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丹:林妙可的成长
最近,媒体上出现了几篇有关林妙可的新闻,这使我们又回忆起五年前的那一幕情景。
五年前,一个八月的夜晚,北京奥运开幕式揭开了大幕。一个中国的九岁女孩林妙可,穿着红裙子,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翩翩飞上了碧蓝的天空。那清纯、美妙的天籁般的童音,激动着亿万颗聆听者的心,伴随着她徐徐上升的身影,雷鸣般的掌声,掀起了北京奥林匹克的第一个高潮。瞬间,多少双眼睛里,闪着欢喜的泪花。
然而,在这一股热浪之后,紧接着爆出了“假唱”的消息:一个五岁的女孩杨沛宜是“歌唱祖国”这一歌声的幕后藏镜人。这就令人首先想起了当时舞台上的一个惯用的手法:“假唱”,成年人惯用的伎俩,居然强加在了一个小女孩的身上,而且是世界奥运开幕式的这样的场合,能不令人震惊!
接着,这个在世界大舞台上镇静自若,崭露头角的小女孩,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童星,出现在一些连续剧中,和热门的广告画面上。一时,在林妙可的环境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奶奶教唱戏,爷爷教书法,伯母教作文,母亲教公关——一个北京南中街小学的学生,被称作“北京市花形象大使”、“比章子怡还火”的影星,“其妙可居”的博客,“小林黛玉”的扮演者,“用胸垫、爆乳沟,围巾3000元,风衣上万元”的“成熟的”但“学习成绩一向倒数”的北京171中学的学生。
这令人不由得想起了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伤仲永》。
在这篇简洁的散文中,王安石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家乡人的成长故事。他说:
在那时江西临川乡下,有个名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代务农:五岁时,他突然向父母要书籍文具之类的东西。他父亲向邻居借来给他;他提笔便能写四句诗;于是,别人就纷纷向他家求诗。他父母就以他的诗卖钱,并没有送他去上学。过了几年,王安石又回家乡,他已十二、三岁,作的诗,已大不如前。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再回到家乡,听舅家的人说,他已经“泯然众人矣!”就是说,他的那些天才已全然消失了,与平常人没有区别了。
王安石在千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有特殊才华的人,一定要让他去受教育,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成长、发育,成为有用人才,如果只是一味的赞誉,人为地加上耀眼的名衔,和物质的享受,甚至用萎靡的社会风气,使之受到污染,成为未老先衰的”小大人“,那就是一种变相的戕害和谋杀。
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凡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如果真的都是这样,我们的民族,还有救吗?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