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对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几点看法
2013-05-2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



通讯作者:倪青;

%&’



((""!")$



+,-.’



/.0./1223!4567895,

对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几点看法

林兰倪青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模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的防治已成为各国卫生保健的重要问题



!



。我国多年

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长,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兹结合近年文献资

料对本病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中西医理论不断渗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

中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渗透,奠定中

西医结合治疗学的基础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

合病症,病因的异质性导致了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糖

尿病的病因研究,宜以系统论方法,全方位把握,使中

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以推动学术的发展。禀赋不

足,五脏柔弱为糖尿病发病的主因、内因。《内经》“五

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与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

体质因素一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先天禀赋

不足,五脏柔弱使肺燥、胃热、肾虚,阴虚燥热的病机主

线乃成,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

六淫侵袭犯肺伤阴,与西医病毒感染启动了自身免疫,

导致胰岛细胞的毁损而发生

!

型糖尿病的认识基本相

同。情志不调,郁久化火,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

水发为消渴病,与西医理论紧张刺激可致内分泌轴免

疫网络功能失调、焦虑状态血胰岛素含量减少可诱发

糖尿病观点一致。饮食不节,蕴热伤津可致胃火亢盛,

上耗肺津,下损肾阴发为消渴病,为发病的外因之一。

西医亦十分重视饮食失控导致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

而诱发糖尿病。劳逸失度,房劳伤肾,可使人的禀赋愈

亏,体内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与胰岛

素相拮抗,促进糖原异生,升高血糖而发生糖尿病



)





由此可见,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饮食、劳倦、房劳、六淫、

七情等复合病因,耗伤肺、胃、脾、肾之阴所致。肺、脾、

肾等脏腑柔弱,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

造成气滞、血瘀、痰凝,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西

医研究亦证实,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

组织缺氧,既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

是加重病情、导致并发症的元凶



$:2





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与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失

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脏

腑体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属中医“精气”范畴。

生理情况下,胃“游溢精气”,脾“散精”,肺“通调水道”,

小肠“分清别浊”,都靠肾的蒸腾气化实现。先天禀赋

不足,后天肾气亏虚,或年老肾气衰弱,肺、脾、肾发生

病变,均以肾虚为病变中心。无论何种因素,均可致肾

阴亏虚,虚火内生,灼津耗液发为消渴病。脾肾气虚、

升清降浊功能失职是发病的关键,肺、胃、肝也起重要

作用。因此,糖尿病的病机需以整体观念动态把握,禀

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的基础,气阴两虚为基本病

机,主要病位在脾、肾、肺、胃,与肝、小肠等亦密切相

关。阴虚贯穿病程的始终。糖尿病早期一般表现为阴

虚燥热之征,很快即进入气阴两虚阶段,气阴两虚由脾

肾气虚、肝肾阴虚或阴虚燥热病程日久,气虚及阴,阴

虚及气转化而来,为糖尿病较为漫长的病理阶段,当糖

尿病出现慢性并发症后,病变终末期可表现为阴阳两

虚。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障碍的病

理产物水湿、瘀血、痰浊、湿热等常相互交阻,停于体

内,留而不去,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的始终



$:!"





)

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提高中西医结合

防治水平

);!

根据中医脾虚理论,提出胰腺是脾及命门

之火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从现代胰的生理功能看,

胰腺属中医“脾”的范畴。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以

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胰腺外分泌细

胞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的化学消化

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如果胰腺分泌这些消化酶

的作用减弱或功能失常,各种物质消化吸收障碍,机体

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就会出现气血生化不足的脾虚

现象,即“垂体

:

下丘脑

:

胰腺轴”、“肠

:

胰腺轴”功能

失调



)



<



。有人认为胰岛素是人体能源利用的原动力,

又是糖原分解与合成的始动环节,胰岛素缺失,可导致

糖不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乳酸堆积,酮

体产生,出现一派热象,饮食不养肌肤,形体逐渐消瘦。

因此,胰腺是命门之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阴液的物

质基础。命门之火不足,不仅出现发育迟缓,形瘦神

疲,百骸失煦的阳虚之征,也会出现烦渴、烦热、热毒内

生的血糖升高之火热现象



3



。临床上,补益脾气可促

进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促进机体胰岛素分泌;

当营养物质不能被机体利用变生邪热时,宜清解胃热,

养阴增液,以利各种营养物质利用与代谢。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月第

)$

卷第

!!



=>?%@A



B5C&,D&E)""$



F5’8)$



B58!!

万方数据

!"!

根据脾主运化理论,提出脾运化包括胰腺

内外分泌功能脾主运化功能包括胰腺外分泌及部分

内分泌功能。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升清功能,相当

于胰腺的外分泌功能部分,各种消化酶是实现其作用

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精微到身体各部分,内而

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以营养周身的脏

腑组织器官,胰岛素是实现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糖尿病胰岛

!

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不足,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基

础匮乏,可产生以脾虚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糖尿病症状。

益气健脾为主的方剂,能增加胰岛

!

细胞的数目,恢复

胰岛

!

细胞的功能



!#$





!"%

根据中医阴阳平衡,提出糖自稳调节理论

降糖激素主要指胰岛素,升糖激素包括胰升血糖素、生

长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者相当于中医

的阴和阳,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在应激、

精神创伤等因素作用下,糖自稳被打破而发生储备失

常或低血糖。凡能使血糖升高的因素属阳,使血糖降

低的因素属阴。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表现为一派气虚、

阳虚征象;胰升血糖类激素升高血糖表现为一派阳热、

火盛征象,此火热多为气郁化火,或湿郁化火、血郁化

火。知其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舒其气血,令其条达

而致和平。有情志因素当疏肝理气;气郁化火宜疏肝

解郁。痰湿内蕴当燥湿化痰;痰郁化热宜清热化痰。

血瘀者宜活血化瘀;瘀血化热当化瘀清热;伤阴者兼以

养阴,有热者清热。灵活辨证论治,方可提高临床疗





!



&



$





规范本病中医辨证分型,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新

模式

根据中医学个性和共性相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

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将糖尿病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

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

型,此

%

型分别代表糖尿病

的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阴虚为

%

型中的

共性,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为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

内在因素。阴虚热盛型以阴虚为本,热盛为标,本虚标

实,病程短,患者平均年龄偏青,多见于单纯性糖尿病,

合并症较少而轻者。气阴两虚型为临床最常见的证

型,病程较长,患者平均年龄较大,有一定慢性并发症,

多见于糖尿病并发早期肾病,及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

变患者,为糖尿病病情转机的关键证型。阴阳两虚型

病程长,患者平均年龄大,慢性并发症多且病情较重,

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肾病、冠心病。此糖尿病的

%

型辨

证,被《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采用为中医辨证标准。大量文献资料,对糖尿病

%

型辨证与微观指标进行探讨,并扩大了

%

型的应用

范围,把它作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主要辨

证依据,不但验证了此

%

型的科学性、证型的客观性和

实用性,而且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证分型趋于统

一,增强了科研资料之间的可比性,提高了我国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整体水平



!









既注重本病本证的研究,更重视并发病症的防治

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中医中药,可以取得较好

的疗效。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表

明,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增加

胰岛素受体数目,使糖耐量得以改善。在降低胰高血

糖素方面起主要作用,对胰岛素有双向调节作用。其

通过益气养阴、调节脏腑阴阳,特别是改善肺、脾、肾三

脏的气血阴阳状态,进而促进胰岛

!

细胞分泌胰岛素,

改善胰岛

"

细胞的功能,降低胰高血糖素的水平,同时

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而使血糖下降,症状改善,达到

“调节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



!



。大量研究表明,单纯

使用中药降血糖作用并不强,但不少中药与西药降糖

药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比单独使用强



!



(





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常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

主要原因。如何控制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降低病死

率,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理想药物及有效方法,成为医学

研究的难题之一。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能改善

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和延缓慢性并发

症的进展过程。根据中西医理论,血瘀及血液的高粘

高凝状态,与糖尿病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形成与发

展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

要治则。国内学者采用活血化瘀法,结合现代研究手

段,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糖

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醛糖还原酶活

性、蛋白非酶糖化有关。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

讨,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研究发现中药黄芪、金银

花、黄连及水飞蓟素等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

素抵抗的作用。黄芪、甘草、丹参、龙胆草,以及中药槲

皮素、水飞蓟素、黄芩甙、葛根素、柚皮素可显著抑制醛

糖还原酶活性,作用接近西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氨

基胍是目前国际上经典的抗蛋白非酶糖化和氧化的药

物,有研究表明中药槲皮素、水飞蓟素、黄芩甙、黄芩甙

元、芦丁和羟乙基芦丁具有氨基胍样作用,能阻断蛋白

非酶糖化和氧化,能减少主动脉胶原、肾皮质、晶体等

蛋白中的糖化终产物含量,减少尿白蛋白和总蛋白的

排泄,阻断氧化作用



!



(#)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合理选择中西药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虽有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月第

!%

卷第

,,



-./012



34567869!++%



:4;


34<,,

万方数据

易耐药即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

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易被患者接受。单纯中药治疗,

虽不良反应较少,能较好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

生与发展,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合理使用中西

医结合疗法,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

又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继发失效



!



"





#

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中医辨证论治的同

时配合小剂量西药降糖药为一条可行的治疗途径。但

即使是小剂量西药降糖药配合使用,也要根据辨证唯

物主义观点,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全面考察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工作性质等具体

情况下,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具体选择相应的降糖西





$





%

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吸收前人药理研究成果

经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



%



&’(



,有显著降血糖作用的中

药:具补益作用的人参、黄芪、黄精、山药、枸杞子、地

黄、茯苓、仙灵脾、山萸肉、当归等;具清利解毒、理气活

血作用的苍术、玉米须、荔枝核、五倍子、丹参、桑叶、桑

白皮、知母、番石榴等。能降低血糖和尿糖的药物有山

药、山萸肉、金樱子、桑螵蛸、芡实等补肾摄精药;益气

健脾药有白术、苍术、鸡内金、黄芪等。根据我们的临

床经验,血脂高可选用鸡内金、泽泻、槐米、大黄;血液

流变学异常或微循环障碍可选用当归、丹参、桃仁、红

花、川芎、赤芍、水蛭、虫、益母草、泽泻、三七、血竭。

临床上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上药,确实可以提高

疗效。必须强调辨证选药,比如阳虚之体而投知母、黄

柏之类确非所宜



%



)





)

针对糖脂代谢紊乱,选用排毒方药血糖在

体内堆积可导致“慢性糖中毒”,脂肪堆积导致“高脂血

症”、“肥胖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脂属于中医

“痰湿”、“瘀浊”



"



&



。这些有害物质在人体滞留日久,

阻碍脾胃运化,气血运行,津液输布,因此,临床可以化

痰祛浊解毒,活血凉血排毒,以促进体内毒物的代谢与

排泄。可在常规治疗药物中加入金银花、连翘、牡丹

皮、紫草、赤芍、生地、元参、黄连、地锦草、鱼腥草、泽

兰、大黄、泽泻、茵陈、车前子、大腹皮等,以提高疗





%



)





!

针对胰岛病变,各有侧重选方用药

#

型糖尿

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时胰腺发生炎症,胰岛逐

渐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缺如。在

#

型糖尿

病早期表现为热象为主时,宜重用清热药物,佐以解毒

养阴,以消除胰岛素局部炎症,保护胰腺,药如生石膏、

知母、麦冬、生地、元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中期以

阴虚为主者,宜重用养阴佐以清热,药选太子参、麦冬、

生地、元参、玉竹、花粉、黄精



%



。兼热盛宜佐清热药,

兼瘀血者佐活血药;后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出现气

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宜益气养阴、补养气血或阴阳双

补,以改善机体虚弱症状,增加胰岛素分泌,药如黄芪、

党参、当归、麦冬、山药、五味子、黄精;肾阳虚明显加鹿

茸、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等;肾阴虚明显加熟地、山

萸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胶等



%



&





%

型糖尿病的治

疗除辨证用药外,还可选择党参、黄芪等促进胰岛

!



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当归、丹参、赤芍、三七、桃仁等

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药物;贝母、牡丹皮、皂角刺、生牡

蛎、夏枯草等是改善胰腺纤维化或淀粉样变的药物;黄

连、大黄、土茯苓等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周围组织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药物



%



#





+

根据病机本质,开发专方专药抓住糖尿病

及其并发症某个证型或疾病发展某一时期的主要病机

的特点,确定治疗原则,开发专方专药研究大有可为,

也是目前文献报道最多的内容,既涉及糖尿病治疗本

身,又涉及到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防治,专方专药具

有一定的优势



%



#



。如针对糖尿病气阴两虚的病机主

线,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成药,根据糖尿病气

阴两虚挟瘀血病机的特点,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活血

化瘀之功的中成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

,

实用糖尿病学

,



%



,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



)!,

%

林兰

,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

时振声

,

时门医述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

张家庆

,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

#((+



#+



+



-)#+



)#",

+

吴红兵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回顾

,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



$



+



-%$#



%$%,

"

林兰,倪青

,

糖尿病的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

,

美国综合

医学杂志

#(((



#



$



-+""



+"$,

&

倪青

,

林兰

,

治疗糖尿病中药组方经验

,

中医杂志

%



!#



&



-)((



)!,

$

倪青

,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哲学反思

,

美国综合

医学杂志

%



%



)



-%!



%+,

(

高思华

,

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立足肝脾肾辨治糖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



-"%%



"%),

#

商敏凤

,

我国研制治疗糖尿病中药新药现状与分析

,

中国中

医药信息杂志

%



&



#



-&$



&(,

(收稿:

%)’+’%)

修回:

%)’&’#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月第

%)

卷第

##



./0123



4567897:%)



;5<,%)



45,##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