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持續學習的組織
時碩科技以跨功能小組為單位,舉辦讀書會,成功帶動組織學習風氣,讓團隊默契倍增。當時碩科技寄來一封E-mail,滿滿記載了五十位員工對於公司讀書會的第一手感想時,在編輯部引起了一陣騷動。「雜誌整合時事與個案,透過易懂的文章呈現,讓我們能接觸最新管理知識,或許也能激發出另類創意。」、「透過讀書會,我們能集思廣益並拓展團隊思考的深度及廣度」、「不清楚為何要推行讀書會,主要是長官指示規定要做的事,是希望我們公司變成學術製造業?還是製造學術業?」這些資料裡,不僅有贊同的聲音,更有一小部分疑惑、批評的意見。顯然,這家公司不僅給予員工寬廣的發聲空間,對於外界更是勇於讓資訊透明化。成立於二○○○年的時碩科技,生產專業機械零件與加工,專營外銷業務,目前員工人數約為五百人,近年平均營業額為四千萬美元,由於受金融海嘯影響,今年營業額為二千五百萬美元。當我們踏入時碩科技辦公室的那一刻,更清楚感受到這種透明開放的文化。四周牆面佈告欄上,貼滿各部門最新的績效表現、目標達成率,和月營收等數據,一切營運資料公開透明。原來,兩年前時碩科技為了提升給予客戶的附加價值,拋開傳統的商品銷售思維,改以客戶為導向,提供客戶上中下游技術整合服務。所以,他們在公司內組成「跨功能小組」,使得原有的大組織變身成數個扁平的小組織,以快速反應客戶需求。為了讓組織成員易於討論和解決問題,他們更提倡資訊透明公開化,讓每位員工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公司現況。也因此,如何提升每一位員工獨當一面、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面帶親切笑容,有著大學教授般氣質的時碩科技總經理黃亞興,開始親自替員工上課。但由於公司遍佈台北、桃園、西安和無錫兩岸四地,又礙於時間有限的狀況下,他找到了另一個好方法:鼓勵員工舉辦讀書會。他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透過讓員工自行閱讀,並與團隊成員討論,更能有效促進彼此的思考和對談。讀書會以跨功能小組為單位,每組人數大約十多人,每月至少舉辦一次讀書會,討論一篇文章,並將讀書會的記錄上傳到內部網路分享。讀書會執行度並與跨功能小組的績效考核連結。此外,為了激發員工見賢思齊的效果,公司把各地讀書會的討論記錄,提供給同仁們彼此交流參考。這些做法果然成功激發大家積極透過閱讀進行對話的動力。幾個月下來,組員間也變得更有共同話題和默契。「如果你持續做一件對的事情,慢慢地,你會感召一些人,那些人也許是少數,但是將來會變成多數。」黃亞興肯定地說。向德蕾莎修女和女神卡卡學領導
企業主管能從德蕾莎修女和女神卡卡身上學到什麼領導課題?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說:不要笑!是講真的。德蕾莎修女在世的時候,數十年如一日地穿著白布上三條藍線的招牌服裝。她跟每次出現都有像肉片裝那樣搞怪多變的女神卡卡,怎麼看都搭不上邊,但是其實她們兩個人有著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她們都擁有龐大的追隨者。經濟學人雜誌綜合了今年七月出版的新書「德蕾莎修女是」(MotherTeresa,CEO),以及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策略教授安德森(JamieAnderson)等三位學者針對女神卡卡所做的個案研究,整理出兩人成功的共同原因。首先,這兩個人的品牌簡單又清楚。德蕾莎修女和女神卡卡在事業起步的時候,都放棄了又長又難發音的名字,以簡短易記的稱號取代。德蕾莎修女的原名是AgnesGonxhaBojaxhiu,女神卡卡則是StefaniGermanotta,確實比較難以記得。她們傳達的訊息清楚而一致,贏得追隨者的認同。德蕾莎修女誓言照料大家都想躲開的人,也就是又窮又病的民眾。她創辦的慈善機構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開花結果。女神卡卡則是標榜做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並沒有關係。她在全世界的歌迷人數龐大,青少年粉絲尤其眾多。其次,她們都很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另一個原因。以前德蕾莎修女每天早上四點四十分便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現在女神卡卡除了耶誕節放假一天,跟父母共度之外,其他時候有如便利商店,全年無休地耕耘演藝事業。最後,她們兩個都很有溝通技巧。德蕾莎修女可以說是公關高手,無論是瀕死的痲瘋病人,還是準備捐款的億萬富豪,她都以對方能夠了解與接受的方式對話。女神卡卡則是善用了網路,她自稱媽媽怪物,叫歌迷小怪物,在臉書和推特網站上頻繁地跟他們親密互動。德蕾莎修女也好,女神卡卡也好,安德森等三位學者總結,有辦法讓追隨者死心塌地,對現今的企業領導人來說,是一個越來越有價值的能力。學一件沒學過的事
人的一生,有時候不能夠太功利主義,如果事事都要想到要有好的結果才去做,也不見得如意。老天爺往往跟你開玩笑。你覺得有把握的,結果不如預期,你以為會很糟的卻又峰迴路轉。所以不論結果是好是壞、對的、想到的、有時間的,就先去做,只要做了,起了頭就是一個創造,有創造就有機會改變。
我主張在我們還有時間和力氣的時候,去學一件沒學過的事,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在往後的日子,你不知道它會為你產生什麼影響、什麼連結。它像一顆種子,隨時遇到適合的機會就會發芽。這個想法從賈伯斯的故事啟發,也驗證到我自己的經驗。
賈伯斯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學過書法,他在後來設計麥金塔電腦時,腦海中就浮現了當初學書法時的優美文字字型,因此這個美感經驗就被放進了麥金塔電腦的排版功能了。賈伯斯對這件事說過「我從未期待這些東西能在我的人生中發揮任何實際作用,然而,十年後,當我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電腦時,這一切突然重新浮現在我腦海中。」
我年輕的時候喜愛寫新詩,當時也沒想過要做什麼,只是純粹抒發情感。但是後來才慢慢發現,這個習慣對於我之後寫歌、寫文章、寫廣告文案、企劃案如魚得水,幫助很大。當初若沒這個練習,或許後來我的職涯表現會有所不一樣。
十年前我曾突然想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於是發想如果一年學一樣學藝,或許十年後就可以十項全能了,於是我真的開始了這學習之旅。
40歲後開始學鋼琴、然後瑜珈、書法、高爾夫、鉛筆畫、油畫、哲學、考博士班等等,當然有些學習是七零八落,沒有貫徹到底,倒是因為開了門,起了頭,於是生活就會有些許變化,認識很多新朋友,生命又擦撞出許多驚喜的火花。
我們無法預期人生,也無法當下明白,但是時間終究會將這些點滴串連起來。每一項學習都有意義,我們必須要有信心,這些因子有一天會產生碰撞,對我們產生影響。
就像我始終相信,有緣人終必相遇。因此趁我們年輕去學一件我們沒學過的知識、或才藝、或技能,總有一天,它會在生命裏出現,告訴你答案。
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我問我在台積電的朋友:「你們希望我們學校教些什麼?」
「什麼都不用教,你們教的我們都用不到…」
「……」
「對了,把學生的態度教好一點,其他的,進公司再學」。
【故事的理論基礎】
人類有一個很冗長的教育制度,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可能要受教育20年。但是在步入社會的一剎那,好像又把過去20年所學的都忘得差不多。如果是這樣,學校是否教得太多?
學校的教育是包山包海,是一種通才教育。因為不曉得你未來會找到什麼工作,所以什麼知識都要雨露均霑一點,免得掛一漏萬。也因為教得太多,讓學生不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學校教學生十八般武藝,但是,學生畢業以後,可能只需要一種武藝,甚至連一種武藝都用不到,感覺書好像白讀了。我曾半開玩笑地跟學生說:「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代過去了,因為現在的書已經太多了,永遠讀不完。主要的困難是書到用時找不到。
現在,「書到用時找不到」的時代也過去了,因為現在我們有了Google。主要的瓶頸在於「找到書後看不懂」、以及「看懂書後用不著」。
我認為,在學校讀書,未來會忘掉的叫知識,剩下的叫素質(氣質、態度)。不過,素質的養成需要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這就是接受知識的洗滌。像是我讀過唐詩宋詞,現在雖然忘了,就比沒讀過的人多一點文學素質,因為我有讀過詩詞的體驗。我讀了微積分,現在忘了,但是多了些數理素質,因為知道微積分是什麼,只是忘了微積分是如何而已。
所以,「素質」不在乎你記多少,而在於你剩下多少?那麼,讀了20年的書後,你有什麼素質?
其中一種素質叫做學習的速度。我曾半開玩笑地跟學生說,不要常到圖書館K書,不要把光陰都花在背誦未來會忘記的知識上,這些知識未來都Google得到。要訓練一個禮拜就能將一學期書讀完的能力,以後老闆要你學習任何艱難的學問,你都可以大聲跟老闆說,給我三天就好。為什麼?因為我大學經過四年的訓練,都是這樣及格的。
學校為什麼要教那麼多?其實學習,只是不斷訓練你自己的學習方法,未來在進入某一公司後,能夠快速學習公司要你學習的,快速學習新的事物,學習「找到書後看得懂」、「看得懂後會應用」的能力。因為學習,讓你以後不會怕學習。
我跟學生說,「學海無涯,回頭是岸」,因為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所以學習一定要有方向,要有好的態度。管理的素質,通常是在忘記後開始的。難怪,張無忌學太極劍,當忘了招式,就有了素質。這樣,你知道學校在教什麼了嗎?學海無涯,回頭是岸,善哉善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