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选砂锅,砂锅材质性质稳定,不宜与药物中的化学物质结合,受热均匀;其次是陶瓷或搪瓷器皿;不锈钢也可以,只是所用的锅要有盖子。忌用铁锅和铜锅,化学性质不稳定,加热可能会与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另外准备一把长柄勺子,勺子大小依药物多少而定,因为勺子比筷子容易翻底,没有勺子筷子或者其他木制竹制品也可以,忌用化学塑料物品。
中草药在煎煮以前必须要经过充分浸泡以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浸泡后的水保留用来煎药,沉底的土渣去除后更易使药物受热均匀,省燃气。用自来水、干净的井水即可,不能用脏水、污水、凉开水和久沸的水。,“先煎”“后下”药材需单独浸泡,干燥的药材加水不要太多,水面高出1横指就行,等水被药物吸收后,煎药前把水补足就可以。解表药多是花、茎、叶等质轻的药,吸水较多,只需浸泡15~20分钟就可以;补益药浸泡时间要长,一小时以上;块状或片状药时间更长,如天麻、三七、生地、熟地、麦冬、白术等药,加工不精细的块更需增加浸泡时间以渗透到药物最里面,曾经浸泡天麻用了一天一宿的时间。
加水:
原则:补益药多放水、久煎出浓汤药;小儿药用水量少,感冒药用水多,其它药适量放水取煎液汁。头煎药煎浓,水多放些,二煎药液淡,水少放些,第一煎和第二煎煎好兑后分两次服用,如有第三煎则根据医生的医嘱加水。
药物要在充分浸泡以后加水,大锅加水高出水面少,小锅高出水面宜多,补益药头煎水面高出大锅1~2横指,小锅高出3~4横指,二煎刚刚没过药物;解表药头煎加水过1指,二煎没过药物;其它药头煎高出1横指,二煎没过药物。还有就是药物量少,加水量少,药物量多加水亦多,一般成人第一煎和第二煎各取汤液200~250ml左右,总共400~500ml,相当于不到普通500ml矿泉水瓶,小儿减半。
提示:
头煎必须加冷水,第二、三煎必须加温热水,第一煎药用凉水泡后煎出的药渣因为热力作用,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在往外析出,如果用凉水药物有效成分不易析出,用温热的水则药物有效成分还在往外析出,犹如门里面的热气正往外泻,如果外面空气稍微低于室内温度热气往外排,如果外面空气过凉则寒气将热气逼回于门内不让其出来。刚倒完的药渣因为温热易于使温水沸腾,更容易掌握煎药的时间,在水开后合理安排时间倒出药汁。不要在煎药中途加水,尤其是时间过半了以后再加水仅是稀释药液而已,所以加水一次就要加足。刚开始煎药的人不好掌握加水量,万不得已时水多点总比少点好。中医有句古语——药服满浆,意即服药要服够量,水太少了药物作用小。万一水加多了,就在头煎开锅以前盛出一些,第二煎再用,开锅以后就不要这样了。
煎煮火候:
先用武火也就是大火煎煮,再用文火也就是小火煎煮,一般来说水开后再煎20分钟。一般药剂内注明“先煎”者,如无特殊指定则先煎10-15分钟,然后放入其它药,特殊药物如附子、乌头等需要先煎至少一个小时以降低毒副作用;注明“后下”者,在其它药将要煎好以前5-10分钟再放后下药,如薄荷、大黄等一般起锅前5~10分钟下,另外还有医生医嘱后下的药物;“布包煎”(包煎药)者装入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锅内同煎,“溶化”(烊化)者则用煎好的汤药溶解内服,“冲服”(分冲药)用煎好的汤药送服。
服药注意事项:
服药温度:
温服,如果医生没有特别交代服用凉的和寒的中药,患者请勿自行服用未经过加热的中药,避免毒副作用。请用蒸煮法加热,不可用微波炉加热,可用玻璃器皿盛装药物后置入装有温水的容器内加热,或用锅蒸煮。
服药时间:
忌口:解药性的食物一般有绿豆、茶和萝卜等
忌食生湿生热食物如:鱼虾蟹牛羊肉,辣椒胡椒葱姜蒜等辛辣刺激和烘烤煎焙炸食物。如果服用属于温热性的药物,患者再摄入温性食物,容易出现食物和药物皆温,对人体产生过温热的副作用;如果服用属于寒凉性的药物,患者再摄入温性食物,则容易出现食物与药物相反作用,相互抵消导致药物药效降低。生冷寒凉忌食原因亦如此。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包括忌食冰箱内刚取出的水果饮料、凉菜等如冰激凌、冰棍、酸奶、绿豆、水果、菊花茶等。
注:鱼虾蟹本属寒凉,但因其易化火归为生湿生热类,且鱼虾蟹过敏者比较多,有部分人甚至连鸡蛋也过敏,故此类食品忌食。葱姜蒜等调味品能稍微吃一点,但是尽量少吃,牛羊肉、辣椒胡椒、烘烤煎焙炸等辛辣刺激性偏于温热容易影响疗效。
忌食碳水化合物和甜饮品:绿豆,茶(除医生交代可以用茶调药物),服用药物一般通过脾胃吸收,甜品容易阻止药物吸收作用。
先煎
石决明、珍珠母可打碎先煎30分钟。
后下,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一副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浸泡:花叶茎为主,15分钟,根种子,根茎,果实为主,半小时
煎煮次数:2-3次
温度:未沸腾前用武火(强火)煮沸后文火(弱火),保持微微沸腾状态,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时间:第一煎,沸腾开始计算30分钟,第二煎沸腾开始计算20分钟
先煎:30分钟,
后下:煎至预定亮时10-5分钟
搅拌次数:2-3次,
药量:150-200ML成人
时间:饭后服用为宜: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药锅要盖上盖子吗?含有一定挥发成分,如薄荷、苏叶、藿香等通窍治感冒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容易发散到空气中,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熬,否则药效会不知不觉跑掉不少。西洋参等贵重药材也同样具有挥发成分,需要在密闭容器里煎煮。而夏枯草、金钱草、丝瓜络等中药,由于重量比较轻,占的体积又很大,加上有的家庭煎煮器材容积比较小,这时候如果盖住盖子煮,药液很容易往外溢,所以最好开盖煎煮,并需要不时搅拌。中药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干燥组织,其有效成分及治疗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缩的细胞内。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能使药材变软,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药材进一步膨胀,保证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而直接用沸水煎煮会促使动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产生凝固、韧化,水分不易渗入和溶出,造成有效成分不能释出,药效降低。同时,凉水浸泡过的药材可缩短煎煮时间,如平常需煎两个小时的补药,只需达到沸点后再煎半个小时即可。煎煮中药应该用沸腾过后冷却下来的凉开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