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
2013-05-25 | 阅:  转:  |  分享 
  
!本文曾在

!"""

年中日韩三国血瘀证学术交流会上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研究室(北京

!##$%&



·专论·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

!

田牛李玉珍刘育英

我国传统医药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性的

活血化瘀治法,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辨证论治体系

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独特,经验丰富,需要我们学习、

继承;同时也要使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加以验证、发

展,以促进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新,造福人类。对

于中医、血瘀证我是个小学生,为了发掘我国传统医学

宝库,从微循环角度对血瘀证提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

于有关专家。

中医重视微循环研究

!

中医对微循环研究趋势据

’()+,’

数据

库,

!"$#

年就有中医对微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的报道;

!"$&

年以来,从中医角度开展微循环工作的论文开始

增加,特别是

!""-

年后研究工作报道急剧增多。有关

血瘀证的微循环论文也呈同样趋势。

!"$#!!""$



间,中医微循环论文数为

...

篇,占同期微循环论文数



-./0

篇)的

!/1&02

。血瘀证微循环的论文数

!"#

篇,占整个微循环论文数的

&1""2

,占中医微循环论

文数(

...

篇)的

0-1-%2



!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



中医对微循环是十分重视的;(

0

)微循环的研究有助于

血瘀证的研究。

0

中医络脉和微循环中医基础理论和微循环

的关系已引起中医研究的注意。刘伍立、袁肇凯两位

医师专题探讨了中医络脉理论和微循环的关系:(

!

)经

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凡人遍体细脉,

皆肤腠之孙络也,说明络脉的分布极为广泛,人体周身

内外,五脏六腑九窍无处不有,与微血管的分布十分相

似。(

0

)径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宠实,孙脉先满溢,

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说明气血在络脉系统中

运行流注不止,类似微循环的流动。(

&

)血气之输于诸

络,内溉脏腑,外濡肌腠,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

外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这种血津两种液

态物质的交换有如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功能。(

-

)络脉

变形、扭曲、扩张、充血、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之血

泣、血积、血块、血症,类似微循环障碍时的血流缓慢、

红细胞聚集、血栓。络脉血津失渗,留滞络中溢于络外

有如渗出。络伤则血外溢,形如微血管出血。即络脉

的病变与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十分相似。根据分布之相

似,运行之相近,功能之相若,病变之相象,可以认为中

医络脉实际上和微循环十分类似



0



。据查阅到的有关

文献,很多中医专家似乎同意这种看法。

&

中医临床微循环据

’()+,’

数据库

!"$#

!!""$



...

篇有关中医微循环论文,几乎涉及内、

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的主要病、证的微循环观察

和研究。近年来不少中医专家把微循环(包括血流变)

做为中医微观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



&



-





上述三点说明:中医重视微循环,微循环研究进展

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从微循环角度探讨血瘀证是可行

的,可能有助于阐明血瘀证的机理。

已报道的血瘀证微循环改变

!

血瘀证微循环改变

!"$#!!""$



!"#

篇有

关血瘀证的微循环论文,绝大多数是临床各科主要病、

证的甲襞微循环改变,少数为球结膜,个别为舌、唇微

循环观察。主要病、证的临床微循环观察的代表性的

!!

篇和

&

本著作的改变数据



%!!&



充分证明:(

!

)我国

古代中医学理论,血和则经脉流行,血脉凝泣《素问·至

真要大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行篇》,留血《素问·

调经论》,脉不通《素问·举痛论》等,用现代医学理论和

技术是可以找到根据的,所谓血瘀证就是血液瘀滞或

停滞,而所谓血瘀证就是体内血液瘀滞于一定处所的

病症,是血脉瘀滞不畅,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有关临床

病证



!-



。(

0

)已报道的微循环(包括血流变)技术,成

为观测和研究血瘀证的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

高了对血瘀证认识,积累了大量数据;为进一步系统、

深入研究血瘀证奠定了基础。(

&

)已有微循环研究,在

技术和理论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促进血瘀证研究和应用。

0

对血瘀证,已有微循环研究的不足

01!

技术方面的不足(

!

)有意义的甲襞微循环

改变没有很好注意。如汗腺导管、毛细血管运动性、白

微栓、血管边缘不齐、微量出血等;前三项在规范的甲

襞微循环观测中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都有报道,相

信经过学习、仔细观察应该在血瘀证中出现。后两项

·

$-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0##!



-

月第

0!

卷第

-



万方数据

是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很有意义,但又未被重视的

甲襞微循环改变。(

!

)没有很好和器官微循环结合。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是舌、唇、宫颈、阴茎头微循环结合

观测。如果结合动物器官微循环的观测,可以获得更

多的有意义的信息,如白细胞贴壁、血小板聚集、微血

管内溶血、内皮细胞大泡形成

"

破坏

"

再形成的动态

过程等;而这些改变是基本的病理改变,它们在血瘀的

发生、发展以及其防治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如果在临

床上开展多部位微循环观测,进行器官微循环的研究,

当会促进对血瘀证的认识。(

#

)没有注意微循环压、

流、血管功能等系统测量技术的应用;很少针对血瘀证

进行系统、深入的微循环和大循环的综合研究。

在技术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则会扩大视野,获取更

多有意义的数据,当会加深对血瘀证的认识,促进中西

医结合,加速我国医学的发展。

!$!

理论方面的不足(

%

)对于微循环的认识仍

停留在血液微循环,研究、观察主要限于血液、微血管,

因而在理论方面束缚了学术思路、限制了研究视野。

为了活跃学术思路、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开拓创新,从

事血瘀证研究的人员应当吸收微循环的新概念、新理

论、新技术;(

!

)对血瘀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脉,但

对于中医向来重视的气、血、津、液中的气、津、液,则缺

少从微循环以及现代医学角度的认识和认真的研究。

为了全面、科学地研究血瘀证,从事中医微循环工作的

人员,除血脉研究之外,一方面深入学习、领会历代有

关气、津、液的论述,另一方面应当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理论,系统研究气、津、液。当我们对气、血、津、液有了

全面认识之后,才能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血瘀证,更

有利于发掘祖国医药的宝库。

从微循环角度对气血津液、经络的认识

一个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历史发展而有变

迁,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对微循环和血瘀证的认识,应

该既继承合理的内核,又要适应历史的发展,吸收新的

进展。

%

微循环的新概念

%&&’

年的微循环定义:微

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

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



%’





微循环的新概念明确了三个问题:(

%

)微循环直接

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

!

)有三种传

递媒介即组织液、血液、淋巴液;(

#

)有三种传递媒介流

动的通道分别是组织通道、血管、淋巴管。

传递媒介随动物的种属进化而演变,动物进化至

两栖类才具备了组织液、血液、淋巴液三种媒介和组织

通道、血管、淋巴管三种流动通道;进化至人类,微循环

发展十分完善。微循环的新概念能较全面地反映这种

状态。

微循环新概念告诉我们



件事情:(

%

)微循环是直

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理解和应用

微循环时,必须综合考虑物质、能量、信息;(

!

)传输管

道和传递物质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

)不要把微循环的传递物质只局限于血液,同时要考

虑淋巴液和组织液;(



)不要把微循环只局限于血管,

同时要考虑淋巴管和组织通道。

认识新概念,才能全面、科学、辩证地了解微循环,

更有利于利用微循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血瘀证,更有

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更有利于我国中医学的发展。

!

从微循环角度对气血津液的认识:气血和津液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的生命活

动,主要是依赖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活动,又是靠

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气血输布全身,是通过

经络来运行,而经络也需要气血津液的滋养。因此,气

血、脏腑、经络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





%(





气:中医对气的认识比较仔细,比较深入,涵义比

较广泛(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总起来说,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内各种机能活动无不依赖气

的推动。例如血能周流循环,津液能散布于皮肤肌肉,

输注于关节骨腔,以及水道的通畅,汗液、尿液的排泄,

无不是气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特别是微循环角度看,

要完成上述功能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

)能量,只有

充分的能量供给(传递),机体、器官、组织、细胞才能完

成各种功能;(

!

)信息,只有正确、及时的信息传递,机

体、器官、组织、细胞才能保证执行准确、适时的功能。

这样,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符合气的,只有能量及其

传递、信息及其传递。这正是微循环的三大功能中两

项。能的来源是细胞对来自血液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

代谢,释放出营养物质中化学能,这些化学能经过转

化,便成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这样从现代医

学的角度说明气和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包括神经

电信号;神经介质;激素;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内皮

素、缓激肽等);免疫活性细胞。人体内各种机能活动

无不依赖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这可能就是依靠气。

血:中医所说的血似乎等同于西医的血液、物质传

递。《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但中医经典又有卫气营血的概念,具有了物质与功能

的统一特征



%)





津液:概括地说,分布在表的叫津,分布在里的叫

液。津与液在环流周身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转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月第

!%

卷第





万方数据

化的,故在临床上常常津液并称,不予严格区分。

津液的共性中医学认为,津液是体内一切水液

的总称,它的生成,同样是精气通过肺脏的气化作用,

分别清浊,浊的就从膀胱输出,清的就注入五脏的经

脉,向全身敷布。津液的生成、分布、调节与转化,乃至

水分的排出等,主要是依靠五脏的功能,随四时阴阳气

候变化的规律,来维持平衡的。津液通过中焦的作用,

可以转化为血液,通过五脏的作用又可转化为汗、涕、

泪、涎、唾五液;人体内而脏腑,外而肌肤七窍关节等,

无一处不依靠着津液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状态。概括起

来:(

!

)中医学认为津液与血液有关,但不是血液;(

"



津液分布各处,也可以说无所不在;(

#

)脏腑、肌肤、七

窍、关节等都依靠津液维持正常状态;(

$

)可转化为尿、

汗、涕、泪、涎、唾液等。从现代医学特别微循环的观点

来看,符合津液上述

$

项特征的,只有组织液和淋巴

液。

津液的区别:中医学认为津和液虽似同物质,但有

区别。津属阳,随卫气而散布;液属阴,循经脉,随营血

而周流。卫行脉外而主气,营行脉中而主血。内而脏

腑,外而四肢百骸,其所以能连续贯通而循环不息,维

持机体正常活动,皆卫营气血的作用。根据(

!

)津随

卫,行脉外;(

"

)弥散敷布于全身;(

#

)出之于体表,便为

汗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津似乎相当于组织液。根据



!

)液循经络,随营血周流;(

"

)液不能弥散敷布等,液

似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淋巴液。

#

从微循环角度对经络的认识:经络是人体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经络是从整体出发,气血津液运

行的综合通道,是笼统的,目前还没有组织解剖学的结





!&



。中医经典《灵枢·本脏》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

而营阴阳,它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

气血的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

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枝,

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

里、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功能。《灵枢·经脉》详述十

二经循环,并言: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

流。

根据上述,可以归纳出经络的几项特点:(

!

)它是

气血津液运行的综合通道;(

"

)沟通表里、联络脏腑组

织;(

#

)抵御病邪、保卫机体;(

$

)目前还没有组织解剖

学的结构等。

从现代医学特别是微循环看:气血津液运行的综

合通道,相当于流通循环血液(血)的血管、流通淋巴液

(液)的淋巴管、运输组织液(津)的组织通道;能够沟通

表里,联络脏腑组织的除血管、淋巴管、组织通道之外

还有神经系统。目前,还没有明确经络的组织解剖学

特殊结构的时候,经络似乎相当于物质、能量、信息的

传递通路,即血管、淋巴管、组织通道和神经。

从微循环角度对血瘀证的看法

这里提出的从微循环角度对血瘀证的看法,只是

学习性质的初步探讨,提供给各位专家在考虑、研究血

瘀证时的参考素材。

!

当前血瘀证研究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血瘀

证的研究,既要为已取得显著进展而高兴,又要为促进

今后的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在研究

的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方面,都有不全面的地方。

学术思路方面:这方面存在

$

个问题:(

!

)从哲学、

自然科学、生物学角度,学习、分析、研究血瘀证不够;



"

)主要限于医学方面的研究,理工医结合不够;(

#

)受

一般微循环的理论和技术的束缚,认识和应用微循环

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够;(

$

)受血气的限制,全

面、系统学习、认识、应用气、血、津、液的精华不够。

技术途径方面:主要存在

$

个问题:(

!

)临床观测

和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不够有力;(

"

)体表和内脏微循

环的综合研究不够;(

#

)临床多部位微循环的观测和系

列化的微循环测量综合应用不够;(

$

)微循环和大循环

的有机结合研究不够。

"

今后研究思路今后从微循环角度研究血瘀

证,应该立足于更高的层次,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开拓

创新性研究。学习哲学、逻辑学、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生

物学的最新进展,为我们研究血瘀证奠定思想、理论基

础;学习理科、工科的有关新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模糊数学、层次分析以及混沌学理论等。这样

便于人们广开视野,指导研究方向,掌握科学研究的方

法。认识微循环的新理论、新概念,跳出血液微循环的

束缚,充分认识到:(

!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

质、能量、信息传递,理解和应用微循环时,必须综合考

虑物质、能量、信息;(

"

)不要把微循环的传递物质只局

限于血液,同时要考虑淋巴液和组织液;(

#

)不要把微

循环只局限于血管,同时要考虑淋巴管和组织通道。

这样才能全面、科学、辩证的了解微循环,更有利于利

用微循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血瘀证,更有利于促进中

西医结合,更有利于我国中医学的发展。

在血气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学习、认识、应用

气、血、津、液的精华。理解瘀不只限于血瘀、气瘀,同

时要认识到内外原因所致的组织通道不畅,可以引致

津(组织液)的瘀积;淋巴管流通不畅,可以发生液(淋

巴液)的瘀滞。如此,便于理解久病入络、水瘀、痰瘀的

发生机理



!’



!(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月第

"!

卷第

$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

田牛,李玉珍,刘育英

"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

"

中日韩血瘀

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汇编

!###$!%"

&"

刘伍立

"

浅谈微循环与络脉的关联

"

江西中医药

!#%’



!(



!



$))



)"

+"

李元善,吴云霞,许淑华,等

"

中医证型的甲襞微观辨证

"



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



&



$+%



+#"

)"

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等

"

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辨证微观

指标的观察分析

"

中医杂志

!##



+’



#



$(



#"

"

肖烈钢

"

外周微循环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

江西中医药

!##



&’



&



$#



’!"

’"

丘瑞香

"

甲皱微循环检测在气病血瘀辨证中的意义

"

浙江中

医杂志

!##,



!,$)’#



)(#"

("

姚丽珍

"

冠心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分类及中医辨证关系

"



西医药杂志

!#%#



+$!(+



!(’"

%"

郑进

"

胃脘痛血瘀证患者唇粘膜微循环的初步研究

"

云南

中医学院学报

!##&



’$+%"

#"

朱纯贞

"

糖尿病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

"

武汉医学科研

!##,



!!



!



$),



)!"

!,"

朱翠娣

"

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微循环的关

系探讨

"

口腔医学

!##%



!%



+



$!)%



!)#"

!!"

罗兴中

"

血瘀证患者眼底表现及临床意义

"

中西医结合眼科

杂志

!##’



!)



%



$!"

!&"

聂志伟

"!,’

例风湿性关节炎甲皱微循环观察与中医证型关

系之初探

"

中医药学报

!#%(

;(





$&



&’"

!+"

周曾同

"

气虚与复发性阿弗它溃疡关系的研究:微循环和指

端动脉

"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

;(

+



$!+(



!+#"

!)"

田牛

"

微循环概念的探讨

"

微循环学杂志

!##)



)



!



$)



’"

!"

李忠富,李彤,牟肇必

"

中医基础理论

"

泸州医学院学报

!##)



!(



+



$!#,



!#’"

!’"

苏庆民

"

活血化瘀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

医学与哲学

!##’



!(



!!



$(,



(+"

!("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

"

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



&



$%



!!"

!%"

申锦林

"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

长春中医

学院学报

!##



!!



+



$!#



&,"

!#"

徐宗佩,张伯礼,高秀梅,等

"

久病入络患者瘀血证与微循环

障碍相关性研究

"

陕西中医

!##(



!%



#



$)&+



)&"

(收稿:

!###-!!-!,

修回:

&,,,-,%-,)



马钱子中毒致惊厥

!



汪德芬杨颙吕瑾瑜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急诊科(西安

(!,,,!



马钱子是一味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中药,其性味苦、寒,有

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散结,消肿定痛的功效,通常用于痈疽

或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及拘挛麻木。若误食或用药过量可

导致中毒,严重者会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救治马钱子中毒

!



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患者某男,

)!

岁,住院号:

#%,,!

,以四肢麻木、

痉挛

!.

,惊厥

&

次为主诉于

!##%



!



&’

日上午

%$+,

急诊

入院。患者因偏头痛,而于入院前

!.

煎服含有马钱子

/

的中



!

剂,服药后约

!,012

即感口唇麻木,恶心欲吐,继而四肢麻

木,不能自主活动,自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舌强、言语蹇涩,

继之四肢抽痛,惊厥

&

次,被旁人急送我院抢救。查体:

3

+(4



5%’

次/

012



6+,

次/

012



75!#



!)859

,意识清楚,颜面

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言语困难,但能点头示意;两手

握固,四肢、腰肌痉挛,轻度角弓反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

)00

,对光反射存在,口唇发绀;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

罗音;心率

%’

次/

012

,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

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

检查:血常规:

:7;!,<(=!,

#



>



?,<%



>,


@,<,&

,尿

常规示(

-

)。诊断:急性马钱子中毒。

治疗经过(

!

)洗胃导泻:立即用

!$,,,

高锰酸钾溶液洗

胃,随后用

,A

的硫酸镁导泻,以加速肠道残留毒素的排泄;



&

)惊厥的处理:苯巴比妥

,
肌肉注射,每

%.!

次及水合氯



+,0B

灌肠;(

+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

)补液和加速毒物

排泄相结合,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维生素等,并适当

使用利尿剂,以加强毒物的排泄;(



)预防水、电解质紊乱;(





抗感染;(

(

)生甘草〔据《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朱亚峰主编

"



&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记载,甘草的主要成分甘

草甜素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增强肝脏的解毒机能,因此

对注射硝酸士的宁半数致死量可完全解毒〕

!&,/

煎汤即服,每

).!

次,连服

&!)

剂。经以上治疗

+

日后,患者痊愈出院。

讨论马钱子是马钱科常绿乔木植物马钱

!"#$%&’()

’+,-(./%0>"

的成熟种子,又称番木鳖。马钱子含生物碱

+
,其中番木鳖碱(士的宁)约占总碱的

,A

。中毒后主要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脑干和脊髓的后角细胞兴奋具有

高度的选择性,增强脊髓的运动性反射,表现为骨骼肌紧张度

增强,其次是兴奋延髓中心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可提

高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机能,严重中毒时延髓发生麻痹,心肌、

呼吸肌均被抑制,患者可死于呼吸麻痹、窒息或心力衰竭,有时

因心室颤动而死亡。常用剂量

,<+!,<#/



C

,作丸散服用,一般

不在汤剂中使用。本例患者的中毒原因与药量过大和将马钱

子直接用于汤剂有关。马钱子是一种剧毒药物,该患者只用

/

已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故在用药时应慎重,且最好不要用于汤

剂。

(收稿:

&,,,-!!-,’

修回:

&,,,-!&-&,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月第

&!

卷第

)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