做,没想课没有上完发现他已不见,这次拦住他,想着问清楚不写作业的原因,并让他明白自己年龄不小,在小学高年级,要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最后问及他的年龄,竟然回答说:“不知道”,我惊讶了,又问:“几几年生的”,“我妈知道吧”,最后犹豫着给了一个岁数和一个年份。后来,家里人要用户籍,来回在电话里折腾着个人的出生年月,原因是户籍和自己的真实出身日期不符。在单位与同事谈起此事,她也深有感触,说起自己小孩的户籍上的出生日期也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看来是个普遍现象。我还是想起了那个男孩子的回答,明白人一出生是很脆弱的,几乎是啥都不知道的,怎么会记得自己的生日呢?知与行在这里是一种悖论,知和行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是一种活下去的本能,悖论的悖论就与真理不远了。第一次我明白知的意义。从自己成长的参照面,在他那个年龄我是很清楚自己的年龄的,清楚而毫不怀疑,对男孩子竟说不知道当然觉得奇怪,隐藏自己的年龄是啥意思,有啥想法?而我从另一面,不是人性的善恶,而是人的知性的一面看到农村小孩不独立不自立的一面,幸亏我没有再为难他,希望他以后不要因为此事去假装知道,而实际并不知道事情而编一个回答,“妈妈知道吧”,也许妈妈也不知道,因为都是听说的或看到的,许多事情不需要也不可能自己亲自去实践一番才能知道,例如死,生命只有一次,死了是活不了的。想起心理学研究人濒临死亡或身临死而后生的报告,觉得如同浮士德般的邪恶。小说里有许多关于死亡的描写,自己随着年龄上升,病痛增加,似乎接近死亡的感觉也日益深邃和幽远,心理学和文学真是学术上的双生子,心理的触角伸向那里,文学就会进入那个领域。

其次我和母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简直糟透了——说这句话时,我内心的心理医生在向我抗议:我在发泄,开始:

在动乱的十年浩劫中,母亲无论怎样毅然坐着长途火车,一个人,当时的人际很阴险吧,从大漠到了江南现在奶奶家已拆掉的乡下老屋,很费劲地生了下来,那时的条件艰苦,政治环境险恶,母亲在肉体和心灵极度疲惫后,在父亲催促下,很快回到大漠的教室,开始教师的工作。我已没有一点四五岁以前如何被哺育的印象了。一直到村小去上幼儿园,事情就很多了,要人照顾。实在不行也熬到了小学三年级,那时离家近的村小拆了,只有远处的村小,可是中午不能回家,要带上饭盒,我总是忘掉东西,而且从幼儿园开始,我的学习就没好过,没有及格,父亲在冬天带我回到大漠,我似乎会一直呆下去而现在其他家人都离开了这里,回到南方。

记得那时家里很风光,没想到姥姥也会来。先是单位宿舍,不久是分房,持续了两年家里尤其是过旧历新年,有不少人登门,姥姥是呆在家里的,父母亲和兄长关系很好,我进入他们的圈子,就像一个刁横任性的幼儿和睿智的老者的忘年交,可是如果这样就好了,结果是我没有进入而是消失了。一切开始于姥姥走之后,是姨夫亲自跑了一趟来接走姥姥的,那时没有电话,信件要好长时间才到,八十年代信息还很闭塞,人们没有这么富裕,不久,姥姥就与世长辞了。

对姥姥没有啥印象,她在时我啥都不懂,也用不着和她攀谈,母亲很担心我这样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挣口饭吃,一再后悔当初没能接我回家,同时又不断像自我安慰似的,说是奶奶让我一直呆着去,结果会生养得不可收拾,母亲自叹命苦,啥原因?我是她的拖累?现在她自己拿退休金吃饭,跟我挨不着,其实母亲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当时我心理的不适,与自小的成长与缺少父母的照料教育息息相关,老家那里当时也一样闭塞贫困,要穷一样穷,不像现在日益加剧着的富省穷省富人穷人的贫富分化,寄养在老人的家,也有人际摩擦,世道不好,穷人的小孩早当家,可是七八岁了,我还是不会干一些很简单的家务,不会照顾自己,因此像是家里的累赘。终于带到父母身边,家人给我的结论是智力水平在四岁,然而我不服输,小学的起步是母亲的功劳,之后到了初中就再不理会我的学习了。当时的形势是读书上大学,十多年的时间耗在课堂,现在工作又在学校,很疲倦了,要在学校耗尽一生的时光,不禁感叹不已。学习占用我的时间很多,却学得并不好。用学习隔开与一切的联系有时真是好办法,没想到我这么善于运用心理学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用去操心有没有出路,有没有上学的学费,有没有和父亲母亲怄气后的沮丧,没有朋友没有爱,生活在地狱。想起那样的生活都熬过来了,一定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止我活下去。

母亲——一个无法让我释怀的人。一种解释母亲听信谗言,说我在其他同学或大人跟前说她的是非,我当时一定分不清是非好坏,在这里也是流言蜚语飞短流长,表面的克己礼貌的人竟然也会造成我一生的悲剧,老师告状之后母亲再不去学校开我的家长会,父亲也为我当众出丑感到丢脸再不出席我在校的任何活动。我与家人的关系就不好了,父亲母亲不理不问,兄长整天泡在朋友同学圈里,不着家,我一个人最多干一些家务,然后学习。辛亏选了心理学专业,以前一直以为专业没用,现在看来,能疏导我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学习的成功案例。

现在我听到空气中飘着的声音却见不到人,我自圆其说,是门外不对劲的人,我不会让他们得逞。以前母亲一定也听到了,那时总是母亲在房子的一端,而我在另一端,空气中飘着的声音却见不到人时,母亲会认为是我说的,并且在老师家访时说给班主任听,难怪班级里会有异样的反应了,离间得很好,现在母亲仍很固执,任何事情不让人插手,包括她的一针一线,只要没有问她得到准许之前动手被她看到,总要说不要动,想来害怕家被我败光。至于是啥话,我可没有现在这样的顺风耳,虽然有声音但那些话并不好,对人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母亲的处境也不好,想起自己语言理解表达的障碍使必要的交流沟通不能实现,至今也无法与母亲畅谈,因为我不能捂着昨日的伤痛去掩盖真实的感受,这样会损伤人格,为了自己心理健康,尽量少见或不见双亲是必要和实际的。

母亲还有父亲都是有秘密的,任何人都有秘密,说与不说,藏在心里一直带到坟墓。

当自己也烧成灰烬,灵魂在天堂之门徘徊时,回首往事,那段时光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如果有来生,如果我有小孩,一定会让爱充满人生的旅途。





















3









献花(0)
+1
(本文系sino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