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改變,就從簡單做起
2013-04-27 | 阅:  转:  |  分享 
  
改變,就從簡單做起

文摘自《成功,1分鐘搞定!》,時報出版我遇過許多處於各種狀況的人,包括以獲得企業內定為目標而前來接受建議的學生、煩惱要不要換工作的上班族、現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將來感到莫名不安的社會人、想要知道英語會話或證照考試學習法而前來接受訓練的人等。我面對這些人的過去、現在、未來,為求結果而同心協力,進行長期訓練,參與了他們的人生。我和他們面對面,一起思考怎樣才能步上令人滿意的人生、怎樣才能看見將來的目標、怎樣才能積極地持續行動,並認真給予他們建議。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事,那就是在結果產生的過程中,一開始的「小改變」,以及為了讓行動得以持續的「計畫擬定」非常重要。有些人的確能憑自己的力量奔馳在人生大道上,例如從小獲得許多成功經驗的人、受到四周許多關愛而充滿自信的人、在嚴苛環境中長大而有強烈追求目標精神的人。這些人能夠輕易地設定將來的目標,擬定達成計畫,並積極地執行,最後達成目標。可是,這樣的人絕對不多。更多的人會因為對現狀缺少了一點自信,而無法打從心裡雀躍地勾勒夢想;甚至即使擬定了計畫,卻無法跨出第一步去實際行動;或者即便展開實際行動,卻在中途遭遇挫折。我心想:「如果他們能拿出更多幹勁就好了。」乍看之下,幹勁或動機似乎是態度的問題。然而,這種看法並不盡正確。態度當然也有關係,但實際的狀況往往是即使想改變態度,也有一定的困難。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解決的方法有幾種,其中特別有效的就是剛才說的,透過製造「小改變」,從行動來改變態度。也就是說,並非提升動機之後再行動,而是反其道而行,藉由行動來提升動機。這和笑容滿面地唱歌,心情就會變好一樣,首先要有行動,藉由行動來提升幹勁。這個行動不必是驚天動地的作為,只要小小的一件事即可。像是試著面帶笑容唱歌、比平常早起1分鐘、笑容可掬地對關係不睦的上司打招呼。雖然都不過是個小改變,但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以及隨之產生的自信,將會變成引發下一個大改變的動機。一旦行動的循環開始轉動,就像斜坡上滾動的小石頭遲早會帶動大岩石一樣,經常會讓人生有所好轉。舉例來說,有個最近成功轉換跑道的人一開始所採取的「小改變」,是「在工作行事曆上整齊地畫出勾選框」。乍聽之下好像毫無因果關係,但實則不然。這個人雖然對於目前的工作沒有什麼不滿,但也找不到將來特別想做的事。許多處於這種狀況下的人,因為不熱中於現在的工作(沒有認真活在當下),所以對於將來沒有期待與自信,當然也就無法描繪未來的藍圖。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再繼續茫然地工作下去了。首先必須試著認真投入現在的工作,不然就索性放下工作,逼問自己究竟想做什麼。這個人選擇了前者。他重新認真地檢視自己的工作,帶著誠意和熱忱投入其中,而他所採取的一小步,就是從改善行事曆開始。以往他記錄行事曆的方式,是每天一頁寫下當天的行程,但寫法雜亂無章,做完的工作就隨便畫線刪除,字也寫得亂七八糟。於是,他決定改變這種作法。他開始以條列的方式,用工整的字體寫下之前每天早上亂寫一通的行程,並且在各個項目的開頭以四方形畫出整齊的勾選框。每當一件工作做完之後,就會仔細地在勾選框內打個美美的勾。雖然不至於到神經質的程度,可是至少外觀看起來要整齊。就是這麼簡單,在平常的早晨多花1分鐘「播種」,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光是如此,就能改變對工作的態度。他不但變得很認真,也比以前更有計畫了,工作速度也相對提升,跟公司內外人員的相處更是非常積極。後來,他重新設定人生目標,為了做自己將來想做的事,他開始考慮到國外研究所留學。就在此時,有某家公司來挖角,而且正好是他將來學成歸國後想投入的領域。猶豫了許久,最後他決定換工作。如今他仍舊充實地投入於工作,每天早上更是不忘在行事曆上畫出整齊的勾選框。雖然只是花短短的1分鐘整齊地畫勾選框,但是這個舉動會改變態度,繼而產生下一個行動。這樣的循環會產生自信,促使新目標和未來藍圖的建立,甚至是付諸行動。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性循環的轉動:小行動?改變態度(幹勁)?下一個行動?新的未來藍圖?為達成新目標的下一個行動。一開始的「小行動」就像是為了啟動這個循環,用力踩下踏板的動作。這短短1分鐘就能完成的小動作,會變成一種改變。接下來,身體會自然而然記得新的習慣(譬如早起念書等),發現新的目標,從內心湧現邁向下一個挑戰的熱情。以結論來說,人生會因此漸漸好轉。一般人之所以「想做」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就是因為沒有這個一開始「踩下踏板」的動作,只是突然想把「幹勁轉換成行動」,所以才會遭遇挫折。這就和練習騎腳踏車時,一開始為了加速,會請別人從後面推一把一樣。為了啟動讓人生好轉的循環,引發改變的一開始的小行為很重要。改變早晨的1分鐘,一天就會隨之改變。不斷累積良好的每一天,人生就會改變。1分鐘也能辦到的小行動,往往也會改變人生。沒辦法,才怪…



永遠不要說「沒辦法」、「不可能」、「沒希望」,因為你真的沒有辦法證實它。

在科學上,你只能證明某件事「存在」,你永遠無法證明一件事「不存在」。不存在的意思,只是現在還沒有被發現。所以,一個學管理科學的人,不會很快否決一個看法,最多只能說這個想法還沒有被證實。

舉例來說,你無法證明飲料無毒,只能說你還沒有發現有毒,當有人發現了塑化劑,飲料就是有毒。兩個陌生人永遠無法證明彼此沒有關係,只要發現了一個關係,就證實有關。反過來說,你也無法證明盲腸無用,你只能說,盲腸的用處還沒有被發現。所以,你也無法證明某個人「一無是處」,你只要發現一個是處,這個人就是有用,所以古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還沒有被發現。

同樣地,你不能說「沒辦法」,最多只能說「還沒想到辦法」,只要你發現了一個辦法,你的人生就有辦法了(沒辦法,才怪)。當別人跟你說「沒問題」時,你也要知道這個承諾很困難,因為只是問題還沒有被想到,如果朋友事後爽約了,你也要感激他當初說「沒問題」時的有情有義,因為人們真的沒有辦法承諾:「沒問題」。

還有,你也無法說一件事「不可能」,只要你發現一種「可能」,這件事就是可能。像是以前的人會說嫦娥奔月是神話,但是40年前太空人登了月,就是可能。

一年前我帶孩子們到美國讀書一年,江湖上有傳聞:「怎麼可能?盧教授這麼忙,怎麼走得開?」真的,你無法說不可能,justdoit,這就是可能。

如果再說下去,永遠不要說沒救了、沒有希望了,因為你無法證實。

所以,挑毛病是容易的,做到完美(零缺點)是困難的。挑毛病的人只要挑一樣,完美的人卻要樣樣都要好。工作力求完美,態度力求輕鬆。所以,當你的孩子完成了一個計畫,只要有一個優點,就不是一無是處,就要給予讚美。如果有缺點,在適當時候要一次講完,不要嘮嘮叨叨,因為依照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負面的話,比正面話的衝擊來得大。

我跟我的研究生說,我們常都會假設兩個變數「關係不存在」,在統計檢定上,我們只能拒絕這個假設,但是絕不能說接受這項的假設。也就是我們只能證實「關係存在」,無法證實「關係不存在」。

統計很難,因為你以為要懂整本書。其實你只要懂一樣,就代表你懂統計,就可以拒絕「你完全不懂統計」的假設,因為統計檢定上並不關心你是懂一點還是懂很多。

這樣你懂了嗎?統計真得滿難的。

其實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客戶要求降價,是該順從他的意見讓他降價,還是不該?重要部屬希望在這個時間休個假,但眼見業務旺季到來,休假會影響人力調配,該不該說服部屬先犧牲假期?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衝突,雙方爭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例子,屢見不鮮。該怎麼化解這樣的挑戰?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一書作者、知名的管理顧問柯維(StephenR.Covey),在最近推出的新書「第三選擇」(The3rdAlternative)中指出,通常,在任何衝突中,大家慣用的第一個選擇就是照「我」的方式,第二個選擇就是照「你」的方式來進行。通常衝突點就在於,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柯維指出,這時不妨考慮第三種選擇: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衝突中找到一條出路,讓雙方都獲益。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位習慣於思考「第三選擇」的主管,面對部屬的要求,你既不會逃之夭夭,也不會抗爭搏鬥,你會尋找更佳的解決辦法:既能帶給員工豐厚的精神報酬,又能為公司創造重大新價值的解決方案。「再多告訴我一些。」一位高階主管就展現了這樣的作為。有位員工加入了該公司不久,工作一段時間後,愈來愈覺得他的薪資收入抵不上他在工作上的付出,以及他家庭需要的開銷。因此,他去向更高層的主管要求加薪。在該部屬解釋了來意後,這位高階主管說:「再多告訴我一些。」這位部屬談了他的家庭情況,還談了很多他為公司所做的事。高階主管問他,對於公司、客戶和產品有什麼看法。兩人談了很久。「我以為我是來談薪水的,結果談的都是『我』:我在做些什麼、我覺得如何、我在這幾個月內學到了什麼。」這位員工說。然後這位主管問起某家他所服務客戶的事。她想知道對於公司如何擴大和這家客戶的業務,他有什麼看法。這位員工分享了一些想法。幾天後,高階主管再度把這位員工找到她的辦公室來,另外還有三、四個人在場。她把該員工對這個客戶的想法寫在白板上,並且熱烈討論。經過幾次討論,最後,高階主管幫這位員工加薪、擴大他的職責,讓他為這家重要客戶提供更高階的新服務。最後,這位員工不斷獲得升遷,成為這位高階主管很好的夥伴。這就是典型的第三選擇。這位高階主管沒有就現有的「餅」討價還價,而是預見到可以做一個更大的「餅」。她猜想,把這位部屬的需求與精力,結合客戶的需求,可以為公司帶來成長。最終的結果是一條嶄新的業務路線,以及讓公司的規模增加一倍的合作夥伴。這位高階主管是如何把她的團隊帶領到「第三選擇」呢??首先,她花時間以同理心聆聽。她想了解這個年輕部屬的問題和他對問題的想法。面對問題時,她想知道為什麼他的薪水會令他困擾。她想要更深入了解他的情況,了解他能為公司、為大家做什麼貢獻,而不只是為他自己而已。?然後她進一步找他去探索他的構想,並找其他有構想的人一起討論。她看到了他獨特的天賦和見解。?最後,這個小組達到了綜效:新服務、新產品,以及滿足重要客戶需求的新方法。不僅如此,還滿足了某一類新客戶的需求。所有這一切的發生,是因為這位高階主管有個習慣:一有機會就尋求「第三選擇」。部屬前來投訴時,她看到了建立新業務的機會。她把衝突視為沃土,而不是戰場。製造一個更大的「餅」大多數人在試圖解決衝突時,都把衝突視為一種交易,重點是分配那個「餅」。你可以把「餅」送給對方,也可以和他爭奪到底。但是到最後分餅時,是相同的一個餅。相形之下,「第三選擇」是改變情況。重點是製造一個更大、更好的新「餅」,也許遠比原先的「餅」要大得多、好得多。大多數衝突的解決是交易式的(transactional),「第三選擇」則是轉化式的(transformational)。柯維指出,陷入衝突時,首先要避免落入防衛的心態。這點非常重要,雖然它是非常違反直覺的做法。面對一個挑戰時,一般人不假思索的反應是戰鬥或逃離;這是出於動物本能的反應。動物只有兩個選擇,但是成熟的人類可以作「第三選擇」。三種心態,達成綜效柯維表示,要達到綜效(synergy),第一個步驟是:「我看到我自己。」站在自己之外,思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檢查自己的動機。如果你能確定自我的價值,對自己的貢獻和能力有信心,就不需要藉著抵抗對方來防禦自己,而可以坦率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綜效的第二個步驟是:「我看見你。」對對方心存敬意,重視對方的想法、經驗、觀點和感覺。綜效的第三個步驟是:「我找到你。」也就是對彼此之間的落差感到好奇,而不是覺得自己受到威脅。當雙方意見不同時,不妨說:「你的見解和我的不同,我需要聽聽你的看法。」沒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快消除衝突了。柯維指出,練習這三個步驟,你會找到使衝突變得無關緊要的「第三選擇」:找出更好的辦法;讓每個人都成為贏家;大家都充滿活力。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