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半梦庐词话(王蛰堪)
2013-05-30 | 阅:  转:  |  分享 
  
半梦庐词话王蛰堪??

或问:诗词何似?曰:诗若苍颜老者,孤灯独坐,虽葛巾布服,眉宇间使人想见沧桑,谈吐挥洒,不矜自重,不怒自威。词犹美艳少妇,微步花间,风姿绰约,虽钗钿绮服,使人想见玉骨冰肌,顾盼间隐然怨诉,徒有怜惜,可远慕而不可近接焉。

(二)

由诗入词,初难分野,予每以《鹧鸪天》为判然。以其体格最近七律而非七律,其要领约在虚字之用,七律之所忌正此调之所宜也。而虚字亦须派置得当,无则质实,多则伤气。前四句亦有起承转合讲求,倘能得体,气象全出矣。而三四句尤关紧要,对得精彩,全篇声色,亦诗之眼也。后半三字对亦作流水,可承上说,“从别后,忆相逢”是也,贵在自然流畅;可宕开说,“今古事,几千般”是也,贵在造势发端。学者可自行揣摩,倘能领会无施不可。七八句收全篇,切忌扣死,最宜结在虚处,此中消息全在体悟。

(三)

《浣溪沙》一调体制亦颇近七律,而较之《鹧鸪天》尤不易到也。以其开端仿佛而序下不偶,往往不类。要在二句承首句之余,含未尽之意,更以三句尽之。或将起手二句引而伸之,斯为得之矣。下片一联最紧要,为全篇生色处。能者或先得此联,上下推排结构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约略即是。结拍虽类歇拍,须绝警之语,方能统压全篇。另有虚处作结,轻松宕开,含不尽之意,当别是一格。

(四)

两调既已作得,则《蝶恋花》、《渔家傲》诸调大体类比,唯叶韵平仄异也。若《临江仙》、《踏莎行》等更有四五六七言句式错落排布,往往有两句相承,表述一层情事者,学者可细心按之,倘能一一试填辄无不当。虽各具机要,而大抵技法莫不如是。要之,约纵得体,张驰有度,韵长使松,韵密须紧,以运情达意为要。

(五)

《高阳台》一调为小令入慢词最适合之牌子,以其声韵平缓最宜抒情,三四六七句,句式错落,尤能收运思铺排之功。要在疏宕有致,忌松散脱题,有推得出拉得转之力方称本色。起手四字作对须精练,歇拍宜含未尽之意,为下片推进或翻转留有话题。下片换头最为起调,或天边拈来,或冷处插入,要皆以序下数句承接得住,发上片未尽之情更进一步,是为得体。遣词造语,着意前后回互,远为照应,结拍落笔虚处,为最上乘。

(六)

词之为体宜雅言,故雅事雅言曰合体,俗事雅言曰尚可,雅事俗言曰不可,俗事俗言则可不必矣。初学者往往平仄格律在在悉依而寡然无味,使人读之生厌,究其根源即一俗字。余谓医俗之方无他,只在读书二字上。倘能摈除杂虑,持之以恒,感悟昔贤体物抒怀着眼处,遣词造语着意处,必当日有所进,俗气荡然矣。

(七)

词之制作不外得题、选韵、运思、构拍,但能平仄合律,其事毕矣。然则有高下之分何也?高手造境写景,看似全不关情,而实已寓情于景,使人读之不自知其缘景触情,为之感染,况乎字面琢磨,不着痕迹,读来皆天然好语,环诵不能忘怀,此所谓面与里也。而低者往往一句写景,一句言情,虽曰表里相生,已落下乘矣。

(八)

《西江月》一调极平稳流畅,跳脱有序,句数规整,前后一式,且平仄互叶,极宜写景抒情。然殊不可用为初学者入手之途,以其体制久为话本小说家引作开篇噱头,极易导入浅俗油滑。昔余初从梦碧翁游,即以此相警,及今思之,良有以也。

(九)

《齐天乐》一调拍重响沉,流宕婉曲,颇耐诵读。起句前四字,以仄平平仄为宜,二句第三字例用去声,方能起调,上下片两四字韵及换头结拍处,多用去上叶韵,其余韵处,尽可择去声谐之,则去上之声调美立见矣,此中消息,唯细心体悟乃可会意。换头往往另开境界,以换笔为佳。结拍须避实就虚,倘用五声,尤难能可贵。

(十)

今人填词,往往只注重平仄,乃更有于可平可仄处,懒于推求,因便求简,余深不以为然也。词至宋末,音乐渐失,後之所作,已不能歌,徒留文学形式矣。倘于声律,不更留意讲求,取法乎下,则词之终将不词,恐不待言。

(十一)

词以无题为上,文即题也。若有题者,实不得不耳,乃文所不能尽述其曲,以小题为照应也。使人未读已有几分暗揣,而词中机趣,隐然折射矣。词固当先有题旨,然究系大义,能者往往作毕而後加题,以为关照,收笔外意内之功。要之,题不犯面,简雅为宜。白石词极清空骚雅,而时有题面相犯,为人所讥,不可不知。



献花(0)
+1
(本文系那堪独倚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