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熟練CAF溝通原則 讓老闆聽你的
2013-04-26 | 阅:  转:  |  分享 
  
熟練CAF溝通原則讓老闆聽你的有效地向上溝通,不僅要能了解上司指定工作重點,更要讀懂上司的想法與動機,部屬熟練CAF溝通原則涵蓋掌握溝通模式(Confirmation)、確認工作進度(Alignment)、主動工作回饋(Feedback)的溝通原則,將更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務,成為主管眼中閃閃發光的明日之星。

【文/陳錦春】

剛忙完,正低頭整理文件準備下班的意晴,覺得前面有一熟悉的身影,抬頭一看是經理莉莉。

「意晴,不好意思,我知道妳快下班了,但有個急件要緊及處理,剛剛處長要我們列這次高階主管座談的費用表及評估報告,明天中午給我review一下好嗎?」「妳剛寄給我的e-mail,用口頭先和我說明……。」

「剛剛招募部打電話問說我們部門這次要找的人是要什麼條件的,妳有沒有什麼想法?」

意晴說:「可是,但是你中午給我兩個案子,也是急件,明天早上還要和客戶conferencecall,我實在有點忙不過來。」

莉莉說:「沒問題的啦,我相信妳一定可以如期完成的。我先走了!」

臉上頓時三條黑線意晴,張口竟不知如何回答……。

相信上述的情景,應該讓很多職場人心有戚戚焉。妳我都希望在職場上受到主管的肯定。只有抓住上司的心,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只有掌握和上司溝通的要訣,才有機會成為上司的左右手。

向上溝通是有效達成組織任務與工作績效的重要關鍵。有效能的向上溝通,不僅是在能了解上司指定的工作項目,還要進一步去掌握上司的想法與動機,主動與有效地向上管理,更能夠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任務,就有機會成為組織的明日之星。

熟練CAF老闆聽你的

組織裡主管與員工的關係有點黏又有點不黏,不同立場對事情角度也不盡相同,談及向上管理時,需從兩個角度分別來探討成功向上溝通秘訣,第一部份是從員工的角度,第二部份是從主管的角度,了解如何在上司每天忙錄的行程中,掌握有效溝通的要素,以得到上司的信任與支持,在工作上得心應手。

然而,在有限時間如何將老闆交辦的事項如期完成?又如何能掌握老闆的做事方法與習慣。熟練CAF技巧,讓你事半功倍?

1.掌握溝通模式(Confirmation)

如同一樣米養百樣人,同理,有些上司喜歡口頭報告,有些上司喜歡e-mail溝通,平日就要養成觀察老闆的習慣以及做確認的動作,遇到重要及緊急的事情要followup,事情完成到一個段落也應向上司呈報進度,建立起與上司有效的溝通平台與方式。

2確認工作進度(Alignment)

定期主動向老闆調整確認目前工作進度,讓上司知道交辦任務及專案的執行狀況,隨時update事情的發展進度。同時也要了解上司比較重要的短期與長期工作目標,主動地管理(owntheprocess)。如果手上事情都是急件,要將每件事情都列表出來,自己能完成的時間表,及需要上司支援的資源。如:外包,或將其中某些事情的急緩度調整。建立讓上司了解時間壓力會影響工作品質的觀念。

3.主動工作回饋(Feedback)

很多員工都以為將工作完成email給主管事情就結束了。結果,很多員工不知道老闆收到信後,才發現中間有些項目不符要求,有些主管會退回要求員工重新調整,但有些主管因時間壓力自己動手做,但在心中已對部屬打了很多折扣。因此,可主動邀請老闆給予面對面的工作回饋。問問老闆,過去這一、兩個月,有那些工作成效可以改善的地方,有那些可以再加強的地方。

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

《從優秀到卓越》(GoodtoGreat)書作者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提過先找到對的人上車,才能做對的事情(Firstwho,thenwhat)。在溝通技巧也是如此。主管都希望部屬是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做對的事。如何去達到呢?

多了解與觀察主管的影響力更可以掌握與主管的溝通重點,從營運模式可以了解,主管擔任職務於組織裡的重要性高低,例如:客戶導向的公司,客服主管的聲音就很重要;以研發為主的企業,研發主管想法影響甚鉅;再來是,主管管理的員工數的多寡、組織的層級、年資數字等都可作為觀察的重點。主管所掌握公司的資源,例如:預算、設備等也是,當主管能運用的資源越多,代表在公司的影響力越大。掌握主管的需求之後,溝通起來才不會讓主管高唱:「你不懂我的心」。

12絕招當溝通高手







沒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不可能當傑出的企業領袖,不是當口若懸河的名嘴,而是溝通高手。

知名企業家往往以卓越的溝通技巧聞名,無論是對員工、商家、股東還是顧客,這也是領導人最重要的必備特質之ㄧ。無論是面對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他們知道誠實、坦白與守時才是上策,因為人們喜歡透明化與事實。

這些領導人如何與人通溝?

●思慮周到的領導人會透過會議、演講、電子郵件、推特與電話等媒介溝通。

●撰寫部落格、文章,並透過媒體傳遞資訊,內容包括財務資訊、企業遠景與策略。

●他們會檢討價值與文化。

●他們會注意他人的成就,並慶祝有所進步。

●分享計畫、目標與優先要務,並討論挑戰與阻礙。

●教導、鼓舞並激勵他人行動。

●表達感謝與感激。

●他們會肯定並安撫周遭的人。

●會提出要求與請求。

●他們散發自信、熱誠與正直。

●能言善道但不擺架子。

●他們隨時都在做上述的活動,並指示和教導其他同僚效法。

前美國總統林肯就是領導人溝通的好例證,1863年他短短兩分鐘的蓋茨堡演講相當激勵人心。南北戰爭時期,林肯疾呼美國民眾繼續為代議民主的存活奮戰,力倡「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應從地球消失」。林肯並提醒聽眾美國開國先賢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理念,與維護國家的迫切需要。

緊接著林肯語帶莊嚴與智慧,向全國人民清楚表達當前的黑暗局勢與光明前景,並邀請所有人齊心為人道關懷的偉大志業奮鬥。我們都從深諳溝通的偉大領導者獲益匪淺。

南加州大學籃球校隊教練伍登(JohnWooden)也是傑出的領導者,在他精彩萬分的職業生涯中,不但帶領南加大數度奪下全國籃球賽冠軍,也教導隊友做人處事的道理。伍登言語溫厚,為人謙遜,以紀律與身教來統御球隊,他的領導著作堪稱是所有領導者的絕佳寶典。

並非所有領導人都像前英國首相邱吉爾一樣生來舌燦蓮花,有些人說話結巴,也害怕在眾人面前開口。我們雖然沒有前美國總統雷根的溝通技巧與天賦,若想增進溝通技巧,其實有用的資源俯拾皆是,有不少溝通課程、書籍與專業教練來幫助我們提升能力。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就是透過知識、充分準備、反覆練習與表現來發揮溝通才能的最大功效。

溝通,從第一印象開始

這個演講的場景你一定不陌生。主持人剛介紹完今天演講的主題和講者、台上背景螢幕寫著演講主題和講者姓名、聽眾手上的資料袋裡也有演講主題和講者姓名。然而,講者一上台卻還是說:「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是甲公司的總經理,今天我要來跟大家談談A主題。」講者能給聽眾強有力第一印象的機會白白喪失。史丹福商學院溝通議題研究中心主任斯蘭姆(JDSchramm),以這個例子說明,在進行溝通時,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第一印象是一個需要善用的資源。他強調:「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別人第一印象。」跟剛剛提到的例子相反,去年,斯蘭姆聽到了一場令他至今難忘的演講。那場演講的講者是一位愛滋病專家,上台她開口的第一句話是:「有人做了愚笨的事,才讓病毒擴散。」她一開始就抓住聽眾的心,想仔細聽下去,之後她分成四大部份,討論她對愛滋病的田野調查研究,內容紮實精彩。演講從第一句話到整體結構,都經過精心設計,爆發的威力十足。不只演講或簡報,寫求職信也常常可以看到第一印象被忽略了。很多人的求職信是從談自己開始:「我在某某求職網站上,看到貴公司刊登徵才廣告。我覺得這個工作,我會做得很好。」斯蘭姆表示,想像自己是收到求職信的人事部門主管,看到這樣的開頭,並沒有讓人有特別想繼續讀下去的動力。他建議,改成從對方的角度切入,從你的世界進入對方的世界。「貴公司想要找到一位幹勁十足的業務員,而我剛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求職者的名字已經在信封上、在履歷表上、在自傳裡,所以求職信的第一句話,不需要是:「我的名字叫王小明,我想要應徵貴公司的業務。」對電子郵件來說,第一印象是主旨欄。斯蘭姆請大家去看看,現在自己收件匣裡的電子郵件,有幾封信的主旨欄會讓自己想要打開來看。他猜測不到十分之一。更糟的是,許多主旨欄不僅不吸引人打開來看,還根本看不出郵件的內容是什麼,例如,「上次問題的回覆」、「專案最新進度報告」等。他建議撰寫電子郵件時,最後再寫主旨欄。因為只有在寫完郵件之後,才真正知道郵件的內容是什麼。每個星期大家都有千百個機會,讓別人留下第一印象。仔細思考「第一印象」這件事,讓它產生加分作用。5種溝通術提升部屬自信與使命感



當組織成員犯錯、沒有信心時,很容易陷入低潮、打擊團隊士氣的惡性循環當中,因此《一分鐘把話說完,才是好主管》作者沖本留里子認為,想要團隊有好成績、提升部屬的工作效率,就要從建立部屬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著手。





【整理/陳書榕】在日常相處時,主管可以先從以下5種溝通方式開始,不斷地為團隊補充正向能量:

1.一次只問一件事

初入職場的新人難免窮緊張,若主管以連珠砲的方式詢問工作進度,其實很容易讓部屬回答得零零落落、喪失自信,讓雙方的溝通在剛開始就陷入滯礙、造成話題混亂。

沖本留里子認為最好的問話方式應該是:一次只問一個問題,聽完報告後,再明確給予指示,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集中討論單一話題,也能引導部屬的思考邏輯,更有信心進行報告。

2.具體稱讚有進步的表現

很多主管埋首於自己的業務當中,往往忽略關心部屬其實是推動組織進步的重要元素。

當主管能夠在每次會報中,具體提出稱讚,像是:「這次的準備比上次還要詳盡,很棒喔!」會比「很好」「不錯」這種抽象的形容詞,來得更有認同感,更能增加部屬的自信。

3.用肯定句鼓勵勇於當責

當部屬犯錯時,最害怕的就是被斥責,一聽到「你連這都不會?」「連這都做不好?」就會更退縮沒有自信,無法冷靜處理問題。若主管能夠先詢問清楚現狀,再以「放心,你一定做得到!」這樣的肯定句,令對方感受到被鼓勵,進而建立「我辦得到」的自信,將對於困境的心態都轉為正面,部屬也會因此更積極除錯,擔當責任。

4.用反問句引導主動思考

很多主管都喜歡部屬自動自發做好事情,但事實上要培養部屬的積極性,得從改掉愛下指令的毛病開始。主管可以提出「活動要開始籌畫了,應該從哪個地方先著手才好?」這樣的反問句,引導部屬動腦思考,讓他對工作產生責任與使命感。

5.用感謝代替理所當然

當工作繁重到非得加班不可的時候,部屬面露難色,主管反而多有斥責「你這樣很難升遷喔。」「會加班也是因為你的工作能力不足吧。」此時即便部屬同意加班,也會心有不甘。要委託部屬多花額外的時間在工作上,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表達感謝之意,並且清楚說明加班理由,才能安撫部屬情緒,並且以身作則,培養部屬領導能力及工作態度。

誠溝通4原則,贏得聽眾的聆聽與信賴

從前人們崇拜專家、權威或學術語言,「聽」起來愈專業、愈艱澀,愈能夠擄獲人心、恐嚇大眾,進而誘發購買行為。可惜的是,這些辦法如今都已經不管用了!《一開口就讓人相信你》書中指出,學會說「所有人都聽得懂的話」,才能夠清楚表達你的想法,獲得眾人信賴。而話要說得淺顯易懂,一定要掌握以下4個原則:?1.闡明關聯性?你覺得某件事很重要,但對方可能不這麼認為。因此,要引起聽者的好奇心,第一步就是讓他發現「這件事跟我有關係」,並且考慮到對方想要聽到什麼,為他提供客製化的訊息,讓對方知道「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好處」。?2.注入人性?「有些人以為,如果頭特別痛,就多服一點藥。可是,這並不會從根本解決你的問題;何況,再安全的藥物,服用過量一樣可能會導致嚴重問題。我寧願你不用我們的藥,就算會影響到我們的銷量,也沒關係。」?這是2006年泰諾藥廠(Tylenol)的廣告台詞,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一方面覺得他們有毛病,居然叫大家不要買他們的產品,另一方面又對這家藥廠這麼負責、正面的形象,感到無比信任。?因此,建立關係必須要用溫暖、好懂的「人話」,而非冰冷的學術語言。像「數百萬人」都受到影響,跟一個「為你著想」的念頭,兩者相較而言,前者只是「數字」,後者則能引起共鳴。?3.正面陳述?保險公司常警告你有家破人亡的可能、競選廣告也常以攻擊對手,做為引起選民恐慌的手段;然而,過多的恐嚇,反而會讓效果遞減,心理學家稱之為「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所以,要獲得信任,最好使用正面的言語。?舉例來說,蘋果(Apple)在嘗試向微軟(Microsoft)宣戰時,並未採取抹黑攻擊手段,而是找來兩位演員分別代表麥金塔(Macintosh)和微軟的個人電腦系統,用詼諧的方式影射微軟的保守及遲鈍,藉以凸顯自己輕鬆雅痞的姿態,成功獲得消費者的喜愛。?4.說話實在?非黑即白的極端值,鮮少出現在生活中;合理的話語,才貼近現實經驗。因此,說話時應避免使用「最高級」的形容詞(例如,「最好」「最低」「最危險」等等),這種絕對的論調,很容易會喪失可信度,甚至引起聽者的疑心。?另外,報喜不報憂的說法,也會徒增懷疑。以銷售情境為例,業務員只需說出實情、提供完整資訊,並且替顧客找出解決辦法,就是最好的話術了。

職場溝通精準聯繫事務、處事更老練



你曾經在工作時誤觸「職場地雷」,或無心釀成大錯,卻不知哪裡做錯了嗎?





日本形象顧問專家西松真子在《工作,不只是工作》一書中強調:「職場是一個非常要求經驗、技術、人際關係的地方。」其中,經驗和技術可以隨著工作者的年資累積,然而,人際關係的好壞,卻往往被約定俗成的職場原則左右。在書中,西松提到以下4個工作者不可不知的重點:

1.新人必懂的波菜法則──報告、聯絡、商量:

日本企業在培訓新進員工時,為了讓新手不會因為生疏而影響工作的順利進行,都會告知他們一項工作的基本常識「波菜法則」:報告、聯絡和商量。接收到上司交代的任務,不能只是執行、還必須在完成後回報對方,才算大功告成(報告)。在執行專案時,要經常向相關人等交代進度,以防自己有所疏漏(聯絡);無論任何工作,只要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趁早找前輩或主管討論(商量),避免一個人悶著頭做,冒著不只沒解決問題、還惡化問題的風險。

2.謹慎寫下e-mail主旨,註明時間、事件:

寫商務郵件時,主旨最容易被敷衍了事。郵件主旨必須寫出「時間」和「事件」,使收件人易懂、易找,例如「關於10/1的○○會議準備事項」,而非只是「會議重點」。

3.溝通不能只靠e-mail:

由於e-mail省去口說傳達的時間、金錢成本,成為職場溝通的主要工具之一。不過,若要進行重要事件的溝通,只發一封信就夠了嗎?

西松認為,商務溝通的基本原則是面對面,e-mail只是省去見面奔波的替代方案,但文字溝通看不見表情、語氣,容易造成雙方認知上的落差,所以,商務對話不能只靠e-mail完成,更不該用e-mail討論重要公事。此外,送出郵件後,還必須考量對方沒看到信件的可能性,因此,寄出信件後務必再透過電話連繫:「為了謹慎起見,想跟您確認是否收到信了。」

4.打電話前,先列出摘要資訊:

在工作上打電話傳達訊息時,為使溝通更順暢,不被瑣碎的事務干擾,事前列出談話目的、溝通重點是必要的。

在拿起電話前,務必先找出對方的名片,確認對方的姓名、所在部門;其次,將想傳達的內容條列寫在紙上,可以防止交代的事項有所疏漏,也有助於傳達訊息的正確性;備妥紙筆,以利隨時記下對方回應的重要訊息。

最後,在電話溝通的一開始,必須先簡單告知對方打電話的目的:「您好,今天打電話給您是想確認○○○的那件事。」讓訴求的陳述更簡明扼要。





急事慢慢說、大事清楚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說、沒發生的事別胡說

不開心的事找對對象說、開心的事找場合說

別人的事小心說、自己的事...聽聽別人怎麼說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