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錢脈──改變一生的人際關係經營術四部曲圓融人際關係的制勝心法
如果你會交友,就不會識人不清。什麼人是點頭之交,哪些朋友需要真心對待,應仔細衡量,切莫過於世故,讓你的人脈存摺失去累積紅利的契機。27、看清對象善於交友是一種能力。有些人不會交友,也不會辦事,所以處處感到彆扭,仿佛到處都有路障。有些人則善於交朋友,所以並不感到做人辦事之難。前後兩種不同的結果,取決於你交友辦事是不是看清了對象。在日常生活中,交友辦事要看清對象,學會與不同的人交朋友。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交往之道,隨機應變,才能事事順利。跟上司交朋友,要投其所好求人幫忙無論繞多大的圈子,最終所求的「正主」可能就是你的老闆或者主管。如果能跟主管交上朋友、拉上關係,所求之事就成功了一半。求主管辦事,就要懂得取悅他,投其所好,同時要揣摩透他的心思,摸清他的脾氣,想方設法和主管交上朋友。在與主管交朋友辦事時,要根據主管的性格特點和其好惡,對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做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迅速贏得上司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主管才會有興趣深入瞭解和考慮你的才幹,並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天佑為人熱情大方,很善於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調到一個新單位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主管的好感和賞識。做了一番調查後,他得知主管為人保守,就毅然捨棄了長髮、牛仔等時髦裝扮,而以循規蹈距的形象出現在上司面前。在初步贏得上司的好感後,天佑充分發揮自己的熱情、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的優點,主動與主管交往,建立朋友般的友誼。不過天佑並不是經常圍著上司轉,而是設法去順應上司的性格特點。他的主管有一個最大的愛好——打乒乓球,於是,他就苦練了一段時間的球藝,然後頻頻在主管常去的一家俱樂部露面,並每次都和主管一起對陣、切磋球藝,在球來球往中,主管與天佑成了一對好朋友。經過一番交往,上司很自然地瞭解到天佑身上的優點和才能,在工作中對他予以重用。天佑投其所好與主管交朋友,出色地把自己推薦給主管,從而贏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由此可見,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不僅是一種求人辦事的手段,更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與同事交朋友要不失恭敬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步入社會後,一生都在與同事打交道。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與同事友好相處。同事之間朝夕相處,可謂低頭不見抬頭見。時間久了,彼此都很瞭解,說話辦事全無初識時的拘謹與認真,這也是很自然的。但也不能認為天天見面,相互很熟悉就可以隨隨便便、不拘小節、失去恭敬。同事畢竟是同事,彼此間要相敬如賓,恭恭敬敬,這是保持良好的同事關係所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人的天性。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十分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切忌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同事的自尊心。某公司人事科副主任沈全祥是一個性格高傲、目中無人的人。在公司裡,他對同事或下屬說話總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把人放在眼裡的神氣。例如,通知人辦事,他的表情向來是冰冷嚴厲的,語氣絕對是不恭敬的。「小周,你馬上去一趟,事情辦不好,就不要回來見我。」「喂,怎麼搞的,這些事情都幹不好,你說你還能做什麼?」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平日在公司裡出出進進,上樓下樓,他都是高揚著頭,直挺著胸,目光向上,從來不主動和同事打招呼。而且,無論何時都板著臉,一副不屑與人為伍的神態。沈全祥的盛氣凌人換來的就是同事們對他的疏遠,沒有一個願與他交朋友,以至於有一次他出車禍,腿部受傷住院,居然沒有一個同事去看他,表示一下同事間的關愛。這對沈全祥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與同事在一起工作,少不了要請求同事幫助。有的人一呼百應,同事很樂意助一臂之力。有的人卻缺乏號召力,同事不太願意幫忙,這都是平時對同事不恭敬,沒有人緣造成的。與同事相處共事,言語上要恭敬。一是要多用「請求」的表達方式。比如可以這樣說:「請將這件事完成好嗎?」多用「請」字,可以使人覺得親切,覺得受到尊重。二是要恭恭敬敬,誠心誠意。比如找同事幫忙,要誠心誠意,可以這樣說:「這件事只有你才能做好,無論如何請你幫個忙。」這樣表述一般都能收到好的效果。同在一個部門工作,低頭不見抬頭見。在實際工作中,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同事,時時處處把同事當朋友。同在一個部門工作,千萬不要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別人。同事間的關係應該是同事加兄弟的關係。彼此恭恭敬敬,就能心心相印。
(3)與下屬交朋友,要以心換心兵法有云:「攻心為上」,要與下屬交朋友,要做到以心換心。最受下屬歡迎的上司是能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的上司,只有這樣的上司才會受下屬的愛戴,也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使員工上下一心,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共同為公司的發展作出努力。一個成功的上司常常非常關心體貼自己的下屬,有時他們做得簡直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以至於讓下屬感激涕零、心悅誠服。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在他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兵同甘共苦,以誠心換得士兵的忠心。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有人奇怪地問:「你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妳為什麼要哭呢?妳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妳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裡是在愛我的兒子啊,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最後戰死沙場;現在他又這樣對待我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人是感情的動物,上司如果從心底尊重下屬、看重下屬,下屬自然會賣力。在一家日商企業裡,有一天各部門接到電話,下班之後在貴賓廳召開員工大會。有些人感到很納悶,為什麼放著會議室不去,而是去貴賓廳開會?甚至有人議論說:「老闆又在搞什麼小把戲?」當全公司的人陸陸續續地走進貴賓廳時,眼前的一切簡直把他們驚呆了。只見每張桌子上擺滿了水果、飲料等各類食品。尤其是一名六十歲的老警衛,看到眼前的一切,以為走錯了地方,正要離開時剛巧碰上了老闆,老闆一看他要走,便畢恭畢敬地把他請了回來。老闆走上講台,恭恭敬敬地向大家行禮,說:「今天把大夥召集起來,同大家開一個聊天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提問題、講困難,提意見或建議,說公司的、家裡的事都可以。」員工看到老闆不時地往大家手裡塞食物、倒飲料,並微笑著同每個人打呼,便積極地為公司出謀劃策。老警衛激動地說:「我這一輩子還是第一次開這樣的的會。一個看門的,本來就是在公司門口的,再踢一腳就出門了。老闆看得起我們,我們看門的一定要好好做,看好這個家。」此後,全公司上下一條心,員工們做事也更帶勁了,恨不得能一天做上二十五小時。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只要你付出真心和真情,就會獲得下屬的擁戴,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為你效力。下屬才會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你,從而促進你在事業上的發展。與客戶交往,不要只談交易,要講人情每個人的生活圈子裡都有一些比較親近、關係比較密切的熟人與朋友。美國的汽車銷售大王喬吉拉德發現每個人所擁有的熟人與朋友的數字大約都是兩百五十個人,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連絡是以一種幾何級數來擴張的。無論是善於交際的公關高手,還是內向木訥之人,其周圍都會有一群人,這群人大約是兩百五十個。而對於生意人來說,這兩百五十人正是客戶網路的基礎,是你的財富。建立良好的客戶網路,與客戶成為知心朋友。與客戶交往過程中要以誠相待,同客戶交朋友,分擔他的憂愁、分享他的喜悅。他可能會向你介紹他的朋友、他的客戶,這樣,你的客戶隊伍會不斷擴大。同時,當你在和他談你工作上的困難時,他很可能會主動地幫助你,介紹新的客戶給你認識或者幫你直接把生意做成,使之成為你永久性的客戶。與客戶交朋友,不要只談買賣,不談交情。對客戶要關心、愛護和體貼,使買賣雙方不單純是一種商業關係,而是富有「人情味」的,使客戶產生一種親切感,在得到物質需求滿足的同時,還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滿足。美國有位叫瑪麗凱的女士,曾敍述她買轎車的經歷和感受。她想買一輛黑白相間的轎車,於是去汽車展示中心挑選。在第一家店裡,由於推銷員沒有把她當一回事,她覺得受到了忽視,轉身就走了。進了第二家汽車展示中心,推銷員對她十分熱情,向她仔細介紹各種型號汽車的性能與價格,使她感到這位推銷員是真正為她著想。當她偶然談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時,這位推銷員馬上請她稍候一會兒,十五分鐘後,一位秘書拿來一束鮮花,這位推銷員把鮮花送給她,並祝她生日快樂。當時,使她感動萬分,覺得那束鮮花的價值超過百萬美元!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那位推銷員向她推薦的一輛黃色轎車,而放棄了購買黑白相間轎車的打算。一束鮮花成了溝通買賣雙方心靈的橋樑,使店裡充滿了友善和溫馨的氣息,使客戶不由得產生了深深的信任感,此時的買賣當然好做了。碰到客戶過生日當然很偶然,但這種「人情」意識每時每刻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我們應該與每一位客戶交朋友,因為每一位客戶都有許多親朋好友,而這些親朋好友又有同樣數目的親友關係。失去一名客戶就會相應失去幾十乃至上百名客戶。得到一名客戶情況就會相反,因為這些人會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去影響他的親友。如果在交往中與客戶交朋友,就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在這社會上生存發展,每個人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更離不開與主管、同事、下屬和客戶打交道,要想求人辦事,就要看清對象,採用不同的交際策略。
28、先交友,後談判從廣義上說,人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著談判。正如談判的理論家荷伯科思所說的:「你的現實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談判桌,不管你願意與否,你都是一個談判者。」談判是現代社會裡經常發生的一種人際溝通方式,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在談判,你都曾經為公事或私事與他人進行過談判。創造友好的談判氣氛,寒暄恰到好處談判時,跟對方搞好關係、增進友誼,對談判是最有益的。很多時候,談判雙方由於各自帶有一定的目的與使命,往往對陌生的對方抱有各種猜測、戒備的心理,更有甚者還抱有敵對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創造良好的談判氣氛,與對方加強感情溝通,消除雙方的隔閡,與對方交朋友。一坐到談判桌前,你就應努力創造一種熱情友好、輕鬆愉快的洽談氣氛,從而消除對方的猜疑、警惕、緊張心理,這對以後雙方誠懇洽談、互諒互讓、友好地達成協議有重大作用。要為建立融洽的談判氣氛打下基礎,在正式談判前的寒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談判機器開動的奇妙「潤滑劑」,是減少雙方心理障礙的有效「催化劑」。談判前高水準的寒暄不僅是溝通語言交流的渠道,還能為以後談判的順利進展創造良好的氣氛和條件。寒暄時要主動熱情、大方得體,力求先入為主地向對方傳遞有聲和無聲的資訊,藉此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的熱情、友好、關心與信任,也表現出對談判的真誠期望與信心十足,這可以給對方留下一個鮮明、深刻的第一印象,它甚至可以迅速地改變原來對手對我方的某些不大好的舊印象。寒暄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好是令人輕鬆愉快的、非業務性的。比如談到雙方的家鄉、閱歷、家庭、旅遊過的地方、風土人情、趣事軼聞、嗜好專長、時事新聞等等。如雙方有過一段合作的經歷或共同認識的朋友,也可以通過共同的回顧與交流來找到雙方的共同點、聯繫點。通過上述話題的寒暄,往往比較容易引發雙方某方面的共鳴,發現共同的意趣,引起雙方心靈「共聚」的變化,為正式會談奠定良好的感情、氣氛的基礎。顧全對方面子,與對方交朋友談判與推銷一樣,既是一種競爭,又是一種合作。在談判活動中,人們既要維持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自己的自尊。他們不僅希望交易能達成有利的協定,也希望證實自身的價值與維護自己的面子。因此,在談判中能否尊重對方的自尊,不僅僅影響到對方的心態、情緒,影響到對方合作的態度,而且會影響到雙方日後發展合作的前景。對方如果覺得自己在談判中受到尊重,往往會變得更友好、寬容、熱情而易於合作;相反,如果對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常常會變得冷淡、消極、不服氣、惱怒,甚至會反脣相譏以示憤怒;氣量狹小者還有可能不顧一切後果地圖謀報復。這對今天的談判與明天的合作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害。因此,一名優秀的談判者應當充分意識到,顧全對方面子,不僅是眼前達成談判協議,實現友好合作的需要,而且是樹立談判者個人形象乃至企業美好形象,發展長期合作關係的需要。如果只圖一時之快,不惜損害對方面子與自尊,將會使談判失敗。顧全面子,在談判中處處表現得彬彬有禮,顯示出對不同觀點、意見的理解與尊重,在談判的每個環節的發言中掌握分寸,留有餘地。在談判中,要盡量顧全對方的面子,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矛盾。只要雙方有了較深的感情,談判就有了良好的基礎。一位曾經長期與日本商界打交道的美國商人說:「同日本人做生意,商務談判一開始,很像兩個相撲力士,他們先要十分禮貌地相互行莊重的、絕對必要的屈膝禮,然後再進行一套繁瑣的儀式,向每個角落撒鹽、多次鞠躬、做出表示敬意的各種動作……他們在進行自我準備的同時,相互不斷地審視對方,調整呼吸,聚積力量。當雙方確認已做好了充分準備之後,這時,也只能在這時才猛地向對方撲去。」美國商人生動地道出了日本商人謙恭有禮背後的精明、獨到、老辣之處。被譽為「人際關係專家」的日本人,他們的「笑臉相迎」和彬彬有禮、友好之情,就能做到「以禮求讓,以情求利」的目的。所以,在商務談判中,要學會與談判對手友好溝通、連絡感情、交上朋友,這會使談判輕鬆自如,達到預定的目的。徐維代表公司與一家公司談判。徐維所在的公司委託這家公司加工生產零件,因原材料價格上漲了一倍,這家公司提出零件加工價格也要上漲一倍。徐維和對方進行了幾輪談判,但對方立場堅定,態度強硬,任他磨破嘴皮,對方就是不改初衷。在這種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徐維暫時停止談判,邀對方吃飯,一起旅遊。在旅途中,雙方沒有談及任何有關談判的事,他們進行感情交流,只談一些其他的話題,幾天下來,雙方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當再次坐到談判桌上的時候,對方作出了讓步,對徐維說:「我們已經是好朋友了,好朋友是不會讓朋友吃虧的,你定個價格,我簽字就是了。」結果一件相當棘手的談判就圓滿解決了。後來,兩家公司一直做生意,互惠互利,合作得很愉快。在談判過程中,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拉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或是滿足對方情感方面的某種需要,就能贏得對方的好感,與對方交上朋友,最後使得談判取得圓滿的結果。
29、成熟與世故一線之隔人們在社會交際中評論某個人時,常常喜歡使用「成熟」和「世故」這兩個詞。例如:「某某為人處世比較成熟,是個很受歡迎的人」、「某某為人處世很世故,不好打交道,不是可交之人」等等。確實,在交友辦事、為人處世中,成熟與世故只有一線之隔,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世故是爛掉的成熟擺在街頭賣的一堆西瓜,無論它有多少,對買者而言只有三種:生的、熟的、爛熟的,我們只挑熟的買。芸芸眾生,無論男女老少,就其心理年齡而言,也只有三種:幼稚的、成熟的、世故的。幼稚的屬於生瓜,成熟的屬於熟瓜,世故的屬於爛熟的瓜。放下生瓜不談,天下有誰喜歡爛熟的西瓜?人們都不喜歡爛熟的瓜。因為它的果肉已不鮮甜;同樣,人們也不喜歡世故的人,因為他們已「練達」得枯燥無味。在我們身邊很少看到一個世故的人擁有真正的朋友,因為世故的人很難交上朋友,誰也不願與他交朋友。成熟不等於世故,世故是爛掉的成熟。一個人不成熟,就等於生瓜一樣,不好吃,價格就要大打折扣。成熟是一種豐滿圓潤的狀態,是一個人智慧的頂峰,是一個人閱盡人間滄桑後的一種大度從容。它不媚俗、不盲從,對挫折處之泰然,對恭維、掌聲、鮮花給人以淡淡的微笑。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在家裡是寬容慈祥的父親;在朋友那裡是手足般的兄長;在工作單位是砥柱中流。一個人思想和性格上的成熟,歸根結底在於他能從容地處理好人際關係,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世故與成熟不能同日而語。有人把老謀深算、圓滑世故看成是成熟,是為人處世、求人辦事的高手,其實不然,因為老練成熟,才是社交中的「上乘」修養,而圓滑世故,則是社交中很壞的品質。世故的人不一定就是成熟,成熟的人也不一定必須世故。成熟的人讓人想接近,世故的人卻使人敬而遠之。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你到一家服裝店去買衣服,老闆一開始熱情地介紹這、介紹那,你的心裡很舒服,可試了幾件後,沒有一件合適,最後決定不買了。如果老闆馬上對你冷淡下來而去做別的事,你馬上就會意識到他最初的熱情只是為了做自己的生意。你一旦清楚這一點,馬上就會對這個老闆的性情有些看法,雖然人與人之間是互惠原則,但互惠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對這種世故之人,你可能會很反感,以後可能再也不會去光顧他的服裝店。而一個處世成熟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即使做不成生意,他依然對你熱情有加,會讓你這次沒買成衣服,下次還會去光顧。世故之人不可交如果某人是非常勢利、見利忘義的世故之人,這種人是不適合作為朋友出現在生活中的。例如有一個企業,A當總經理的時,一位高級職員經常到A家裡坐坐,外帶一批上好的禮物,對A奉承一番;而當A下台,B當上總經理時,這位高級職員又馬上到B家裡送禮,並數落A的不是,將B捧為英明的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下,B聽了大家的意見,綜合思考分析後,果斷地將這位高級職員冷落在一邊。世故的人有一個通病,你在得勢時,他錦上添花,當你失意時,他落井下石。他不懂得什麼是真誠,他只知道什麼是權勢。因此,這種世故的人不能交往。宋代的王安石和呂惠卿是一對朋友,但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純是靠著權勢和利益聯合起來的勢利之交。呂惠卿與王安石的氣質本來就相差很遠,他開始攀附王安石是因為王安石有權勢,呂惠卿從中得到好處後,又開始陷害王安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從這一歷史事實說明世故之人是不可交的。如果某人為官在任,聚集在他周圍的人很多,可謂門庭若市,有人為結交做官之人,用盡各種辦法,一旦做官之人下了台,其周圍的人一下子就沒有了,真可謂門庭冷落車馬稀了。這種情況非常常見,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了權,別人再無法利用你了。寧願沒有朋友,也不願交那些世故的朋友,因為這樣的人對你無益,相反還有可能給你添麻煩。這種朋友,不如沒有的好。
不把世故當作成熟生活中,有些人總覺得為人處世難,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來,可往往又無法分清成熟與世故的界限,有時還把世故當作成熟。其實,世故與成熟是有區別的。例如,求他辦點事,你必須得表示表示,否則,他左推右推說幫不了,給他些好處,事情馬上擺平。這就是典型的世故心理。世故與虛偽聯繫密切,表現出圓滑、勢利。其實,人們是不喜歡與世故的人交朋友的,這是因為世故的處世哲學猶如層巒疊嶂,使交往對方的思想、感情、心靈難以溝通。人際交往中,世故的人把自己封閉得很嚴實,從不講自己的內心話,與別人相處,常圓滑應付、心口不一。朋友真誠地與他討論問題,將自己內心的東西全部告訴他,他卻守口如瓶,不用心去換取別人的心。時間久了,別人就不會與這種世故的人交往了。心理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表現的反差度很大。與周圍的人相處,對自己有用的人,交往之;對自己沒有用者,冷淡之,交往的熱情同與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對於同一個人,當有求於人時,對他就熱情,求完時便冷眼相待。例如俄國作家果戈理小說《死靈魂》中的主人翁契契可夫一樣,在剛當小職員時,百般討好巴結上司的麻臉女兒,當博得上司的好感,當上科長,站穩了腳跟之後,便馬上翻臉不認人。這種人,有大事求人時,不惜討好巴結,降低人格,所謂「有事求人,無事無人」。這種人在生活中是極令人討厭的。成熟的人雖然也求人幫忙辦事,但他們堅持的是互惠互利,互幫互進的態度,絕不會求人辦事達到目的以後,就不再搭理對方。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自然會受到朋友的歡迎。世故的人,大都是不相信別人,只希望利己,世故使交往打上了圓滑、勢利、虛偽的烙印。這些品格無疑是不受歡迎的。交往中的世故心理往往使人認為你不可信、不可靠、不可近。的確,從來不與人說心裡話,「有事求人,無事無人」,這樣的人怎能在心理上給別人以安全、共鳴感和愉悅感呢?更何談強化交往的願望。這種人,又怎能交上知心的朋友?又怎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出色的表演呢?所以,在社會上行走,要讓自己多一些成熟的氣質,少一些世故的味道,這樣才能成為到處受歡迎的人。
30、虧要吃在明處,否則就是白吃與朋友交往,自己吃點虧就是一個很好的交際方法。不管是吃大虧還是吃小虧,只要能對搞好朋友關係有幫助,你就要盡力吃下去,不能皺眉。尤其是大虧,有時更是一本萬利的事。當然交友吃虧也必須講究方式和技巧。交朋友吃虧要吃在明處,否則就是白吃。有的人為了息事寧人,往往去吃暗虧,結果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三國時期的孫權就是這樣,為了得回荊州,假意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結果在諸葛亮巧妙安排下,孫權不僅賠了妹妹又折了兵,荊州還是在人家手中,這個虧未免吃得太不值得了。虧要吃在明處,吃在暗處就只有白吃了。你吃虧時,至少要讓對方明白,讓對方意識到,你吃虧是為了幫助他。古人說:「吃虧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情,在友誼、情誼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你珍視的東西。吃虧,會讓你在朋友眼裡變得豁達、寬厚,讓你獲得更深的友誼。這當然會使朋友更心甘情願地幫助你,為你做事。會吃虧的人才不會吃虧在現代社會,會吃虧的人才不會吃虧。你不吃點虧,別人怎麼會替你辦事情呢?古時就有一個例子,陳囂與紀伯為鄰,一天夜裡,紀伯偷偷地將隔開兩家的竹籬笆向陳家移了一點,以便讓自己的院子寬一點,恰好給陳囂看到了。紀伯走後,陳囂將籬笆又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使紀伯的院子更寬敞了。紀伯發現後,很是愧疚,不但還了侵占陳家的地方,還將籬笆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陳囂的主動吃虧,讓紀伯感到相當內疚,他產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這就欠下了陳囂的一個人情,即使他還了這個人情,但是每當他想起時還是會內疚,還是會想辦法報答陳囂。《菜根譚》上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別人有缺點或過失,要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去揭發傳揚,就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到時肯定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有時主動吃虧是要為朋友文過飾非,既讓他覺得欠你的人情,又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會交朋友、會辦事的人,樂意為朋友遮掩一下,中國人就喜歡這一套。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裡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致使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面西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裡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國的亭卒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他們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我們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梁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瓜秧的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裡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為別人文過飾非,實在是個搞好關係的好機會。當朋友在眾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錯,你一定要抱著吃虧的心理,乾脆給他個面子,幫他一把,千萬別「暴而揚之」。很多時候,這種吃虧是幫助你的朋友,儘管你先前吃了虧,但最終朋友會彌補你、報答你。想一想,會吃虧的人怎麼會吃虧呢?
31、聽清言外之意,別讓朋友害了你有一次,一位女主人決定要測試客人是否真的有聆聽自己的話,她一面請客人吃點心,一面說:「你們一定要嚐一嚐,我加了點砒霜。」所有客人都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還說:「真好吃,一定要把做法告訴我。」言為心聲,朋友對你說的話語非常重要,你不要因為聽不出真情,而吃下帶著砒霜的點心。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這類朋友,他為了自己一時的利益和地位,不惜反擊、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他的危害是你不能預料的。很多時候,因為你聽不出這類朋友的言外之意,看不清他虛偽的表演,而被朋友利用和陷害。你不要認為平常的朋友不會欺騙和利用朋友,即使是大藝術家也可能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虛榮,做出有害朋友的事情。畢卡索有一陣子常常往勃拉克的畫室跑,他們形影不離,大家都覺得他們是一對老朋友。再說,立體主義又是他們倆一起倡導出來的。有一天,勃拉克很沮喪地說,他把一幅畫作壞了,許多見到這幅畫的人都皺起了眉頭。他真想毀掉這件敗筆之作,勃拉克這樣嘀咕。「別,別毀了它!」畢卡索瞇著眼睛,在那幅畫前踱來踱去,倒像發現了傑作似的大聲稱讚個不停:「這幅畫真是棒極了!」勃拉克有點將信將疑。的確,在那個年頭,好的和壞的都攪在一起,是傑作還是垃圾,畫家自己也分辨不清。「真的很棒嗎?」勃拉克問。「當然。」畢卡索認真誠懇地回答。「你把它送給我吧,我用我的作品與你交換,如何?」於是,畢卡索回贈勃拉克一幅畫,換回了勃拉克自己差點要扔掉的「傑作」。幾天以後,有一些朋友去勃拉克的畫室,他們都看到了畢卡索的那幅畫,它掛在房間裡十分引人注目。勃拉克感動地說:「這就是畢卡索的作品。他送給我的,你們瞧,它真是美極了!」差不多同一天,還是這些人,也去了畢卡索的家,他們一眼就看見了勃拉克的「傑作」,當他們睜大兩眼迷惑不解的時候,畢卡索開始說話了:「你們看看,這就是勃拉克,勃拉克畫的就是這東西!」畢卡索的言外之意就是:「勃拉克的畫真是太差了,怎能跟我的畫相比呢?」細心的你可以發現,畢卡索假惺惺地騙取朋友的「物證」,以便毫不留情地在背後攻擊朋友。他是怎樣的表現的呢?就是瞇著眼睛,在畫作前踱來踱去,一幅認真、仔細的樣子,然後,對勃拉克那幅失敗的畫大加讚賞。生活中背叛你的朋友也可能採用這種誇張、不切實際的表演。但是你千萬不要做勃拉克,首先他不相信自己,其次如果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就不要猶豫,如果他知道畢卡索的眼力不會那麼差,提防他的那套虛假表演,以後的事就不會發生。學會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一生結交了許多朋友,沒有一個朋友能夠對他隱瞞什麼。他的做法非常簡單:從談話中推測未道出的事情。每當和朋友交談以後,他總是把當時的談話重溫一遍,把對方談話中的停頓躊躇、聲音的變化、詞語的選擇等進行分析,然後他就能說出對方在談話中根本未提及的事。這位老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善於揣摩對方說話的意思,能聽懂、聽透,品出話語中的言外之意。他其實也不能全然摸透朋友的腦袋,能做出這些結論完全是運用了「內容分析法」──通過對談話內容的系統分析、綜合,從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朋友對你的態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麼,這對你與朋友的交往很有幫助。王主編約陳教授為刊物寫一篇稿子,恰巧王主編的刊物辦座談會,他也邀請了陳教授。陳教授才進會場,王主編就衝了過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糟糕!」陳教授一拍腦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上忘記帶了。」又拍拍王主編的肩膀:「明天上午您派人來拿,可以吧?」「沒關係!」王主編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會兒開車送您回去,順便拿。」陳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會兒不直接回家,還是明天吧!」座談會結束後,送走了學者、專家,王主編到停車場開車回家。轉過街角,他看見陳教授和賀律師在等計程車。王主編按下車窗熱心地問:「到哪兒去呀!」賀律師說:「陪陳教授回家。」王主編一聽,就停下車將陳教授和賀律師拉上車。王主編邊開車邊說:「我送您回家,順便拿稿子。」「我家巷子小,尤其假日都會停滿車,不容易進去。」陳教授拍拍王主編:「您還是把我們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兒把稿子給您送去,她也順路。」誰知王主編說自己更順路,一定要去。王主編硬是轉過小巷子,一點、一點往裡擠,開到陳教授的門口。「我還得找呢!這巷子不好停車。」陳教授說。「沒問題,您不是說放在桌子上嗎?」正說著,後面的車大按叭喇催促。「您還是別等了吧!」陳教授拍著車窗:「告訴您實話,我還沒寫完呢……」陳教授再三找藉口推辭,王主編居然沒有聽出陳教授「我還沒有寫完呢」的言外之意,結果弄得兩人都不愉快。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你問朋友:「你上哪呢?」朋友答:「到那邊。」如果你又問:「幹什麼去?」朋友答:「辦點事。」朋友的話根本沒涉及到正題,只是含糊應答,如果你會聽的話,就要意識到朋友不願講出來,就不要再追問,聽不出朋友的言外之意,打破砂鍋問到底會令朋友生氣的。通常除說話以外,一個眼色、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明確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話也可以聽出其弦外之言、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傷害。在朋友的交談中,我們需要留意他的言外之意。朋友在談話中常常提及「我」、「我的」這幾個字眼,證明他是一個極端自私和不關心你的人。一個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的汽車故障了,他就會常常提到它。同樣,一個人的身體有了毛病,那他在談話中也會不經意露出徵兆。」只有他的話中「我們」的次數增加,你才可能與他發展友誼。如果一個朋友經常提到那些不擇手段的成功者,並且眼中露出羨慕之色,尤其津津樂道其手段的果斷和殘忍,他可能也是一個陰謀家,必要時,他不會顧及你們的友誼,一腳把你踩下去。你去請求朋友幫忙,而他始終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經說明了他不準備幫助你,你就不要在那裡耽誤時間了。你和朋友商談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開稱讚你的想法,而是說:「完全可以,但是……」這說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對,只是礙於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說出來。唐先生想賣掉公司去從事投資,他的朋友卻說了一大堆「投資的風險很大」的話,他聽出朋友不喜歡他這麼做,而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公司有合作關係,自己賣掉公司,朋友就缺少了強有力的支援,朋友現在又沒有資金買下他的公司,所以他採取了反對的意見。留神朋友的言外之意,善於聆聽既可以改變你與朋友的關係,方便辦事,還可以幫助你瞭解朋友的內心,避免遭到傷害。
32、交淺言深,交友大忌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地雷區,那就是交淺言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在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就算是朋友,也不可能一見傾心,要知道,「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在與朋友交往中,有時你結識了新朋友,即使你對他有一定的好感,但畢竟交情不深,缺乏更深切的、本能性的瞭解,你不宜過早地與他們講深交、討好的話。比如,當你剛來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同事對你表示友善和歡迎時,大家一起外出午餐,有說有笑,無所不談。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很談得來,樂意把公司的種種問題,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都說給你聽。你對公司人事一無所知,自然也很珍惜這樣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朋友,彼此顯得相當有默契,你開始視對方為知己,將平時看到什麼不順眼、不服氣的事,也與這位朋友傾吐,甚至批評其他同事,藉以發洩心中的悶氣。如果對方永遠是你的忠心支持者,問題自然不大。但須知「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瞭解這位朋友有多少?你怎麼知道你與對方不過短暫的交情,怎麼就有很深厚的友誼呢?為這一時之快,你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對方手上便有了你的把柄,隨時隨地都可以加害你。如果他把你曾批評其他同事或上司的話公之於眾,試想,你在這個公司還有立足之地嗎?懂得與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凡事採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在別人面前從不顯露衝動的言行,學習做個聆聽者,如此你才能成功地與朋友交往。對新結識的朋友說話要有所保留在社交場合中,大家見面不管生面孔也好,熟面孔也好,都會點頭致意,彬彬有禮。說話之間像老朋友一樣相互問好,熱情開放,這是禮節禮貌。在這樣的場合,對剛結識的朋友說話要有所保留,能說三分的話,千萬不要說到四分。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蝨子常年住在一個富人的床鋪上,由於牠吸血的動作緩慢輕柔,商人一直沒有發現牠。一天,跳蚤來拜訪蝨子。蝨子對跳蚤的性情、來訪目的、是否對己不利,一概不聞不問。還把自己不該說的秘密告訴跳蚤:「這個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鋪是柔軟的。」跳蚤不過是路過這裡,牠聽了蝨子的話就不想走了。當天晚上在富人進入夢鄉時,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叮了一口。富人在夢中被咬醒,憤怒地令僕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蹦走了,慢慢騰騰的蝨子成了跳蚤的替罪羊。蝨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這場災禍的根源。在人際交往中,你若與朋友初交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交往,那麼就有可能會「受傷」。小王是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在一次聚會上,偶與另一家公司的業務員相遇,兩人很投緣,話也愈說愈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小王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貼心朋友,結果在酒酣耳熱之後,把自己公司將要開展的業務計畫說了出來。一個月後,當小王的公司把新的業務計畫投入實際運作時,卻被客戶告知別的公司已經在做了,並簽了合約。作為與老闆共知計畫機密的小王,自然讓上司批評一番,並減薪降職,永不重用了。小王沒想到把對方當成朋友,對方反而害了他。所謂逢人只說三分話,這之中不包括重要話,重要話是一句都說不得的。你所說的三分話,應該是風花雪月,應該是柴米油鹽,應該是上天下地,應該是山海奇觀,應該是稗官野史……總而言之,應該是無關緊要的材料,雖然說得頭頭是道,說得興味淋漓,說得皆大歡喜,其實是言之無物,這就是有效防止「交淺言深」的辦法。無話不談要看對象生活中有些人交朋友很失敗,做事業也很失敗,其關鍵的一點就是與泛泛之交的朋友無話不談。在朋友交往中,除非是知己好友,否則是不能無話不談的。有句老話叫作「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要在腦子裡多繞幾個彎子,心裡有個算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壓在心裡不願為人知的事情。朋友之間,哪怕感情不錯,也不要隨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是公事。如果你告訴你的朋友,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如果你是職場中人,你將你的秘密告訴同事,假若他是一個別有用心的人,雖然不在外面傳播你的秘密,但在關鍵時刻,他會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使你在競爭中失敗。因為一般來說,個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體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點的事情。這個把柄若讓人抓住,你的競爭力就會大大削弱了。一對好朋友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中斷友誼或分道揚鑣,那就很可能造成反目成仇的局面。由於昔日彼此不相防備,各自的內情外事也都知根知底,所以一旦關係破裂,翻起老帳、揭起短處,便會使雙方格外痛徹心腑、切齒難忘。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一般朋友當知心朋友,動輒一吐心曲,是交友的大忌。特別是與朋友交情微酣或話語投機之時,要注意把握口舌關,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就藏在自己心裡。當你覺得別人在傾訴知心話時,感到如果自己不把心掏出來就負了一份人情似的,這就錯了。人際關係是經常在變化的,今天的知心人或許就是明天的對手,你的知心話或許就會成為明天握在他手中的把柄。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留一條後路,總會讓人覺得安全、踏實。朋友之間相處,話不可露盡,這才是交友之道。
33、人情存摺,時間久,利息越多人情像銀行裡的存款做人情就好像你在銀行裡存款,存得越多,存得越久,利息越多。你送朋友一個人情,朋友便欠了你一個人情,他是定要回報的,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大陸作家錢鍾書先生一生日子過得比較平和,但困居上海寫《圍城》的時候,也窘迫過一陣。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卷袖圍裙為口忙」。那時,學術稿沒人買,錢鍾書寫小說的動機裡,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他一天五百字的精工細作,卻又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就在錢鍾書難以為繼時,黃佐臨導了錢鍾書夫人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黃佐臨及時支付了稿酬,才使錢家度過了難關。時隔多年,黃佐臨之女黃蜀芹導演之所以獨得錢鍾書親見,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是因為她藏了老爸黃佐臨一封親筆信的緣故。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事,他一輩子都記著的人,黃佐臨四十年前的義助,錢鍾書四十年後還報。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必須先愛人。每個人都應時刻存以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這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一樣。充實自己的人情帳戶為了應付某種急需,許多人省吃儉用也要在銀行裡存一筆錢。因為有了這樣一筆儲蓄,心裡就踏實,就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拿出來抵擋一陣。同樣的道理,要想在急需的時候,你的關係網能夠用得上而且管用,也要注意在你的人情帳戶上搞好儲蓄。人是感情的動物,在人際交往與關係中重視情感投資,不斷增加感情的充實,就是聚積信任度,保持和加強親密互惠的關係。只要你在人情的帳戶上儲蓄,在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有朋友來幫助你。如果你的人情帳上沒有什麼儲蓄,到需要用時,也就無人可用了。說不定求人時帳上還要出現負數,欠別人的情和債。只有平時樂於幫助人、主動幫助別人,你的人情帳戶上的儲蓄才會愈來愈多,越來越夠用。現實社會裡,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數本的銀行存摺,如果你年初存五千元,到了年底,你會發現存摺上不只是五千元,還有利息在上頭!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有一位出版商,他平時很重視人際關係的建立,不論是大人物或小人物,他都不吝花費地和他們建立關係。有一位與他素未謀面的作家因為急需,去向他借錢,他二話不說就掏出兩萬元,他廣結人際關係的結果是,到處都有人幫助他,他也因而得到了很多暢銷稿,大發橫財。這個出版商就是用在銀行存錢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的人情帳戶的。充實自己的人情帳戶,「先存再提」說來有些「現實」,有「利用、收買」的味道,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本來就有這樣的好處,不能光用「現實」的眼光來看。而這些人際關係,必成為你一生中最珍貴的資產,在必要的時候,會對你產生莫大的效用。就像銀行的存款,一筆筆地存進去、有急需時便可派上用場。而別人對你善意的回報,有時是附帶「利息」的,就好比銀行存款生利息那般。人情是筆財富,不可濫用和「透支」有個人主編某份文學雜誌,由於雜誌的財源並不豐裕,不僅人手少,稿費也不高,但他又不願意因為稿費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他開始運用人情向一些作家邀稿。這些作家都有過交情,但其中一位在寫了數篇之後坦白地向他說:「我是以朋友的立場寫稿,你們稿費太低,錯不在你,但你這樣做是在透支人情。」朋友之間總會有些人情的,有些人便喜歡用人情來辦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銀行存款那般,你存得愈多,可領出來的錢就愈多,存得愈少,可領出來的就愈少。你若和別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麼一點點,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透支的結果如何?一般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你們之間的感情轉淡,甚至對你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分就此斷了。二是你在他眼中變成不知人情世故的人,這對你是相當不利的。然而,人做事不可能單打獨鬥,有時還是要用到親戚朋友,換句話說,就要動用到人情存款簿,那麼,要如何動用才不至於「透支」呢?以下有幾個原則:弄清楚你和對方的情分如何,再決定是不是找他幫忙。如果能不找人幫忙就盡量不找人幫忙,就好比銀行存款,能不動用當然最好,寧可把這人情用在刀口上。動用人情的次數要盡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要有適度的回饋,也就是「還人情」。回饋有很多種,例如主動去幫忙對方,請吃飯、送禮物都可以。總之,不要把人家幫你忙當成應該的,有「提」有「存」,再提還有。就算對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著討人情的心態去要求對方幫忙,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斤斤計較的人,你們交情再深,也不可輕易找他幫忙,否則這人情債會像與地下錢莊借錢那般,讓你吃不消。如果你不瞭解這些,動輒找同學、朋友幫你的忙,那麼你就會發現,你慢慢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當然也有主動幫你忙的人,但切勿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你若無適度地回饋,這也是一種「透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