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總是「差一點達成」?3個小習慣,補上臨門一腳
工作很忙卻效率低落?說話缺乏條理,別人常聽不懂?總是「差一點」就能完成目標?如果你有這些焦慮和困擾,也許就是所謂的「殘念人」。日本商業諮詢顧問山崎將志在《殘念人的思考法》中解釋,「殘念人」指那些有幹勁有能力、卻無法達成最好的工作成果,最終讓人不禁感到「可惜」的工作者。工作成果總是「可惜,差一點」的原因,大部分源自有缺陷的思考習慣和工作態度。有些人在學習上總是被動接受,以致於當面臨問題或困難時,寧可執行上層指令,也不願主動思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即使再有幹勁能力,但因為不懂得變通、學習、改善,工作績效也只能恰恰符合最低標準,無法更上層樓。因此,若想避免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工作沒效率、沒成果的「殘念人」,不妨試著參考以下3點建議,幫助自己培養優質的習慣與態度,朝著「成功人」的目標邁進。1.說話有條理、有結論,讓對方有收穫:無論對象是組織內部或客戶端,表達想法的時候,只要「讓人感到有收穫」,就能留下好印象,獲得更多機會。而「讓人有收穫」的溝通關鍵就在於,不管是電話連絡或當面報告,務必都要有條理地傳達,並且歸納出結論。山崎將志建議,每段談話都可先從結論開始,接著陳述理由,補上實例佐證,最後再重申結論,並且提出具體行動方針。如此,便能讓人覺得「聽你說話很有價值」,進而展現出自己的工作實力。2.理解工作的意義,分辨優先順序:即使是資深的工作者,偶而也會迷失在一團雜亂的工作中,若缺乏方法或基準決定優先順序,就會造成效率低落。但這些原理法則並非完全「不可動搖」。山崎將志觀察,許多業務員常死板地奉行「快速回應」「顧客至上」等原則,但要是不清楚這些原則的意義而一味遵循,反而影響工作節奏。要在工作中判斷「誰先誰後」,可模仿小朋友的「著色畫」法:先分辨要畫什麼(例如了解市場區隔、消費者特性)、怎麼畫(用什麼方式接近、推銷)、然後才上色(執行工作)。從「整體」思考,到「區塊」行動,山崎將志認為「著色畫」法確實能讓工作更有效率。3.使目標具體、可測量,隨時抱持「改革意識」:山崎將志表示,雖然許多工作都有一定的步驟,但也不要誤解為「唯一」的流程。知識和科技與時俱進,過往的最佳做法,放在今天並不見得仍是最好。抱持懷疑的態度多問、多觀察、多思考,就能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見解。不過,除了要有改革「意識」外,更重要是改革「行為」。所以,只有使目標具體、可測量、有期限,並有可能實現,才能弭平意識與行為的落差,創造出更好的結果。(本文取材自《殘念人的思考法》,大田出版。整理/陳立唐)平衡長短期目標
宋太祖趙匡胤在唐朝滅亡後的紛亂的五代十國末期,以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兵變手法,取代後周,接著逐步統一割據各地的藩鎮勢力,建立了再度統一中原地區的宋朝。
有鑑於唐朝末期各地藩鎮割據,造成中央政權無法有效管理各地區,「鞏固中央政權,削弱地方兵權」與「重文臣,輕武官」就成了宋朝立國之後的基本國策。趙匡胤此舉確實避免了宋朝重蹈唐朝後期各地藩鎮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但也因此讓宋朝無力抵抗北方異族的侵略,而形成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弱勢」統一政權,甚至後來形成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其矯枉過正的發展,可能不在趙匡胤的預期之中,但應可做為我們規劃策略時的借鏡與參考。
趙匡胤在立國之初,為避免重蹈唐朝末期武將割據四方的分裂局面,有系統地在內政以「重文輕武」為國策,在軍事上以「消極的防守」面對北方異族。
在此政策的影響下,確實讓宋朝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也達到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的繁榮;卻也同時造成了國家武力積弱不振,無法抵抗北方異族的入侵,不僅面對西夏、契丹用兵時,常遭挫敗,更甚至在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使徽、欽二帝被金人所俘,而從此宋朝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國土疆域只剩趙匡胤當時的五分之三,史稱南宋,152年後,南宋亡於蒙古,319年的宋王朝至此告終,結束了其在歷史舞台上的演出。
歷史上對宋朝的評價頗有兩極化的趨勢,從文化與經濟面看,儒家文化與科技發展同步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兵變,人口從宋太宗(980年)的3,250萬增至宋徽宗的(1110年)的1億1,275萬,甚至有史學家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主要年代。但一向主導中原政權的漢民族,在宋朝時期似乎也是最窩囊的時期,從北宋時期的與遼約為兄弟之國、每年給銀絹數十萬,到南宋時皇帝被俘與偏安江南,也似乎都是歷史上所少見。
以企業管理來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項短期奏效的改善計畫,有時也可能會損及長期競爭力,舉凡刪減研發與品牌支出,可能可以改善短期獲利,也可能影響長期競爭力;聚焦核心事業,可能可以厚植本業競爭力,同樣也可能錯過新興事業的成長機會。
評估策略時,平衡長短期的目標與策略,避免矯枉過正,應是必要考量!
個人目標要與公司願景一致
日前在成都出差,抽空再訪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由於一直欣賞諸葛亮,這已是第三次參觀武侯祠。
為了解更多的武侯祠歷史,特地請了館內講解員陪同,一路講解武侯祠內文物與歷史,當講解員介紹到岳飛手書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的石刻時,才知道有這麼一段岳飛自比諸葛亮的感觸,除了是岳飛當時心情寫照,以今日企業管理觀之,也不失為可以參考的個案。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8月,岳飛攻打金兵,路過南陽,拜謁武侯祠。岳飛一方面緬懷諸葛亮功績,也想起自己的「還我河山」重任,一夜未眠;清晨,在武侯祠祠內道士索取墨寶請求下,手書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更在「跋」中寫道:「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細看岳飛手書《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前半篇書法工整,字跡容易辨識;後半篇則顯行雲流水、氣勢磅礡,字體不易辨識。講解員說明此乃岳飛書寫過半後,有了自比諸葛亮的感懷,以至於情緒激動,盡露於筆間,岳飛當時豪情可見一斑。
諸葛亮與岳飛都是我所尊敬的歷史人物,不難理解當時岳飛的心情,不過,當下細看岳飛磅礡書法石刻,倒有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感悟。
以今觀古,諸葛亮與岳飛都可算是當時的頂尖專業經理人,我個人甚至推崇諸葛亮是歷史上專業經理人的楷模。岳飛夜宿武侯祠時的感觸,想必同感於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北伐未成」,而以至於情緒激動,難以自已。但岳飛前後出書表的手書,由工整到氣勢磅礡,似乎也提前投射了他四年後被宋高宗賜死的結局。
岳飛19歲從軍,一路歷經「從九品承信郎」、「知州」、「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夜宿武侯祠時,已是「正二品太尉」,手握南宋重大兵權。前後出師表手書開始的工整,或可反應仕途前半場尚未居高位的謹慎拿捏;手書後段的磅礡書法,未嘗不是反應岳飛居高位後,不顧一切,全力追求北伐成功的縮影。只可惜,岳飛的「不顧一切」,其中包括了「迎回徽欽二帝」,此與宋高宗的目標產生衝突,而使岳飛以悲劇下場告終。
岳飛是我最尊敬的歷史武將,也一直感傷於他的悲劇下場。觀看武侯祠岳飛手書,專業經理人需提醒自己,個人目標需與公司目標一致,以免因差距過大,產生衝突而有所遺憾。
專業經理人如能將個人目標與公司目標結合一致,「直搗黃龍」的機會將大幅提高!
迷路的目標?
有一次會議中,隨口問一位同仁,是否知道公司一直在強調的某個概念,通常在新人進公司的時候,就會發給每個人?她一臉狐疑,甚至不記得接觸到過這類資料。這令人大為震驚。你以為已經在不同時點反覆強調的概念,應該是每個人不假思索的共同語言,結果每個人的感受和強度竟然如此不同。不禁想起,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上聽到的一項研究:過去傳統的教育訓練,往往花九○%的力氣在學習事件(也就是上課)上,只有五%花在事後的追蹤與持續;但現在,有效的學習,應該把五○%的力氣放在讓效果持續(sustain)上,也就是透過評估、強化、教練,以及管理工具的支持,來讓學習的效果延續。這個道理,恐怕不只適用在教育訓練上。只要是企業內的運作,例如專案管理、任務溝通、帶領團隊等,應該都是一樣的道理。記不記得那一次,你把事情交代部屬之後,隔了一段時間,事情似乎自動蒸發,再也沒有下落。直到你某一天猛然再度想起。還有一次,當你把一個想法告訴同仁時,你心中想的,其實是某種期望與圖像,等到你真正看到結果的時候,卻和你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更不用說那些透過各部門轉譯,或者一層一層傳遞的各種資訊與專案了。有時候我們必須說,一個專案能夠在預期時間完成,品質結果也和期望很接近,還真要有很大的運氣。如果有個網子,在各個公司裡撈一撈破碎的專案、迷了路的資訊、沒有對焦的殘敗任務,撈出來的東西不知道會堆得有多高!那麼,第四季來臨了,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年度目標呢?是不是也在哪裡迷路了?我們訂定的目標,有沒有經過同仁的確認?他真的知道他要做什麼嗎?他每天的工作,和這個目標有關係嗎?他還在軌道上嗎?威瑞森(Verizon)前史崔格(DennyStrigl),曾經帶領團隊創下業界豔羨的高成長。他透過八個工具,來確保同仁執行對的任務,交出結果。例如,他會請團隊成員寫下績效協議,確認他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他會請同仁定期繳交五一五報告,也就是主管五分鐘可看完,同仁十五分鐘可寫完的報告(才不會有太多流於形式的文書作業);他會出其不意地造訪工作現場,看看真實的狀況;他定期進行營運檢討,了解目標的進展。目標宣達後,成果不會自動出現,它需要不斷地確認、追蹤、強化和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