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培育幹部2要領,教出會帶人管事的好主管
2013-05-01 | 阅:  转:  |  分享 
  
培育幹部2要領,教出會帶人管事的好主管

主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帶人」與「管事」;然而,一般基層人員在擔任主管職之前,其實很難有機會真正歷練帶人與管事的能力,而且因為無法預知升遷狀況,一旦升為主管,往往也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部屬在這兩方面的實力,造成分派任務時的困擾。因此,主管如何透過組織的安排,平常就進行儲備幹部的培養,十分重要。?對此,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在《將將》一書中指出,主管在培養部屬時,必須把握循序漸進、由小而大的原則,除了增進其對於理論觀念的了解,更要在平常加強其實際的演練與體悟,才不會在部門要擴充時,面臨找不到幹部人才的窘境。杜書伍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分別針對帶人與管事,說明訓練方式:1.如何帶人?要訓練質佳的基層人員具備帶人的能力,可以透過下列模式逐步進行:?Step1.暫時性地帶領一名新進人員。任務結束後若表現不錯,可再重複此一暫時性任務數次。Step2.長期輔導一名新進人員(半年至一年)。?Step3.固定帶一名同部門人員。?Step4.固定帶兩名同部門人員。?Step5.若有能力固定帶三名以上的人員,就算是具有帶人的能力與當主管的潛力。?在訓練過程中,主管應觀察並注意下列事項:?1.先教導再觀察,逐步提高該部屬任務的難度與複雜度。?2.注意該部屬帶人時,是否有讓被帶領者有系統、條理地了解其職務內容(系統與結構能力)。?3.觀察該部屬的學習意願、學習能力及投入度。?4.一旦部屬在帶人過程中出現認知錯誤,要用部屬聽得進去、可以接受的方式,適時指正、協助找出解決方法。?5.部屬帶人遭遇挫折時,可和對方分享自身職場歷練的心路歷程。2.如何管事?管事能力的培養,可運用指派部屬擔任部門專案的方式,進行以下演練:?Step1.臨時指派一件部門內、跨個人的小任務。(例如:聯繫頒獎典禮出席貴賓)?Step2.指派短期性中小型專案。(例如:擬訂頒獎典禮的邀約貴賓名單)?Step3.長期兼任部門內的功能性職務。(例如:規畫頒獎典禮的場地、流程等)?Step4.專任部門內的功能性職務。(例如:統籌頒獎典禮)?在過程中,主管應注意下列事項:?1.觀察該部屬是否具備系統與結構的能力。?2.觀察該部屬是否具備規畫能力。?3.訓練該部屬具備闡述專案、計畫的能力。?4.逐步調升該部屬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最終將計畫執行完成。?由於在組織裡,要歷練帶人或管事的機會非常珍貴,因此杜書伍強調,主管在培育部屬時,也應時時評量個別人員的能力與意願,將機會給予能力與意願均較高的部屬。傑出主管的領導祕訣

主管問出好問題,不但能讓組織上下溝通順暢,提升部屬的思辨能力,同時也可凝聚團隊共識與信任感,鼓勵成員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說真話。訓練部屬獨立思考Q1: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呢?當部屬發出「這件事該怎麼做比較好」的疑問時,主管應克制「立即給予答案或指示」的衝動,先反問部屬的意見,例如「你打算如何解決」「你基於什麼原因做出這樣的判斷」等,藉以培養部屬解決問題的能力。《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一書指出,透過徵詢部屬的想法,不但可以展現對部屬的尊重,也能讓部屬養成在發問前先調查、分析的習慣,不致於一遇到困難仰賴上司指示。某些主管可能會認為「直接下命令速度比較快」,但長久下來,主管的負擔不僅愈來愈重,部屬也難以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想訓練部屬更全面地觀照問題,可用「如果你是公司的高階主管,做法上會不會有所不同」這類問題,讓部屬練習從更高、更廣的視角來思考,進而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如果想激發部屬發揮創意,可以試著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完成這件事」等問題。《你會問問題嗎》指出,這類問題有助於人們「以全新、獨創性的方式來檢視舊議題」;而有時候,部屬也可能得出比主管更好的想法。主管:前任總監都是如何掌握大家的業務狀況呢?部屬:我們會提出簡單的工作日報,遇到問題時,也會隨時詢問主管。主管:聽起來相當自由。你覺得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部屬:我們可以放手去做,感覺受到信任和尊重。主管:如果是我也會這麼覺得。但這個做法是不是也有讓人困擾的地方呢?部屬:因為沒有人可以掌握所有狀況,所以感覺每個同事都有點各行其事,少了團結感。主管:如果要避免這個缺點,同時還能兼顧之前的優點,你覺得可以怎麼做呢?部屬:我覺得大家可以把日報寫得更仔細,並由我們主動提案報告,應該就能兼顧。主管:那就照你說的去做吧。資料來源:《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春光出版與部屬順暢溝通Q2:最近有哪個管理決策是你不太了解的?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主管確認是否該改變決策,或改善傳遞決定的方式。《會問問題,才會帶人》指出,在缺乏縝密計畫、甚至完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冒然向員工公布政策,不僅低估員工的情緒反彈,也會打擊士氣。為避免員工在不知為何而戰的情況下執行公司政策,主管應幫助員工了解決策的理由,強化對組織的歸屬感;如此一來,日後當員工需要自己做決定時,也較有判斷的依據,不致於偏離組織的大方向。贏得部屬的信任Q3:有什麼問題是我可以回答你的?《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指出,以尊重的態度發問,並根據部屬的回答採取適當行動,是主管建立信任的辦法之一。在討論執行細節時,主管則可以問「我可以怎麼幫你」。《你會問問題嗎》認為,這個問題可以立刻顯示對方真正的目的:有時候,部屬只是想得到主管的同意,好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已。鼓勵部屬說真話Q4:組織裡的哪個人制度妨礙你把事情做好?這是一個誠實到有點風險的問題,因為答案可能直指某個部門或某個人名。《會問問題,才會帶人》提醒,主管在提出這個敏感問題後,可輕鬆地暫停一下,讓對方能安心地「誠實作答」。更重要的是,主管在得到答案之後,務必避免情緒波動或立刻回應,同時必須保證對此做出審慎判斷。主管在聽到部屬的建言後,比較恰當的回應方式應該是:「謝謝你讓我注意到這件事。就我了解,你的處境是○○○○(再次重申問題所在)。我向你保證會調查此事,之後再讓你知道解決辦法。希望你了解,我很感謝你為改善組織所做的努力。」品質管理大師戴明(W.EdwardDeming)曾說,職場中85%的問題其實都與個人效率無關,而是與系統有關。主管可以透過這個問題,找出組織中妨礙員工工作的政策和程序,發掘瓶頸發生的環節。這樣問,NG!「你覺得這個企畫案如何呢?」這種問法過於抽象,難以探知員工的真正感受。《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指出,如果把問題改成「這份企畫案中哪一點最值得參考?」「如果要把先前的企畫案應用到目前工作上,可以怎麼做?」就能鼓勵部屬說出具體的想法,甚至產生進一步的行動。長期培育主管的好教材

除了教育訓練課程,統一速達運用雜誌,幫助主管們長期且持續累積管理能力。「二○○九年,我們共舉辦二一○場訓練課程,每場進行時間從一到三天不等。」統一速達公司教育訓練Team經理林寧遠表示。然而,就算是投入這麼多的資源,他仍認為光靠訓練課程是不夠的,因為平均每位員工參與課程的場次並不算多。因此,除了訓練課程外,統一速達長期訂閱雜誌,作為中高階主管的管理知識累積來源。目前統一速達共訂閱一二九份。成立於二○○○年的統一速達,全台有一七七個營運據點,三千八百多位員工,二○○九年營業額為四十三億元。六年前,統一速達開始訂閱雜誌時,公司才剛開業三、四年,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除了少數開業前招募進來,或從關係企業調任過來的主管,大多數主管皆是由基層晉升上來的。當時他們幾乎來不及培養主管人才,因此,主管們大多是做中學,再由公司提供其他資源,以強化他們不足的地方。雜誌就是一個重要的管理知識來源。林寧遠表示:「雜誌對我們來說,就像久旱逢甘霖,尤其開業前幾年,公司沒有太多預算。這本雜誌一年提供十二個不同的主題,可以持續灌輸主管們重要的管理觀念,我們就是透過長期累積和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培育員工。」身為中階主管的林寧遠就從雜誌上獲得許多助益。例如去年八月,他正好看到第二七六期「如何促進跨部門合作」一文,裡面提到六個跨部門合作的原則,他頓時會心一笑,因為公司正好將在八、九月舉辦一年一度的「策略共識營」,他馬上發email與中高階主管們分享這篇文章。沒想到,就在共識營結束後不久,有一位主管向他表示:「今年的共識營氣氛特別好,大家都很有共識而踴躍,每個人都願意為了公司這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尤其,從會後大家討論出來的大架構和執行細目,就可以看出大家那種使命必達的精神。」又例如,第二八一期「為軟性層面設定目標」一文提到,大多數主管花許多時間在衡量業績和成長率,對於人際互動的軟性層面卻很少去做衡量。這篇文章提醒了他,應該為主管們規劃一些軟性課程。他表示,過去對於中高階主管大多是規劃管理方面的課程,事實上,中高階主管因為對工作付出很多,是比較容易忽略家庭的一群人。最近,他們就規劃了親子、兩性和生命關懷等類型的課程。類似的運用案例在統一速達公司內俯拾即是,也因此,六年來他們持續選擇雜誌,作為企業成長的好夥伴。看起來,像主管知名的滾石雜誌創辦人之一溫納(JannWenner),在開編輯會議時,會一邊喝酒一邊吃洋蔥。他很有把握,與會者沒有人敢質疑他的行為。這不是八卦傳言,而是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關菲爾德(DeborahGruenfeld),年輕時任職於滾石雜誌的親身經歷。看到溫納開會時的舉動,引發了關菲爾德研究「權力」議題的興趣。她發現,像溫納,使用權力對有些人來說很自然,但是也有許多人權力在握時,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結果有人因為不好意思使用權力,變成懦弱、效率不佳的主管;相對地,有人變成作威作福、濫權的主管。關菲爾德從三年前開始,在史丹佛大學企管系開設一堂選修課,教導同學當主管如何有個主管的樣子。加拿大商業雜誌(CanadianBusiness)報導,這堂課藉由戲劇手法,讓學生學習說話和肢體動作都更像大權在握的人。例如,眼睛直視對方、說話速度放慢,不用為佔用對方時間感到不好意思等,都會賦予一個人權威感。外在的行為舉止不只影響別人,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哥倫比亞大學一份即將發表的研究顯示,採取帶有權威感的行為模式時,一個人體內的雄性素會因而增加,跟壓力相關的荷爾蒙也會降低,「演」著演著就「真」了起來,感到自己確實握有權力。關菲爾德的課除了選修學生多,現在也有自信心不足的企業高階主管請她上課,希望自己當主管有個主管的樣子。消失的中階主管?

最近許多公司裁員聲浪不斷,一位服務於電信業的朋友感嘆,像她一樣的中階主管往往首當其衝,那種「似乎不再被需要」的感覺逐漸在這個階層的管理者間蔓延開來。的確,自從進入網路時代,許多「中間」事物快速消失,最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戴爾電腦不透過經銷商,直接將產品賣給客戶,也因此出現了一個新字彙“disintermediation”,就是去除中介角色。於是大家開始猜測,類似現象是否會發生在中階主管身上?如何不被新時代淘汰?傳統上,許多中階主管都是經年累月的戰功所堆積出來的,他們的執行力不容置疑。也正因為如此,剛剛被晉升為主管者,仍然習慣做部屬的工作,這種人只是多了個頭銜,實際上工作並沒有跟著提昇,無法展現主管應有的附加價值。還有一種主管則是傾全力將所有事情往部屬身上推,卻沒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導致下屬們怨聲載道。這兩種中階主管的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恐怕是岌岌可危。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中階主管才不會被新時代淘汰?「創造價值」是關鍵因素,而簡單的說,就是讓顧客滿意!這個觀念在一般行銷或製造等部門似乎較容易被理解,其實公司內部行政、人力資源等部門也有需要服務的對象,這就是所謂的內部客戶。不論顧客來自何處,都必須盡力滿足其需求。新時代中階主管的價值就在於帶領一群有自我創見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激發並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以促成價格的降低及服務品質的提昇,達成卓越的顧客滿意。中階主管是組織金字塔頂端和基層員工之間的重要橋樑,必須將組織的目標具體化,然後領導團隊來完成。稱職的中階主管要先釐清每一位知識工作者的核心工作,使其長處充分發揮,才能提高生產力。有些主管相信「能者多勞」,把一堆次要的工作強加在一個人身上,使他無法專注於核心工作,或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到頭來這位能者將無法獲得成就感,可能就要另謀高就了。盡量淡化監督者的角色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被管,尤其是知識工作者,所以中階主管最好盡量淡化「監督」的角色,提供員工自主空間。不過自我管理的背後就是清楚的責任歸屬,這點必須一開始就充分溝通。在知識經濟時代,越能夠自我管理的員工越是表現優異,主管的價值便是在於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充分揮灑的平台,並在必要時給予協助或激勵。績效衡量常常是中階主管頭痛的問題,卻也是最關鍵的管理機制。主管對於知識工作者的工作要求與衡量標準必須著重在創新(每次的工作成果都優於上次的表現)、學習(貢獻之外,還能不斷學習),以及教導(將自己所學與其他夥伴分享,同時強化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三方面。工作的質與量一樣重要,在衡量績效表現時,千萬不要落入工作時間長短的迷思。高階主管用願景和策略領導,中階主管則必須實際帶兵作戰。越是需要透過他人合作來創造價值的,越需要瞭解自己的長處及缺點。中階主管,你準備好了嗎?



調頻式溝通







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原義帶有貶意,旨在批評人投機、見風轉舵而沒有原則。但若以「人際溝通」的角度解讀這句俚語,則此話正切中了有效溝通的重要技巧。

依據美國學者波羅(DavidK.Berlo)所提出的溝通模型,溝通係由發訊者將擬傳遞的訊息編碼,透過傳遞通路發予收訊者,再由收訊者解碼而理解訊息的歷程。

以此推論,若發訊者的編碼方式與收訊者的解碼方式愈相似,則收訊者愈能快速解譯訊息,並降低解碼錯誤的機率。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溝通的重要意涵,在於提醒人們需針對擬溝通對象,調整自己的溝通編碼模式。

溝通是組織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主管的角色,更是脫離不了溝通。不論是對上、對下、跨部門,甚至代表公司對外溝通,均為主管的重要職責。

由於人類的個別多樣性,搭配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教育養成與社會歷練,讓每個人的訊息解碼模式均有所不同。人們在交友時,能依個人喜好,選擇彼此頻道相近者結為摯友;但主管的難處,在於無法挑選須溝通的對象。

當面對不同的溝通對手時,主管得學著辨析其解碼方式,以選用適合的編碼模式。若發覺雙方溝通毫無交集,則須再調整自己的編碼模式,直至對焦之後,方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辨析與選用對方的溝通模式,看似簡單,其中隱含著傾聽、同理心等重要溝通技能,並得透過擴展生活觸角至不同領域,擴增多元人生閱歷,以增加個人編碼模式的資料庫。

傾聽,才得以聽清對方所使用解碼模式的特色,是有效溝通的敲門磚。若未具備傾聽技能,將不得「溝通」之門而入。

同理心,在於深入另一方的價值觀與判斷傾向。以對方的角度看事情,才能站在其立場發聲;否則,就永遠無法與之精準對焦,所說的話也就敲不進對方的心坎兒裡。

多元的編碼模式資料庫,包含不同的習慣用語、口氣、語助詞、專業術語、俚語、口頭禪、易導致他人反感的輕視語彙等。累積的庫藏量愈豐,愈能如同使用無線電對講機般,在不同組別的頻道中,找出與對方相同的通話頻道,發送清晰的訊號予對方。

金庸小說《鹿鼎記》筆下的韋小寶,在康熙皇帝跟前,是個忠貞不二、屢立大功的小桂子;在反清復明天地會中,是個重義氣、尊師重道的青木堂韋香主;在邪教組織神龍教裡,則是個體貼教主心思、辦事牢靠的白龍使。八面玲瓏的特質,堪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最佳典範。

當然,我們推崇的不是韋小寶逢迎拍馬、見風轉舵的行徑。重點在於,溝通,是一個調頻對焦的過程。主管是否能在面對不同的溝通對象時,也能辨析對方的頻道,調整並採用較佳的溝通模式進行對話,且不論切換至生、旦、淨、末、丑等不同的角色頻道,都能轉換自如。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