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读读、议议、讲讲、背背初中生文言文复习10.《论语》十则《论语》记录和他 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孔子儒春秋鲁包括第1、2、3、4、5章;包括第1、4、5、6、7、8、9、10章;包括第8、10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陈太丘与友期》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礼”“无信”二语为全篇核心,作 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礼”和“信”的重要性。答: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2.故事的结尾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当算 作“无礼”?《陈太丘与友期》即小见大,即事见人,简练传神的描写,既刻画了元芳、 的品质,又告诉人们为人要、的道 理。聪颖明理有信有礼1.《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5.伤仲永七(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1.本文(写法),以方仲永的实例,说 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北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借事说理议论叙事“生五年”“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闻“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见“又七年”“泯然众人矣。”问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2.结构。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⑴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 。⑵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即 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教育。5.本文语言十分精当。例如第一段,“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 。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4.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 )者不至”者的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惋 惜哀伤人的天资后天教育伤方仲永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邑人:无知天资非凡家庭背景啼忽即立20.口 技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善精彩的表演1.表现一家四口由到 、由入的过程。2.表现从到 的情形。正面描写听众的反应简单的道具1.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使结构保持完整。2.侧面烘托、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侧 面描写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睡醒醒睡失火救火八(上)2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这篇文章是以 为线索;2.结构。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未得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离开桃花源3.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答: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社会平等;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5.评价。答: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们摆脱压迫 ,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作者虚构的目的 。⑴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⑵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⑶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22.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1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2.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3.结构。要保持高尚节 操安贫乐道㈠(①-③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㈡ 室中之景自然环境清幽室中之人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之事生活情趣高雅㈢诸葛庐子云亭例证孔子的话引用(首尾呼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⑤⑥《爱莲说》北宋周敦颐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2.全文以“ ”一句点明主旨,围绕“君子”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美德这一中心,以“”字为线索,表明作者的 的人生态度。3.结构。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芳香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高洁质朴正直芳香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清高(总括莲的品格)莲,花之君子者也爱不慕 富贵,洁身自好4.作者用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菊”比;“莲”比 ;“牡丹”比;隐士君子富贵人“鲜”“独”“众”少多(对比、衬托)5.作者 说到“莲之爱”是用了疑问句式,而把“牡丹之爱”放到最后说,并用了感叹句。这一问一叹反映了作者慨叹的深沉,同时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 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6.三峡1.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2.《三 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景色。3.写景 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山长、多山势陡高、江面狭窄。雄伟险峻水夏水大流急、迅猛 异常春、冬清丽奇秀、风景怡人秋秋景萧瑟、清凉凄静凶险迅疾欢快明朗悲寂凄凉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4.课文结尾引用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 ,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 水又是最有特色,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答:突出 三峡秋景肃杀的特点,渲染凄清的环境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3.请你谈谈对“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的理解(表达方式及作用)。答:议论,由衷地赞叹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复 杂而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2.结构。第一段:叙述第二段:描写(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段: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请你谈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理解。答:“积水 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清冷皎洁的特点,给人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感受。4.你是如何理解文 中“闲人”的含义?⑴“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⑵“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八(下)21.与朱元思书(200 8年)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其文以小品书札见称,时人称为“吴均体”。3.结构。2.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 奇秀丽的景色。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异水夸张清澈壮美比喻迅疾秀美奇山视觉听觉山之高(险)山之幽(美)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向往宁 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5.写作意图。⑴自言本志:沉迷山水,鄙弃名利。⑵婉言规劝:退出官场,隐居山林。24.送东阳马生序(节 选)1.宋濂,明初文学家。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2.“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3. 作者现身说法,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4.结构。 幼时致书之难“遍观群书”加冠叩问之难求教之难行路之苦生活之艰从师(“”为全文定下基调) 嗜学无书无师“卒获有所闻”勤且艰(求书的艰辛)(求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 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5.本文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的贫寒的对比,请简析其作用。答:同舍生生活优裕与自己生活贫 寒对比,突出求学的艰苦,强调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乐趣,说明成才的关键是主观的努力,而不是客观的条件。6.作者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学 有所成,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体会。⑴浓厚的学习兴趣;⑵旺盛的求知欲望;⑶吃苦的坚毅品格;⑷专心的学习态度。刻苦学习、博 览群书、虚心求教。26.小石潭记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 渲染了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心绪。3.结构。发 现小潭闻声→见形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斗折 蛇行)曲折蜿蜒(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孤凄悲凉4.文章 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 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 又会流露出来。27.岳阳楼记(2009)1.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结构。㈠交待作记的缘由㈡总写巴陵胜状览物之情㈢阴(隐晦萧索/悲凉低 沉)㈣晴(晴朗明丽/喜悦昂扬)以物喜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㈤异二者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客骚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古仁人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 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28.醉翁亭记1.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5.乐:①山 水之乐;②宴酣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游人之乐;⑤太守之乐(在他的治理下,人们安乐)。2.点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主线:“,。”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主旨:“。”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6.结构亭的环境山瑯玡山酿泉醉翁亭亭名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归时之景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文主旨㈠㈡㈢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