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敗血症 躍居第10死因
2013-05-20 | 阅:  转:  |  分享 
  
要命敗血症躍居第10死因

文╱金紫學最近,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民國96年台北市民的10大死因,惡性腫瘤毫無意外地蟬連35年榜首,而敗血症則在睽違10年之後,再度擠入第10名,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07人,較前一年增加17.10%,敗血症超「悍」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敗血症,是因為病原菌感染後,引起身體組織或器官發炎反應,進而導致這些器官功能障礙的疾病,和「換不換血」扯不上多大關係。黃建賢表示,臨床上評估敗血症時,常以四個臨床表徵為準,分別是心跳加速、體溫上升、呼吸急促及白血球數目增加,一旦出現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徵,且有已知或懷疑的感染源,就能判定為敗血症。確定診斷後,敗血症可依症狀嚴重程度再分三期,從輕到重分別是敗血症、嚴重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其中,只要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就稱為「敗血症」;若另加一個器官衰竭,稱為「嚴重敗血症」;除了另加一個器官衰竭外,還再出現低血壓的休克,即為「敗血性休克」。老人、抵抗力差者易併發根據醫學統計,敗血症的死亡率為15%,嚴重敗血症增為20%,一旦惡化到敗血性休克,即飆高到45%;換句話說,平均每2名被判定為敗血性休克的病患中,就有1人不治死亡,可說相當恐怖。美國臨床統計顯示,每年約有71~72萬名敗血症患者,其中25萬人最後逃不過死神召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疾病管制院區院長顏慕庸表示,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及罹患糖尿病、肝硬化、癌症、腎衰竭等病患,或因免疫功能不全,或因抵抗力較差,較易併發敗血症,可說是最需留意的一群人。致死率高,後遺症可怕如果敗血症久治不癒,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志剛建議不妨就醫並接受詳細的精神醫學檢查,因為憂慮症或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也會抑制免疫系統的表現,影響治療效果。會引發敗血症的病原菌相當多,較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克雷白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並以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軟組織感染居多。黃建賢強調,如果能避免這些感染,敗血症就無發威餘地。黃建賢表示,嚴重的敗血症病患可先採用廣效型抗生素,48小時至72小時內再視細菌培養結果,改用針對特定病原菌的抗生素,給予這些病原菌致命的一擊。敗血症偏高的致死率固然可怕,勉強從鬼門關前搶回一條命後衍生的後遺症,更叫人膽寒。黃建賢指出,常見的嚴重後遺症中,呼吸衰竭有時會讓病患從此脫離不了呼吸器;腎衰竭會導致終身洗腎的命運;肢體壞疽必須截肢才能活命;而腦部缺氧則會讓病患成為植物人,帶給家庭及社會不小負擔。避免感染是對策面對這麼一個難纏的敵人,顏慕庸建議應從兩方向對抗,一是減少社區感染,另一則是避免院內感染。他進一步解釋,既然糖尿病、肝硬化及腎衰竭等慢性病提供敗血症擴大蔓延的平台,只要好好控制好這些疾病,就可壓低敗血症的發生率,死亡率當然也跟著下降。黃建賢說,敗血症患者雖會出現心跳加速、體溫上升、呼吸急促及白血球數目增加等外顯症狀,但大都屬主觀性的認知,因人而異,且在有些免疫力不全的病人身上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因此有時候會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正因如此,臨床上常見延誤就醫的個案。黃建賢表示,糖尿病患及腎衰竭等高危險群,身體對發燒的反應度不高,既不易發燒,也不易察覺,當身體感到不舒服而就醫時,往往已惡化到敗血性休克的地步,想救也救不了。施打疫苗可防護抵抗力較弱的老人來說,黃建賢認為不妨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或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減少感染繼發的細菌性敗血症;至於小孩子接種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疫苗,也是不錯的選擇。也提醒老人及小孩子這些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在疫病流行季節裡少往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跑,免得遭到感染而發病,那就太划不來了。不過,顏慕庸認為在疫苗保護之外,好好控制病情也相當重要。他預測未來一、二十年內,由於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益出現,由肝炎導致肝硬化的病患人數將明顯減少,肝硬化導致敗血症的機率可隨之降低,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自滿,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的人數會逐年上揚,感染敗血症的機率還是掉不下來,我們還是得和這個老掉牙的疾病纏鬥下去。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