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是教学对话的生长点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还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误区: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命令式提问远离学生,模糊式提问愚弄学生等。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许多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野出发,设计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因此,教师要自觉发展和完善有效提问的技能,推动有意义的、目标明确的教学对话。
超越性设问,为学生打开一片天。很多教师的设问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记忆或复述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会照本宣科地给出异口同声的“完美”回答。但这些脱离学生生活和感受的问题都显得呆板、教条。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回忆、复述性的问答,总以为答案在书上,没有意识到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一个好的设问,不应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应该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因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比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问题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开放式设问,把教学导向对话。开放式
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
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
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封
闭式问题是指要求学生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
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标准答案
的问题,或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
师的提问以封闭式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
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
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
记忆类的常识性问题,比如,这篇文章是关
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你从文章
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
生是在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
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
道。
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
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空间的
问题更有效。开放式的问题,既要能够囊括
教学内容,又要能够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
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
放自如。开放式问题的措辞和语调要表
明问题的意向,如问题主干的设置上可
以运用“什么”、“为什么”、“怎么”
和“以什么方式”这样的词,取代“能
不能”、“会不会”这类的限定性词语,
为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创造机会。
逻辑性地设问,让思考向深处发展。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
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
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
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
实性知识,无助于他们完整地思考问题,
影响了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
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
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
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
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网状
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
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地渐次推进提
问,需要教师对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
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
后接触问题的核心。然而,我们教师的提问
一直陷入讲解太多主题、讲解过多陈腐的或
毫无意义的琐碎知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
该考虑如何以有效知识为核心组织学习内
容,从深度上探讨和发展这些理论。
提问并不止于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
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
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鼓励学生提问。课堂上,教师是提问的
主体,学生很少提问,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
在课堂上当场提出,这导致课堂提问是一种
单向的交流。学生偶尔的提问,或被教师忽
视,或因为出乎教师的意料而被轻描淡写地
忽略掉。而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
并不是“成人”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们
自己也可以控制学习进程。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问的原因之一,是
教师尚未形成尊重学生提问权利的意识。教
学中,教师要建构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
文化,以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向学生提
问,避免消极提问。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对问题的回
答反映了他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为了引导
学生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扎实的了
解,知道提什么问题能帮助学生消除误解。
教师还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透过内容捕
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
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提问的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尽量引导学
生给出回答的理由,也就是继续追问他们以
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这
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避免盲目回答的
心态,尽量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答案。
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当学生回
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
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可以使学生趋向
真正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与
意义”时,教师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单位1”
概念,有学生问:“为什么是单位1,而不
是单位2或单位3呢?”教师被问得措手不及,
便把这个“球”抛给了其他学生。深入思考
就会发现,学生提出的疑问正是他们理解
“单位1”这一概念的核心。如果教师多从学
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
题,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就可以依据
学生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自己的
问题被关注时,也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
学习。
尊重不确定性的回答。在回答教师的问
题时,有的学生的想法还比较模糊、不成
熟,或者陷入等待的状态。此时,教师要意
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思考的价值。“明晰的思
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
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
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尊重这
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大家对个性
多样化的意识,在相互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
识更加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