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亿泉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柯添与归乐窝
2013-05-16 | 阅:  转:  |  分享 
  
柯添与归乐窝

五百年前,明朝新河县司训柯添告老返乡,息影大蜚山下,蜗居在山脚下的归乐窝,自号归乐老。“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从此远离喧嚣,悠哉游哉,与乡人为邻,与山林为伴,尽情地享受低碳生活。

柯添是个儒生,自幼生长在穷乡僻壤,青年时发愤苦学,致仕后先后在台州、雷州、新河等地担任司训,执掌文教。忙碌了一辈子后,他毅然告老归田,颐养天年,这也算是人生归宿。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当他还在执政的时候,就未雨绸缪,相中了大蜚山下这块清幽之地,把它作为自己养老送终的安乐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柯翁确实比当今那些蝇营狗苟者精明多了!

归乐窝位于县城西郊大蜚山下,“其地自大蜚山吞吐起伏而来,尽于蓝溪之北岸。窝去溪五七箭,适夷旷幽蔚之处,四山交互环抱若翠帷,然窝惟筑土为扉,横木为棟,高一丈又半,广如是深倍之,廉以石甃,以砖塈,以茨庋,阁上有书数百卷,琴瑟一张,棋一枰,壁之下壶矢一具,茶灶一所,中有几,几之上砚墨纸笔,各以位置。窝之外有田数百亩,有自耕作者,有畋诸人而收其税者,窝之后有园数十区,平而腴泽者艺以桑麻、蔬菜,高瘠斜坳者树松竹,墙下植桑栢,百果园之南稍东与其北之东隅有池二口,南蓄水养鱼,北杂种菱芡芰荷,池畔多幽草,畜黄鸡数十牡牝,此归乐窝景物之大都也。”(郑纪《归乐窝记》)

自从柯添归隐山林后,归乐窝成了远近文人墨客往来的好去处,就连栖身乡野的大司徒、“三朝元老”郑纪也常相往来,吟诗作赋,赏花邀月,俨然是归乐窝的常客。

东园老人曾在他的《归乐窝记》里叙道:(柯添)翁初出教于台,自台而移于雷,又移于新河,今又移台、雷、新河之教以归,教其四子,而长子庭椿已著录邑庠矣。每天朗气清,翁冠竹箨、冠服葛巾,著芒鞋屨曳桥藜杖游于堘陋间,童仆大小五六人,有驱牛而耕者,有荷锄而行者,有伛偻蹊卧间而芟草者,有汲水者,有担篮盒面饷者。翁行而视,视而立,倦则班茵而坐,客至隔篱而呼,翁顾而笑,笑而起,迎客入窝中,呼童引泉沦茗烹鸡取鱼,摘蔬果酌酒赋诗鼓琴弹棋、击壶以为乐,酒醉则携手散步于园池之上,度麦陇、穿竹径,转过竹林,桑坞之下,宾主两忘,景物俱化,不知人世间何乐如之,此归乐窝之所名也。虽然天下山川景物之美何限,岂独一归乐窝,但世之人多售身于轩冕,老死而不知归,间有归者犹营营驰逐不已,虽山川景物日罗于前,皆不知其为可乐,以此翁视之奚属天渊耶!翁姓柯名添,字长益,世居学宫之旁,倡父老重兴卧龙桥者,此人也,因是窝,故自号为归乐云。

柯添一生清正廉洁,返乡后甘于淡泊,不问政事,不谋私利,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与郑纪等人带头发动当地父老乡亲,举民间之力重建被洪水冲毁的木兰溪卧龙桥(即金凤桥),历时七年方才完工,功勋卓著,万民感戴。其事迹载入乾隆《仙游县志》。



2013年4月12日

游心华/图文



献花(0)
+1
(本文系亿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