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考之文言文总复习
2013-05-21 | 阅:  转:  |  分享 
  
九(下)文言文练习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2.虽不能察()3.辙乱旗靡()

4.神弗福也()5.肉食者鄙()6.小大之狱()

7.小信未孚()8.必以情()9.弗敢加也()

10.公将鼓之()11.小惠未徧()12.遂逐齐师()

13.牺牲玉帛()14.公问其故()15.一鼓作气()

16.彼竭我盈()17.再而衰()18.惧有伏焉()

19.既克()20.公将驰之(驱车()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http://www.1haoti.com/shiti/zhongxue_yw/zhongkao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



(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

_

(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

(七).有人说鲁庄公“鄙”,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



(八)。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答:

(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形貌昳丽()齐王纳谏()

何能及君()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皆朝于齐()与徐公孰美()

时时而间进()()能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闻寡人之耳者()

2.通假字:孰视之()

3.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服衣冠()()

③私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

⑤闻寡人之耳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说说古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明日,徐公来()④能谤讥于市朝()

⑤窥镜而自视()⑥暮寝而思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5)一词多义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暮寝而思之()

③孰视之()④吾妻之美我者()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能谤讥于市朝()④皆朝于齐()

孰:①孰视之()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②时时而间进()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④上书谏寡人者

5.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答:

9.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答: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11、《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由()末年的()收集整理。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孟子二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而后喻()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5.本文先从正面论述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10、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

1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答: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之称。《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二)《鱼我所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2)死亦我所恶()

(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贤者能勿丧耳()(6)呼尔而与之()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是亦不可以已乎()(9)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4)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得: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译: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

5、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

6、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答: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a.。b.。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



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答:

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答:



四.《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2)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河曲智叟亡以应()(5)一厝朔东()

2.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2)年且九十()(3)河阳之北()(4)惩山北之塞()(5)出入之迂()(6)吾与汝毕力平险()(7)达于汉阴()(8)杂然相许()(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0)且焉置土石()()()(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2)始龀()(13)寒暑易节()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5)虽我之死()(16)子子孙孙无穷匮()(18)何苦而不平()(17)山之一毛()(18)惧其不已也()(19)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方欲行()而尝极东方()

(2)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3)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4)固:汝心之固()固以怪之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

4.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译: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

(3)告之于帝,帝感其诚。译: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

(5)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

5、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答: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寓意:

赞成: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答: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12.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



13、列子,名(),又名御寇,()前期郑国人,()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五.《出师表》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二)说说古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存亡之秋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由是感激。()5.诚宜开张圣听。()

6.晓畅军事。()7.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猥自枉屈。()9.后值倾覆。()

10.庶竭驽钝。()11.临表涕零。()

(三)一词多义

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深追先帝遗诏。()

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每与臣论此事。()

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②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分:①今天下三分。()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行:①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能: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②先帝称之曰能。()

言:①进尽忠言。()

②不知所言。(动词,说)

为: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动词,是)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

1.不宜妄自菲薄。()2.此皆良实。()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4.优劣得所。()

5.北定中原。()6.临表涕零。()

(五)翻译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六)知识要点:

1、《出师表》选自(《》),作者(),字(),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中回顾了()和()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先帝”指(),“陛下”指()。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七).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5.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九(下)文言文练习答案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参与)2.虽不能察(即使)3.辙乱旗靡(倒下)

4.神弗福也(保佑)5.肉食者鄙(目光短浅)6.小大之狱(案件)

7.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8.必以情(实情)9.弗敢加也(虚夸)

10.公将鼓之(击鼓)1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12.遂逐齐师(追击)

13.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4.公问其故(原因、缘故)15.一鼓作气(振作)

16.彼竭我盈(充满、士气正旺盛)17.再而衰(第二次)18.惧有伏焉(埋伏)

19.既克(已经)2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痕混乱,望见他们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_

(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七).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八)。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答: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形貌昳丽(光艳美丽)齐王纳谏(采纳接受)

何能及君(比得上)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期年之后(满一年)皆朝于齐(朝见)与徐公孰美(谁)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能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的过错)(讽刺)臣之妻私臣(偏爱)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2.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②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名词作动词,穿戴)

③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④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⑥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2)说说古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④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劝谏

⑤窥镜而自视古义:照⑥暮寝而思之古义:躺而不睡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劝说

(5)一词多义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人)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原因)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②暮寝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

③孰视之(他,代指徐公)④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对)②皆以美于徐公(比)

③能谤讥于市朝(在)④皆朝于齐(到)

孰:①孰视之(同“熟”,仔细)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②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④上书/谏寡人者

5.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答: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9.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答:邹忌高明在他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他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11、《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由(西汉)末年的(刘向)收集整理。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孟子二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人恒过(犯错误)而后喻(明白)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本文先从正面论述_(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如: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卒章显志

10、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1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1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

(二)《鱼我所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2)死亦我所恶(厌恶)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假如)

(5)贤者能勿丧耳(遗失、丢掉)(6)呼尔而与之(给)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不愿意接受)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止)(9)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种于我何加焉(对)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

(4)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

(5)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4.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5、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舍生取义)。

6、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_(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答: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答: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四.《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意思是一直

(2)始一反焉:反通返,意思是返回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意思是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5)一厝朔东:厝通措,意思是放置

2.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方圆,这里指面积(2)年且九十:将近

(3)河阳之北:江河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叫阳(4)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

(5)出入之迂:曲折,绕远(6)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全,竭尽

(7)达于汉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阴(8)杂然相许:纷纷赞同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10)且焉置土石:况且疑问代词,哪里安放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之意

(12)始龀:换牙(13)寒暑易节:交换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思想顽固通

(15)虽我之死:即使

(16)子子孙孙无穷匮:穷尽(18)何苦而不平:愁

(17)山之一毛(草木)(18)惧其不已也(停止)(19)无陇断焉(隔绝)

3.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方圆,这里指面积)方欲行(刚好,正好)而尝极东方(方向)

(2)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3)曾:曾不若孀妻弱子(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4)固:汝心之固(顽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5)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今亡亦死(逃跑)

4.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3)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译: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5)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5、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答: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答: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12.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五.《出师表》

(一)通假字: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通“缺”)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挑选)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二)说说古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2.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4.由是感激。古义:感动5.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

6.晓畅军事。古义:精通、熟练7.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古义:“……的原因”

8.猥自枉屈。古义:降低身份9.后值倾覆。古义:兵败

10.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11.临表涕零。古义:眼泪

(三)一词多义

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动词,留给、给予)

②深追先帝遗诏。(读yí,动词,遗留,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

②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议论)

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动词,任用、委任)

②则攸之、讳、允之任也。(名词,责任、职责)

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名词,路、途)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名词,道理)

分:①今天下三分。(动词,分开)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词,职责)

行:①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动词,做)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名词,品德)

能: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动词,能够)

②先帝称之曰能。(名词,才能)

言:①进尽忠言。(名词,话、语言,此指意见、建议)

②不知所言。(动词,说)

为: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动词,是)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

1.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形容词作动词,显示)

4.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5.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名词作动词,流泪)

(五)翻译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六)知识要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七).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试题







献花(0)
+1
(本文系晚秋红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