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鲁碧华余贵林试论宋代天文之禁
⑥勿黄始发天文大成》卷《日旁瑞气祥异图》弓。
⑩天文大成》卷《天子气》,
⑩《长编》卷,皇枯元年九月癸卯条。
⑩蔽内清《中国中世纪科学技术史概述》,《科学与哲学》,年期。
⑩司马光《谏水记闻》卷。
《宋史》卷《方技上·苗训传》、
必吴天探《烛影斧声传疑》,成史学季刊》卷期。
⑩《宋史》卷《王旦传》、
叻《宋史》卷沈括传》
⑩《容斋三笔》卷《占测天星》、
勿佚名两朝纲口备要》卷,庆元四年九月,
⑩佚名《中兴两朝圣政》卷,淳熙四年正月。
〔信息窗〕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学术意义
自从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斐在年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传统”和
“小传统”这一对概念后,“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人类学术语对中国当下的学术格局产生了
明显的影响,体现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学科互渗。
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的理论思路即按照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来展开。
葛兆光早年研究道家与禅宗,侧重上层文人士大夫,随着研究深入,视野开拓,目光也就转向了
民间文化。道教与佛教不只在上层精英文化中传播,更在基层民问代代传承。而过去的研究
者只看到从精英到民间的过程,强调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渗透。而自从接受人类学的概念后,葛
兆光承认大传统与小传统问题是他在整理中国思想史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人类学
本起源于对异民族原始文化的调查,后来到了研究程度高的复杂文明,就着重研究高文明中的
小传统,即基层民间文化,后来人们一直把人类学当作研究小传统的专门学问。而中国学术
界,向来视民族文化小传统为卑下,对其研究更视为左道旁门,壮夫不为,这是典型的古代文人
士大夫的心态。而葛兆光的学术取向强调民间知识、民间信仰与思想的关系,体现了当下思想
史研究的人类学倾向。北京的其他学者,如金克木先生反复强调民俗心态问题、钟敬文先生强
调民俗学的分层问题,陈平原强调大小传统互相沟通问题,都带有人类学痕迹
还有就是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一文中认为大传统通过京剧传播到了
民间,但小传统在接受大传统时又有自己的选择。王先生以京剧为例说明了大小传统的互动
关系并特别指出关于大小传统互动关系的研究是一项需要开发的极其细致的工作,有待今后
的努力。因此,小传统反过来影响大传统并向大传统转化等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必要。
大陆上好学深思的学者们开始陆续关注人类学中的大小传统问题,并在文学史、思想学
吏、民俗学史等学科中得到回应,台湾的李不园先生也在积极思考探索这一问题笔者以为’,
若干年后,用人类学的大小传统观念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可望出现一批新的成果
学报室摘自玄社会科学报》第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