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石文化展(下集)
2013-05-30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石文化展下集:石窟石塔石牌坊点击换
页石窟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往往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印度石窟的格局
: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早期的一些石窟是仿印度式样开凿的,以后逐渐形成
中国特色的石窟。从开凿时代来说,北魏到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以后就逐渐减少;而地点则因当时黄河流域是
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因此,石窟多建在中国北方,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南方、西南方也建起了石窟。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
。此地依山岩自然形势雕凿出的造像分成13个区块,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
经专家研究认为:这里的造像从几个方面来看均具有佛教造像的特征,因此,孔望山造像比人们认为最早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公元366年)还
要早约200年,是我国佛教依山造像艺术的早期雏形。河南巩县石窟,创建于北魏(386-557年),嗣后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唐等各
代相继增凿龛像,历经四百多年。现有主要洞窟5个、千佛龛1个(此佛像背后壁上雕刻小佛999尊)、摩崖造像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
个,总计大小造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他铭刻186篇。巩县石窟布局严整、内容丰富、雕饰精致、设计统一等特点,是中原地区一处重
要佛教石窟。千佛龛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
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为主体,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
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这是一处聚石雕、泥塑、彩绘壁画艺
术为一处的三合一石窟群。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个,造像以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雕刻为主,外貌一般是厚唇、高鼻、宽肩,显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其中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
是云冈艺术的精华,在吸收和借鉴印度佛教艺术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初
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有
一百多处石窟。第5窟(大佛楼)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龛,龛内倚坐佛像高达20.6米,是现存可数的唐代大佛像之一。须弥山保存着造像3
50余身,题记33篇,壁画7处,明代石壁3通,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笔重要遗产。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最初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帝祈福而开凿,分为东西两区,共存窟(龛)20余个,雕像430尊。其中第六窟主像为交脚弥
勒,高3.5米,波状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是典雅的北魏造像。万佛堂石窟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这里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5个洞窟,各窟的开凿年代
不一,以唐代最多,达18窟。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
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高7.55米唐弥勒坐
像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经考证它是以北齐(550-577年)石刻为主的石窟群,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
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这里的石窟有几种形制:中心方柱塔庙窟,三壁三龛佛殿窟,四壁设坛窟等,明显是
受印度石窟和艺术的影响,由此显示了它有别于其它石窟艺术和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493年)前后
,历经400余年之久,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奉先寺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
30余米,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历时25年于公元675年建成。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
,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奉先寺重庆大足石
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现存雕刻造像4600多尊,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此外还有各阶层人物形象、众多的社
会生活场景且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述。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浙江杭州灵隐飞来峰造像。佛像雕凿从五代十国(907-960年)至明,现存470多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
的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跣足屈膝、手持佛珠、袒胸鼓腹而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
笑之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周围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为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一线天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
由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翠微岩和通天岩等五个景点构成通天岩石窟景区,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最早造像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所
刻,除翠微岩几尊立佛是唐代雕刻外,其它多是宋代作品。现有石龛279座,摩崖龛象410尊,摩崖题刻128品,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
为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之一。石塔是我国宝塔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从数量、高度、体量来说虽不及砖木结构的
塔,但也不乏高度不低、体量不小的石塔,此外,由于石材耐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因此,存世的上千年的石塔并不少见,而砖木结构的宝塔,由于
往往经不起自然的、人为的破坏,不少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初建且保持原貌的宝塔则相当少。在中华大地上存在的大大小小石塔,有不少制作精
美、雕刻精细的传世之作,为中华民族的石雕艺术争光添辉。山东济南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单层亭式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
1年),塔每边面宽7.4米,塔总高10.4米,四面各开一圆券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1997年塔中
的佛头被盗,2002年丢失的佛头从台湾运回祖国大陆后,引起了重视,更由于塔顶石条因风化而渗漏严重,目前正在对四门塔进行全面整修。
塔内渗漏状况及被盗佛头复位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双塔分立于开元寺东西两侧,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塔称镇国塔,高
48.12米,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西塔称仁寿塔,高44.98米,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
228-1237年),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其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福建福州乌塔,塔身用青色花岗石砌造,外表
略带乌黑,故名"乌塔"。五代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永隆三年(941年)建,八角七层,高35米。每层塔壁上设佛龛,嵌有浮雕佛像,共有
四十六尊,这些浮雕佛像是五代时期福建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第一层开一门,其余各层开两门,不设门的地方都设佛龛;塔身底部浮雕龙凤纹;塔心
有曲尺形通道可以登临。塔造型雄伟端庄、古朴浑厚,为福建最古石塔之一。湖南澧县蜚云塔,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直到清嘉庆二
十三年(1818年)才竣工,为八角七层楼阁式花岗岩石塔,高33米。塔基每角有大力士浮雕,八大力士奋力托起塔身,栩栩如生;塔内外共有
一百多幅形态各异的大小浮雕佛像,各种山水花鸟更是无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蜚云塔建在沙洲上,三百年来不倾不斜;每遇洪水,塔身处于水中
,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福建莆田释迦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
塔高30.6米,五层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石塔,外形玲珑,古朴庄重。须弥座束腰间浮雕著观音菩萨。各层塔檐
薄而长,轻巧美观。檐下两层叠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仙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宽敞明亮。此塔历经8
00余年,经受了莆田八级以上大地震的考验,建筑技术高超、雕刻精细、造型生动,是研究古代建筑、石雕艺术及宋代
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广东潮州饶平柘林镇风塔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柘林地处海滨,屡遭台风海潮
之害,古人于岭高面海常年风声飒飒的风口处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故名镇风塔。八角七层,塔高22米。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游人可在塔内沿
螺旋形石阶登上各层,塔廊还装有石栏杆,每层开设圆窗和拱门,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览观山胜。广东阳江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祐年
(1253-1258年),1983年重修。八角九层实心楼阁式花岗岩石塔,高18.5米,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
垒成,塔身下粗上尖,形如笔立,高耸于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的北山之巅,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浙江普陀山多宝塔因
元朝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也称太子塔,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塔高18米,四面五层(两层塔座,三层塔身)全由太湖石砌
成。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像,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层平台置石栏;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
个,作张口吐水状。该塔立面为三层宝箧(qie)印经塔形式,是全国唯一一例。四川省邛崃石塔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寺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现存建筑经历代重修,已非原状,唯石塔依然屹立,仍为宋代原物。为四角13层红砂岩密檐塔,高17
米。该塔造型别致,在密檐塔下建有一圈回廊,为全国孤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白塔明万历
年间(1573-1629年)创建,通高约15米,用汉白玉石砌成。塔身纹饰采用五彩,与白色塔身色调对比鲜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石塔
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
刻梵文。塔座四角石雕龙柱为喇嘛塔中所罕见。此塔为石制喇嘛塔中最为高大精美的一座。黑龙江宁安石灯塔塔高6米,是唐朝时渤海
国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12块经过雕凿的玄武岩叠垒而成。整个石灯
雕刻精细、比例匀称、硕壮有力,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仍然相当完好。从石灯的形制和雕饰来看,是渤海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很好实例
。石牌坊由仿制木牌坊而来。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灵星即天田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于是就改为棂星。牌坊
初现于汉,成熟于唐、宋,至明、清则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
坛、孔庙,还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前,园林景点进口及街道口、道路的交叉口、桥头等处,它的存在能够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特
殊效果。浙江鄞县庙沟后和横省石牌坊,两座牌坊皆为墓道牌坊,都是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石牌坊。据考证:两座牌坊建于南宋至元代,无论
从构造还是细部做法均模仿木结构,与明清时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区别,显然正处于木坊向石坊转型之中,而且许多做法与宋代《营造法式》基本吻
合。因此,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明代以前此类石牌坊提供了珍贵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鄞县,现在
是浙江宁波鄞州区)庙构后石牌坊(较完整)横省石牌坊(残缺)安徽歙(she)县棠樾牌坊群,由
七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虽然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但形同一气呵成。牌坊以质地优良的“
歙县青”石料为主,结构坚实,高大挺拔、恢宏华丽、气宇轩昂。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
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四川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现存石牌坊17座,主要分布在县城南北二关的古驿道上。牌坊大部分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素有“立体史书”之称。牌坊与牌坊之间距离很近,仅10米左右,远远望去,鳞次栉比,俨然成群,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福建漳州石牌坊,共四座分立于两处。其中“尚书探花”、“三进宰贰”坊建于明代;“勇士简易”、“闽越熊声”坊则建于清代,均为仿木石结构,三间、五楼、十二柱。清代石坊威武雄壮,系康熙赐平台湾名将蓝理、许凤立。坊上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情景。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反映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