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家乡’ppt
2013-06-16 | 阅:  转:  |  分享 
  
綦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东连万盛,南接贵州的桐梓和习水,西临江津,北靠巴南,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
点,素有“重庆南大门”、“西部齿轮城”、“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之称。全县辖17个镇3个街道,314个村,50个居委会,2639个村民
小组,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人口95万,其中城镇人口29.2万。綦江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均海拔92
0米,最高海拔1814米,为石壕镇万隆花坝。最低海拔188米,为永新镇升平木瓜溪口。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綦江农
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
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突现出
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
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
个时期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
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1世纪的今天,綦江农民版画推陈出新,新一代的农民版画作者茁壮
成长,为农民版画的发展推波助澜,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个体农民版画工作室到成立綦江农民版画院,从草根文华到成为重庆市
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在两代农民版画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綦江农民版画蓬勃发展。上世纪80年代,虽然綦江县从事农民版画的创作队伍越来越
大,但綦江农民版画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获得美术界大家的认同。1983年10月,桂焕勇的老师李毅力等綦江农民版画家来到北京。在
没事先联系的情况下,李毅力带了十几副画作登门造访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老先生。当时华老正在工作,生人造访,华老脸有愠色。李毅力连忙道
歉:“华老,对不起……”华老见访客诚恳,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翻看李毅力带来的画作。渐渐地,老人的脸色由愠怒转为大喜,被眼前这十几幅画作
所吸引。1984年1月8日,当綦江农民版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在京城引起轰动。2004年,綦江版画赴法国图卢兹参加了中法文化年活
动。展览前,当地外交官诺威娜女士一直对中国农民版画半信半疑,展览后,她大加赞赏:“中国农民就能作画,并且想象那样丰富,创作如此大胆
,不受约束,这些农民画家,是东方的毕加索、马蒂斯!”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傣族生殖图腾
献花(0)
+1
(本文系煙花餘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