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优势浅识
赵昱1王霞2仝小林3陈良4
(1.民航总医院,北京100025;2.积水潭医院,北京100035)
3.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优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13(2005)03-0209-01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
病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
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
劳”“关格”等范畴。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
杂。现代医学认为,蛋白尿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
多次常规尿蛋白定量0.5g/24h,即诊断为临床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中医虽无此病名,但中医认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
质,其化生由脾,固摄由脾,封藏由肾。现代人过食少动的生
活方式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过食和少动都使谷
气难消,日久形成食郁;食郁化热则形成热郁;食阻于中又缺
少运动,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郁、血郁;食郁不化或食郁
伤脾则生湿生痰,形成痰郁湿郁。六郁形成,阻于中焦,肝脾
最先受累,运化代谢失常,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
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使全身络脉损伤,脉道淤滞,出现严重的微循环障
碍,变症丛生。肾络为损伤的核心,因此导致精微渗漏。
糖尿病肾病多虚实相兼,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
虚,更有痰、浊、瘀的标实,治疗自当标本兼顾;糖尿病肾病晚
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
瘀通络。糖尿病肾病晚期,尿量短少,体内毒素排不出去,与
瘀互结,合而为病。“湿”“瘀”“毒”是贯穿始终的病理环节。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学特点是糖代谢紊乱
所致的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病理基础
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使肾小球缺血后玻璃样变,以上病理
学变化归属于中医之血虚、血瘀。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
病的中晚期,病程多在5~7年之后出现,久病导致气血化生
之源匮乏,气血俱虚,气、血、水同病。
糖尿病肾病治则治法:1.健脾。脾主运化,不但运化水
湿,还运化水谷,糖尿病肾病晚期,大量蛋白随尿丢失,健脾
可以加强蛋白生成,补充丢失蛋白,延缓病情发展。另外,特
别要注意不要以营养不良为代价,换取尿蛋白的减少,这是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2.益气。气虚不能摄汗,故糖
尿病肾病患者汗多而易疲倦,因为汗多而耗气耗阴,益气可
以敛汗敛阴;益气可以行血、行水。3.活血、通络。此为通
则,应贯穿始终。糖尿病肾病的根本是微血管的损害。活
血、化瘀、通络三层次的药要择而用之或合而用之。所谓择
而用之,是因为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其络脉的损伤可能
处于血滞、血瘀、络损的不同阶段,治疗上要有针对性的分别
选择活血、化瘀、通络;所谓合而用之,是因为络脉的损伤是
一个不断的、渐进的过程,血滞、血瘀、络损可以并存。4.塞
因塞用。选择固涩之药可以减少蛋白的丢失,有人认为水肿
不可固涩,其实减少蛋白的丢失,对于水肿的减轻十分有益,
属塞因塞用之治法。
笔者在临证中常运用以下几个方剂:①五苓散:温阳化
气,行水利湿。利水用生白术30g,健脾用炒白术10g,两者
可并用;温阳化气可桂枝和肉桂合用,桂枝10g,肉桂3g,一
行全身,一温肾阳;泽泻和泽兰合用,血水并治。②真武汤:
肾阳虚衰,伴心阳脾阳不足。主要用于肾衰有心衰的晚期糖
尿病病人。③猪苓汤: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素体肝肾之
阴不足,阴虚内热,加之肾络损伤,水钠潴留。辨证要点是:
舌红、舌面干燥、舌苔少或无,加上水肿。④抵挡汤(丸):重
在化瘀通络,用大黄走而不守。同时桃仁、水蛭、大黄均有较
好的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⑤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
塞因塞用,减少蛋白丢失,可配伍桑螵蛸。与利水药合用,固
涩蛋白与消除水肿有异曲同工之妙。⑥香砂六君子:行气、
健脾、醒脾。增强病人食欲,促进蛋白合成,补充丢失蛋白。
笔者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时,亦常辅助以一些中成
药,如:1.百令胶囊,其主要成分为冬虫夏草菌丝,同天然虫
草类似,具有保肺益肾,补诸虚劳损,抗衰老的作用,糖尿病
肾病中使用百令胶囊应早期、全程使用,对于降低尿微量白
蛋白,改善微循环有一定作用。2.通心络胶囊,主要成分为
水蛭、蜈蚣等五种虫类药组成,虫类药具有走窜通络的作用,
对于预防疾病进展、抗肾脏纤维化有作用。3.复方丹参滴丸
一直用于治疗大血管病,但是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此药对糖尿
病早期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
出现。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防重于治;
另外,对严重的并发症要坚持不懈,长期用药。
(收稿日期:2004-12-27)
·902·
2005年
第19卷第3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JOURNALOF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INTERNALMEDICINE
Jul.2005
Vol.19No.3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