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好女人是所学校 [收藏]
2013-06-07 | 阅:  转:  |  分享 
  
好女人是所学校[收藏]



看过《游龙戏凤》人恐怕都有一种感觉:感情这个东西,越单纯越好。也就是说,真正的爱应该不那么在乎社会标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件事却变得很难,而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乎标签的似乎限于两种人。

第一类是父母,因为父母都从年轻时过来,他们的浪漫早已被生活磨光,且深深地知道婚姻的本质,所以他们也试图把这种本质传递给子女,让他们少些浪漫,多些现实。父母当然有能力看到情感背后的东西,他们知道,单有激情靠不住,还得有银子和标签。可这对于正值旺年的子女而言,无异于泼冷水,所以后果往往是:冷水泼得越多,火苗子越旺。在古代,火旺得足以把热恋中男女烧死,如《孔雀东南飞》和《梁祝》等,这一点连西方都不例外,《罗蜜鸥与朱丽叶》就是一例。

另外一类看重银子和标签的人,就是特别现实的女人,他们的现实程度几乎超过了他们的老人。因为她们其中有些人连情都不要了,只要硬件。然而她们也曾经需要过亲情,却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被亲情常常伤害,因此后天她们切断了亲情寄托,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因此即使长大后有男人爱上她们,她们也不会实质性地投入,与其说她们不会爱,倒不如说她们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其实,久置于阳光下的食品会变馊——过于浪漫的爱情容易变味儿。而总置于冷冻箱内的食品也无法立即食用——过于冷淡、隔膜的关系也索然无味。只有把食品放入4℃左右的冷藏箱内才比较保鲜——如果恋爱受不了这种冷静,那婚姻总该如此。

总之,既不可太浪漫,也不可太理性,太浪漫的后果,就是婚后的一盆冷水,太理性的后果,就是早晚有一天,你要为这冰冻三尺的后果负责。

好女人是所学校



有些年轻的朋友总抱怨父母对其恋爱或婚事的强迫,这当然出不了两类父母:不是逼着他们快点儿领证,就是逼着他们放弃恋人。其实,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亲子关系在男婚女嫁方面的又一流露与体现。可事情也有两面性,正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替代与宠爱,才导致后天他们对子女的不放心,因为婚姻的确是件大事,处理得当需要有相当丰富的阅历与智慧。可被代替惯了的子女怎么可能具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这种单纯与幼稚也的确是父母无形中造成的后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于是父母仍然继续替代孩子(结婚)。

唉,这可怎么办?如果其它事,父母放放手、让子女锻炼一下也无妨,可这是终身大事,一个处理不好将有可能造成终生遗憾。于是,父母又准备承担孩子的责任,孩子不让父母承担自己的责任,但自己又真的承担不起(自己的婚姻大事)。



因此,有的家庭在心理上达成共识:父母不要替代子女,子女也不要自己作主,等一等,等到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时候,再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这就是大龄青年。可有一个现实是必须面对的:男孩子大一些没关系,女孩子可等不起,过了三十多岁后,就算自己接受,别人也有可能对她们另眼相看。再者说,年龄越大,女性的生理指标也会随之下降,这一点可和男人比不了。

特别是在中国,种种现实条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相当数量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焦虑,她们把找不到心上人的责任推诿到“同龄男人都不成熟”上来,她们认为男人太年轻便没有经验,不懂得操持家务,也不懂得照顾自己,情绪不稳定,包容心不强,说白了,小伙子们都不够成熟。在某种意义上说,她们的看法也的确是现实,没办法,那些小伙子们的父母不想让儿子那么早就长大,凡事替代、呵护,一来,他们就一个,二来,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年轻的小伙子们大有眼高手低者、“易燃易爆”者,对于承担家庭责任这方面来说,同龄的女孩子当然认为他们靠不住。

这要怎么办?只能有一个办法:把男孩子尽催熟,让女孩子少些依赖。

催熟小伙子的主角,不是父母,而是他们钟爱的女友。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好女人是一所学校”,还有一句是“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智慧的女人”。











1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