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历史必修1小结复习——1[1]
2013-06-06 | 阅:  转:  |  分享 
  
高中历史必修1小结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世袭君主制)的出现标志着王朝的建立。

3、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受封的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4、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5、“家天下”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6、商周政治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7、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8、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9、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10、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11、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世袭君主制

12、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有:

①服从命令②随从作战③镇守疆土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

1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1)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春秋战国后,宗法制日益削弱

14、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15、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独立性,包括:(1)设置官员

(2)建立武装(3)征派赋役

16、西周分封制最核心的内容是:分封土地

17、夏朝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是: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8、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19、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是在:战国末年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国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秦

3、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4、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

5、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的主要目的是:永续秦的统治

6、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7、以下叙述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1)群雄割据,战火连绵(2)大夫夺权,诸侯称王(3)各国变法,富国强兵

8、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先后次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9、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10、“皇帝”的称号来源于:三皇五帝

11、夏、秦在我国历史上的相同之处是: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创新,为后代长期延续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反映的是:秦始皇首建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功绩。

13、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

14、与前代相比,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李斯说:“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上述引文表明,“焚书坑儒”的目的与实质是:严密控制思想,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16、春秋战国是古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以下相关描述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两大发展趋势的是:(1)社会形态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2)国家形势上由割据纷争走向大一统

补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从宏观上讲,有两大历史发展趋势,一是社会形态方面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一是国家状态方面由割据纷争走向大一统。

17、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18、按秦朝制度,主管军事的是:太尉

19、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皇帝任命

20、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应用与发展

2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应当找:御史大夫

2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23、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2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三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1)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的官职

(2)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3)始终没有掌握秦朝军政大权

25、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1)禅让制(2)分封制(3)宗法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决策中枢的转移

补充:中朝决策,外朝执行,皇权加强。

2、宋元时期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3、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央削夺王国封地

补充: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开始着手削夺诸候王国的封地,吴王刘濞等发动叛乱。

4、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是: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补充:唐朝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并且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5、隋唐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三省六部制

补充: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改革最主要的是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从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6、宋朝在各州设立的通判一职,其职责是:监督知州

补充:北宋在各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行使监察权。

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

8、五代至北宋时政治体制的认识。造成五代以来政权更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赵匡胤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从财政、政治、军事方面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方法。

9、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1)加强了中央集权(2)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3)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1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

补充: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不是直接剥夺王国封地,汉景帝已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1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补充:北宋中央政府将地方大部分财赋运交中央,使地方割据缺乏物质条件。

12、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3、西汉初期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地方建制

补充: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而西汉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1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的措施是围绕: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矛盾

补充: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就是针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解决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矛盾。

15、隋唐时期,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补充: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7、下列关于元朝中书省的说法,正确的是:(1)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

(2)其长官相当于秦朝的丞相(3)中书省的长官拥有决策权

补充:虽然元朝宰相的权力非常大,但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

18、下列关于西汉封国制的说法,正确的是(1)设立封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西汉的统治

(2)封国制实行后,出现了割据局面(3)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补充: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

19、“汉承秦制”反映在地方制度上,其继承的是:郡县制

20、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生产破坏,人民遭殃

补充: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汉朝并未走向衰落,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中央集权日益削弱,七国之乱后汉朝地方割据势力被铲除。两次变乱的直接共同后果是生产破坏,人民遭殃。

21、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哪一机构职能相当:尚书省

补充: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22、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献花(0)
+1
(本文系忆丶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