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正确对孩子的“爱”是唤醒“自爱”
2013-06-19 | 阅:  转:  |  分享 
  
正确对孩子的“爱”是唤醒“自爱”



不要满足“欲望”

一直以来,有太多家长来我机构咨询时,看到这里的孩子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勤快的身影,总要问我同样一个话题:孩子来到你这儿怎么都变得这么听话,精神面貌这么好呢?

其实,我们这个教育大家庭里,老师和每一个孩子都是合作伙伴关系,彼此尊重,彼此照顾,彼此学习,下面这个故事能够很好的诠释这种关系:

有一天,小狐狸找到老虎,说它能够作老虎的助手,代价是老虎每次捕到食物时,能够分给它一些。

老虎考虑了一下,同意了,于是它们俩开始合作。每次出行捕猎时,小狐狸都用它特有的敏锐和灵活去发现周围的猎物,然而老虎比它更能够降服那些猎物。于是,当老虎捕到猎物时,它们便分而食之。

就这样,小狐狸总能够吃到食物,而且在老虎累的时候,它也能够在周围巡视,包括照顾老虎的一些日常生活。

就这样,它们合作得很愉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好了,现在我们调换一个角色,把上述的老虎换成那只小狐狸的妈妈,那么彼此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定是:妈妈做着日常事务,无论是捕猎,或是日常起居,全由它一人承担,小狐狸只需要安安稳稳地睡觉、吃饭和游戏,一切都不用它操心。即便学习中出现问题他也不怕(小学低年级阶段),妈妈可以帮助他,于是,他在学校听课质量也逐渐下降了,因为他做事情不负责任的态度可以得到原谅,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所以,渐渐地开始更贪玩,妈妈在学习中帮助他就变成了唠叨!



老师和狐狸妈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相对于那只小狐狸来说,它面对的都是“成年人”,然而,前者是老板,后者是家长。

也许有的家长不太赞成我的观点,觉得对孩子无私的爱才是最伟大的,我只能说,人世间再好的事情,如果做得过激了,可能都会变成坏事情,不融入智慧盲目的疼爱孩子,呵护孩子,只能让孩子的成长陷入真空的境地,等孩子长大了,面对纷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只能变得无所适从!

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都应该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所从事的的事情,我们必须付出,提供老板和公司所需要的劳动,否则,我们无法,也不该分到“食物”。作为家长,如果不能很好的替老板(社会)担任好家长这个职责,一味说教迁就孩子,其实就是对一个人成长心智的误导,甚至误导孩子的一辈子!

我们再看看当前社会上的一部分大学生和没读大学,却什么也不干的啃老族,这些年轻人心理年龄极其幼稚,他们由于在家习惯于娇生惯养,所以到了社会上,也非常习惯把老虎投射为老狐狸,因此往往做工作不安分,做事业埋怨自己老受挫,甚至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即使是频繁地调换工作,也总感到力不从心。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毋须付出,一切全由父母包办替代,就是我们做家长的严重失职和不作为。当孩子的行为习惯逐渐变成一种畸形的心智时,家庭教育就会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这时候我们家长不管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孩子总会无动于衷,处于无欲无求状态。

所以,老师与不合格父母的本质区别就是:老师用“爱”唤醒学生的“自爱”;父母用“爱”满足了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欲望”。这就是学生在我们机构很优秀,而在家里就是个难缠的小刺头。











1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