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回族建筑
2013-06-15 | 阅:  转:  |  分享 
  
回族的建筑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概况回族是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
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成份。这
说明,第一,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们是穆斯林,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
斯兰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
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建筑文化。民用建筑方面,宋元时期南方的回族先民巨富很多,他们的豪华
住宅和所创办的学校、医院也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壁的。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
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现在还保存了不少这样的回族旧宅此外,回族还实行公墓制,墓地的木、石碑坊和陵墓建筑也颇有特点。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
的坟墓,常常用灰砖箍筑,成长方形,由底部逐渐向上收拢,并且使正面类似碑形状。较为重视陵墓修建的是苏非派先贤的“拱北”,有的是从古代
北亚穹隆发展而形成的半园形墓顶,有的则建成为中国传统式的建筑群。至于当代的一些回族建筑,则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民族特色已不太明显。
清真寺是回族的主要建筑,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
斯兰模式;从明初至鸦片战争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
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
技术的传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二.回族的建筑特点一,建筑工艺的中阿结合性。即将伊斯
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喜欢的审美心态。在重点装饰的天棚圣龛饰以彩画和
金色花卉等图案,还嵌砖雕、挂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或精雕细刻、或雕梁画栋、或置以香炉、屏风,使寺院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氛。还采用博古
图案、梅竹图案、吉祥动物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使寺院既富丽堂皇,又具有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中阿结合型清真寺(银川新城南门清真寺
)回族家庭的客厅二,布局的完整性。即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间。其间每一院都有独特的
功能和艺术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四合院形结构(西吉北大寺)三,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了清真
寺的宗教特点。如寺内的圣翁皆背向正西的麦加克尔白、大殿内不设偶像、不搞偶像崇拜、寺内皆设礼拜大殿、沐浴室等。明显区别于其它宗教建筑
。银川中大寺的礼拜堂四,寺院园林化。我国回族清真寺内,往往小桥流水,山石叠翠,遍植树木花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使人在崇敬之
余,产生亲切感。古树参天(宁夏纳家户清真大寺)三.回族的建筑符号回族建筑采用的符号是“拱”。“拱”是从伊斯兰建筑的新月、穹顶
、门窗造型中提炼演变而来的。“拱”作为建筑符号,虽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独有,但却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备的一个特征。传统伊斯兰建筑常用的“
拱”的形式有弧形拱、半圆拱、三心拱、S型尖拱、等边尖拱、马蹄拱、复叶形拱等。半圆拱(同心清真大寺)S型尖拱(吴忠清真南大寺)三心拱弧形拱(兰州西关大寺)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