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教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2013-06-05 | 阅:  转:  |  分享 
  
道教盛行中國的原因及影響劉勰?滅惑論?上品-老子清淨之道中品-神仙修煉之道下品-符籙禁咒之道至高之道虛無之系,造化之根,
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三清1.玉清-元始天尊2.上清-靈寶天尊3.太清-道德天尊漢朝《史記
?封禪書》,漢初劉邦注意保存傳統信仰,增祀五帝,並下詔說:“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祀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武帝即位後,“尤敬鬼神之祀”,祀太一神於東南郊,“置祭具以致天神”,禮拜神君,“使人受書其言,名之曰畫法”,此畫法大約類於後來道教
的符文。武帝又封泰山、禪梁父,遍祀五嶽四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
今本《太平經》產生於東漢後期,其時朝政趨於腐敗,外戚宦官干政,民變四起。《太平經》中說:“五星失度,兵革橫行,夷狄內侵,自虜反叛”
,“人民云亂,皆失其居處,老弱負荷,夭死者半”《太平經》的思想要點如下:陽氣“好生”,和氣“好成”,陰氣“好殺”。形體有三
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君、臣、民。“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這樣,自然界
的和順與災異成了社會政治好壞的一面鏡子,統治者要經常以此反察自己的行為,改善政治措施。東漢晚期,奉事黃老道的方士們發生了分化
,一部份走向民間,與民間信仰相結合,開創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另有一些方士則依然活動于仕宦豪門之間,從事養生理論.方術的實驗和探索,
其代表人物則為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是流傳至今的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該書的中心思想是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
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萬古丹經王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魏伯陽《參同契》之要旨,不外以陰陽之
配合變化為理論,闡明作丹的原理與方法。為自神其教,不願直說,所謂恐泄天機,故借《周易》之宏論,將天道.地道.人道之事一概籠統,日月
.鉛汞.男女都作為談陰陽變化的比諭。這都不過是表達手法而已。把煉金術與神仙術聯系起來,就史料看,始於漢武帝時之方士李少君,《史記
.孝武本記》說: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
不死,黃金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外丹-鉛汞礦物內丹-人身精氣?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
及迷者弗頤,以生疾而損性命。?《漢書.藝文誌》使煉丹術與《周易》.黃老相結合,邁出了煉丹術.煉形術向理論化發展的重
要一步。因此《參同契》成為丹經之王,魏伯陽成為東漢末金丹道的代表人物。魏伯陽《參同契》為主要經典的金丹道,自東漢以後便綿綿
相傳,成為後世道教的丹鼎派。太平道與黃巾起義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訛言“蒼天已死,黃天
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五斗米道與《老
子想爾注》張陵死後,其道門便衰落。張修五米道創立了“祭酒”的職位,祭酒本是古代享宴和祭神中之尊者,逐漸演為學宮首席和五經博士
之首,五斗米道借過來作為一種神職,足見其對於教義訓練的重視。“五斗米道”的來源,《典略》說:“使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
米師。”張修於中平元年在巴郡起事後又依附向中央鬧獨立的益州牧劉焉,當上別部司馬,並在桓帝朝之末期,率其徒眾與張魯部一起進擊
漢中得手後為張魯所殺,五斗米道教權遂落在張魯之手。自號“師君”,將政教大權集於一身,其下以祭酒代官長,有司法權,用行政力量維護
宗教教法,又用宗教教去維護行政治,他還用宗教教法推行道德教化,犯法者可以獲得三次改正的機會然才加以刑法。張魯《想爾注》是中國
思想史上第一部站在宗教立場上用神學注解《老子》的書,它可能不是由張魯單獨完成,而是在眾祭酒多年講解《老子》文本的基礎上,由,這是道
教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社會條件總其大成。《想爾注》開創了道教系統改造利用道家著作的傳統,它是老子與長生成仙說及民間道術合流的早期
代表作張魯在據漢中三十多年,成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史稱?民夷便樂之?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期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一股宗教
力量和社會思潮,可與佛教、儒學鼎足而立,為後來唐宋道教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自張角的太平道被鎮壓,張魯的五鬥米道受招撫以後,道教
的發展暫時受挫。統治集團擔心道教活動掩蓋叛亂行為,對道士活動限制極嚴,如曹操將甘始、左慈等方術道士“聚而禁之”,孫策在江東誅殺道士
于吉。道教並未因此衰敗下土,反而在魏晉之際迅速發展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一股宗教力量和社會思潮魏晉南北朝的
道教有如下特點:道士們熱衷於製作和增修道書,附會老莊,吸收儒學,暗納佛教,相容丹鼎與符籙,努力建立道教教義、教規與神學體係體
系。道教主流從民間宗教逐步變為官方或上層宗教,從區域性的宗教變為全國性的宗教,相應地,政治統治者對道教的政策,從防範到保持距離
,轉變為利用、支援。煉金術與神仙術聯系起來,就史料看,始於漢武帝時之方士李少君,《史記.孝武本記》說:少君言於上曰:祠
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金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由燒煉黃白而發展到煉金丹,並認為服丹可以延年長生。這就是金丹道。《參同契》對後世道教的影響甚
大,皆稱為丹經之王,是道教煉丹者奉持的經典著作,煉外丹.煉內丹者皆宗祖之魏晉南北朝的道教有如下特點:第一,道士們熱衷於製作和
增修道書,附會老莊,吸收儒學,暗納佛教,相容丹鼎與符籙,努力建立道教教義、教規與神學體係體系。第二,道教的主流從民間宗教逐步變
為官方或上層宗教,從區域性的宗教變為全國性的宗教,從分散活動的宗教,變為有中心、有基地的宗教。相應地,政治統治者對道教的政策,從防
範到保持距離,轉變為利用、支援,這是道教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社會條件。第三,道教的理論與實踐活動,同化學、醫藥學、養生學、天
文學等自然科學的內容,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等,著名道書《黃庭經》等,對醫藥、化學、衛生等學科的發展是有貢獻的。第四,道教尚未形
成強大對峙局面,道教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組織系統。教信徒為數較少,遠不能與佛教徒相比。道教的社會影響在儒釋道三教之中也是最弱的。
《黃庭經》魏華存的《黃庭經》最早著錄於《抱朴子.遐覽》,係上清諸經之一種,約成於晉。《黃庭經》是道教內修派修道之書,是一部宗
教思想與養生科學相糅合的著作,它發揮古道書中人身臟腑有主神之說,結合古醫書關於臟腑的理論,以七言韻文的形式,闡述積累氣、健身長生的
道理和方法。以上清經系為主的道教經籙派之所以在東晉興起,其客觀原因:玄學盛行的影響葛洪與玄儒相結合而創立以金丹道為中心
的神仙理論體系的影響。佛教東傳後,佛經逐漸經翻譯而行世的影響。士族階級信仰天師道者驟增,他們要自文其教,以與佛.儒相抗衡。統
治者亦希望改造符水派道教,使之向煉養.齋儀及義理化發展,因為這有利于維持其統治。道教神學的奠基人-葛洪生於西晉武
帝太康四年(西元283年),卒於東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外丹學和道教神學的奠基人,對於中國醫藥學和化學也
有重要貢獻。葛洪道教著作有《抱樸子》內篇、外篇、《神仙傳》、《隱逸傳》等,醫學著作有《金匱葯方》,《肘後要急方》。其內篇言
神仙方葯、鬼悸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間藏否,屬儒家。”上藥飛仙中藥養性下藥除病《抱朴
子.金丹》「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陸修靜與南朝
道教及南天師道劉宋的金陵道士陸修靜(公元四0六至四七七年),對道教進行總結與改革。主要表現在總括三洞和提倡齋儀。自稱三洞弟子
(真、玄、神),表示不屬任何教派。由於陸修靜總結和改革了天師道,他又行道於南朝,頗有名聲,故他所倡導的以齋為主的道教,史稱南天
師道;而北魏寇謙之的新天師道,遂稱為北天師道。陸修靜的最大貢獻是整理道教經典和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齋醮佛道雙修陶宏景稍後於
陸修靜,他對以往流行於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楊羲的上清經籙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又進行了總結和改革,開創了對後世道教發展有深遠影
響的茅山宗。他曾從陸修靜的弟子孫游嶽學道教符圖經法,算是陸修靜的再傳弟子。陶弘景生平對道法之勤求窮究,著述道書之豐富,較之
陸孫均有過之,可說是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他不僅繼承了楊許所傳之上清經籙,更是廣泛搜訪楊許三君之遺跡,據以纂《真誥》;他不僅重齋儀
,更兼重燒煉黃白及醫藥服餌;他不僅力闡道教,更且主張三教融合,法無偏執;他不僅重道教經籙,更且重儒家讖緯。陶弘景所創茅山宗之特點,
也就在於以《上清》經籙為主而兼融並蓄諸派道法及釋.儒的思想。陶弘景的另一重要道書則是《真靈位業圖》。按茅山宗的觀點,排列神仙系統
,把眾多的神化分成七級,每極有中位之神,左位及右位居於輔佐地位之神。第一級中位為元始天尊,第二級中位為玉宸玄皇大道君,以下依次是金
闕帝君,太上老君,九官尚書.定籙賀君.酆都大帝陶弘景主張儒.道.釋三教調和,兼容並包。陶弘景創茅山宗援佛入道,也是出於敬重
佛法陶弘景也從事金丹燒煉,曾著《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階級問題.民族問題反映在意識形態之領域,儒.釋
.道三教互爭地位.陶弘景則不同,採取三教調和,佛道雙修的態度,其意在創造一種以道教為主體(在道教又是以上清派為主體)的.兼容儒.
釋的新宗教,調和社會思想矛盾,維護君主統治的社會秩序。這個新宗教,就是道教茅山宗。陶弘景的貢獻:寫真誥宣揚上清派建
造一個整齊有序的神仙境界寇謙之開創魏天師道寇謙之(365-448)是北魏天師道創始人。如果說葛洪是道教的神學家,其主
要活動是從道教理論建設,那麼寇謙之是道教的實踐家,其主要活動是從事上層道教的信條教規和組織系統建設,使道教成為一種積極干預政治生活
、可由上而下統一掌握的社會現實力量。寇謙之作為道教領袖提出了革新、整頓舊天師道、建立正規化的新天師道的歷史任務。南北朝時(公元四二0至五八九年),道教最顯著的發展是北魏(公元四二0至五三四年)嵩山道士寇謙之改革五斗米道。北魏統一華北後,鑒於自己是鮮卑族拓跋部,為了消除漢人由於民族隔閡而產生反抗,因而實行了與漢族相同的政乎策。首先自言拓跋部本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裔寇謙之的貢獻:由濃厚原始巫術色彩的民間道教,變成符合儒家倫理綱常,符合士大夫貴族階層口味的上層道教。道教篇完}道在人間之形象,即道之人格化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