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金书铁券是钱王保族全民实现与中央政权和平统一的见证
2013-06-03 | 阅:  转:  |  分享 
  
金书铁券是钱王保族全民实现与中央政权和平统一的见证吴越国钱氏一族来说,他们心里是忐忑的,如果宋太祖要求吴越国献上国土,那么北宋的版图就多了一块富饶富庶之地,如果钱俶不肯,则有可能会被秘密杀掉。因此钱俶是担心此行的,保俶塔的建造,也因为这个原因,希望保佑钱俶北上顺利归来。

??那么结果如何呢????976年二月二十二日,钱椒与妻孙氏、子惟浚奉命入朝。上遣皇子兴元尹德昭至睢阳迎劳。进京朝觐的队伍很壮观,大船二十余艘,装满各色贡品,据记载,其中至少有白金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乳香五万斤,另金玉宝器五千件、美酒数千瓶等。为了保证大型船队能顺利通行,朝廷还特地对古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疏浚,而种种赏赐,虽然不及吴越供奉的丰厚,就中央方面而言,却已是史无前例的大方。特别是接待规格之高,好几次令钱俶感动得涕泪交流。???在赵匡胤对钱俶的优待诏书中,有两条是所谓“旷古少有”的恩典。一条是赐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第二条是封钱俶夫人为王妃、王女为郡主。宰相们对此曾有异议,说异姓诸侯王妻从无封妃的典故,但赵匡胤说:“恩出自我,有何不可?”且命钱俶与晋王光义以兄弟礼相见,钱俶顿首坚辞。三月,太祖将西巡,钱俶请为护卫随从,太祖不许,就留下钱惟浚待从,遣送钱椒回国。太祖在讲武殿饯行时说:“南北风土各异,南方逐渐炎热,应该早早回国。”钱俶感激泣零,请三岁朝。太祖道;”路远不便,有诏即来可。”???临行时,赵匡胤将一黄包袱赐之,并嘱咐:”途中方可密视。”及开视,尽是臣僚奏请拘留钱俶的奏章。钱俶感动万分。???其实,钱俶此去,一定是不会死的,这一点他心里很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块免死金牌,叫金书铁券,这是钱鏐留给他的。?????那么什么叫金书铁券呢?铁券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信物,古代皇帝拿来颁给有功之臣,上面刻有立功事迹和奖赏待遇。它分为左右两片,左片授给功臣,右片藏于内府,碰到有事时以左右合拢为证,可享受种种优惠和特殊待遇。这种信物在史籍上多有记载,如当时唐僖宗曾赐给陈敬瑄、田令孜铁券。陈、田两人的铁券早已失传,唯钱氏铁券几经周折,至今尚存。???金书铁券呈瓦形,以铁铸成,宽五十二厘米,纵三十厘米,厚二点四厘米,上嵌金字二十五行,每行十四字,共三百二十五字,外加大臣衔名一行二十五字。全文端楷工整,雕嵌甚精。在券文中,皇帝给钱鏐本人可免九死,其子孙可免三死,给了钱氏一家非常高的特权。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片御赐铁券,因此而被誉为稀世珍宝。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董昌做了大越罗平国的皇帝,钱鏐在说无效的情况下,受命于唐王朝,于次年扫平董昌。唐昭宗自然感激不已,于乾宁四年(897)八月四口,派中使焦楚煌来杭州,赐钱鏐以金书铁券,以表彰嘉奖他的功劳。钱鏐受赐铁券后,虽然是宠荣有加,但也深知政冶之道,不敢有丝毫大意。所以一面请罗隐起草《谢赐铁券表》,一面自己更是克勤克俭,小心谨慎,还严律兄弟子孙奉公守法,不得逾矩。???但钱家却始终都没把这种特权当回事儿,一直坚持中庸低调的行事风格。一来也许是钱氏宗族确实治家有方,二来也局限于铁券本身仅有的表征作用,在唐、宋二朝,钱氏铁券的护身符功能从未显示过。???按说铁券乃当朝所颁,当朝有效。钱氏铁券只能在唐朝时有效,就算宋太祖认可,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个宋朝,岂有后朝还能生效之理?但是真正发挥护身符之功效的还是在明朝,那一次,铁券才真正派上了一次大用场,也是铁券唯一的一次功能所现。???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钱鏐后裔、十六世孙钱克邦受荐入京,由吏部引见给了明太祖。太祖朱元璋听说了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故事,觉得这件事有利用价值,就以宋代以来中原列朝对钱氏子孙特别关照的例子,作为向北方招降的宣传典型。为把这个典型树起来,太祖还授钱克邦为江西建昌知府。???后来,朱元璋清户口、惩贪污,搞得很厉害,常常在理案中行施酷刑,对待官员动辄抄家入籍。其时钱克邦已经去世,都察院查勘他在知府任内的税粮,查抄公文上报后,钱克邦一家都提心吊胆。钱克邦之子钱汝贤想到家中还有这一块劳什子,不妨去试上一试,便向上头反映他乃吴越国王嫡系子孙,并示铁券为证。都察院还挺重视,转呈圣上。朱元璋得知后便在奉天殿接见了钱汝贤,还下令把田产家财全部归还于他,铁券也仍由他保管。这让钱氏一家喜出望外。

金书铁券

??金书铁券的命运,则是历经磨难,其中的故事曲折离奇。钱鏐在得到铁券后十年,后梁授封其为吴越王,还赐建宫殿。这以后,铁券就一直作为吴越国的国宝,深藏在吴越王宫之内。钱弘俶纳土归宋,宗室迁至汴京后,铁券也随其他器物一起进入汴京的后宫。据记载,宋太宗、仁宗、神宗都御览过。其后由当时的嫡嗣四世孙钱惟演保管。后来,六世孙钱景臻娶了神宗第十个女儿大长公主为妻,铁券就保存在驸马都尉之所。到宋徽宗时,大长公主已是皇帝的姑祖,所以不住宫中。靖康之乱,金人陷汴,按单尽掳徽、钦二帝及诸宫妃嫔呼啸北去;公主住外得以幸免,铁券也得以保存下来。其时钱景臻已经病故,其子钱忱与母亲大长公主携券辗转南迁。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给大长公主赐第于天台,于是,铁券就珍藏在天台的美德坊。又过了一百四十多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南下,家人负逃而死于难,券遂失”。?????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在黄岩泽库,有一渔夫打鱼时捞到了一块硬物,疑其为金质,用斧子劈一角相验,发现其为铁铸,就丢在了屋角。他的邻居是村里的老学究,曾经听到过铁券一说,见到这铁瓦上有字,就以贱价买去。这两人都不知道铁瓦上镶有金字。后来钱锡十四世孙钱世珪闻之,用了一斛谷换回。金书铁券在沉失湖底数十年后,重见天日回到天台钱氏第中。以后到了明太祖时,还救过钱氏克邦一门。???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下台州,二十五世孙钱珍负椟藏匿于山中得免于战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天台,钱氏后人将券沉于井中,又算躲过一劫,但至此时,金字已是剥落严重。???光绪二十七年(1901),有天台人从钱氏家中盗去铁券,在嵊州抛售。被在嵊县做官的常熟人徐印士以四百元买走。当时三十二世孙钱文选有一嵊县同学沈韵沧,沈任观政兵部之职,正好请假回籍,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与徐印士力争,并招来嵊县长乐乡钱氏族人,以原价赎回。并在长乐钱氏宗祠中珍藏,向不示人。铁券是幸运的,另一件“吴越王宝”印,此为后梁龙德三年(923)二月,梁末帝册封钱鏐为吴越国王和建国之仪时所治。此印经钱氏后裔保存一千零一十八年,但到了民国30年(1941)冬遭兵燹在杭州失去,至今无下落,也是一件憾事。???l951年土改时,钱氏家族将铁券交给了嵊县政府,再由县政府转交给省博物馆,在杭州展出多年。1959年,又上交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被列为一级国宝,珍藏于库中。现在在浙江博物馆二楼历史文物陈列室中展出的是一件复制品。???钱氏铁券存后来的一千多年历史中,曾经为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清高宗乾隆五个皇帝御览。乾隆还写下一首《观铁券歌》。历代文人对铁券也有许多题咏?????铁券上载有的那么高的特权,其实只是象征性的。铁券在真正意义上不过是一枚勋章而已,不可能免九死三死之类的。倘若为所欲为,做出背叛朝廷之事,还是难免身首异处。在钱鏐得到铁券的十多年前,僖宗曾分赐铁券给陈敬瑄及田令孜。后来这两人在成都专横跋扈,有失臣节,被利州刺史王建攻破城池,两人同为阶下之囚。当时唐昭宗并没有履行券文誓约,而这两人终被王建所杀。陆游在《南唐书·卢绛传》中写道:“……斩西市。绛临刑大呼日:陛下不记以铁券誓书诏臣乎?”这都是铁券在当朝都不能免死的例子。???钱俶逃过一难,但在几年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暴死,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历史上记载叫“斧声烛影”。???赵光义即位后,在宋庭统一全国的政治攻势下,钱俶第二次赴汴京朝觐,为保一方平安,更是倾国所有珍宝以事贡献,取悦太宗;四月,割据漳州和泉州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纳土,钱俶再一次感受到北宋统一的巨潮不可阻挡;五月,上表献出所掌甲兵。继又上表要求罢去所封吴越国王之称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请求回归吴越,太宗不许。其从臣崔仁冀明白太宗的意图,劝钱俶说:“朝廷之意甚明,大王如不速纳土,恐祸将至矣!”钱俶说:“其他条件均可答应,唯纳土一事不可行。”仁冀又厉声说:“今已在他人手掌中,且去国千里,除非插翅才能飞去!”钱俶无计可施,最终决定“保族全民”,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和十一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中央政权,自请留居汴京,太宗仍将钱俶留居开封,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强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

献花(0)
+1
(本文系金旦博知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