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化石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难点)。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
(2)学生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
(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
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
潜()行档()案躯壳()卓()越幽()雅háī()骨猛mǎ()cōng()茏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3.用简练的文字写出课文的结构图。
?
?
?
?
?
三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吟哦讽诵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脉格梳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语言品析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
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
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
?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
?
当堂检测
1.填空
(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的意思。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4)全诗运用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比喻)
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
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
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
17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准确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重点)。
3.培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难点)。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日常使用的天气谚语。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冰雹()圆弧()谚语()弥漫()晕圈()峰峦()
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高积去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B.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就积云。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天风雪的预兆。
预兆: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4.填空。
(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的文章。
(2)议论文以理服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以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交流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
?
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
?
知识呈现
3.填写晴天去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 ? ? ? 卷积云 ? ? ? ? 积云 ? ? ? ? 高积云 ? ? ? ? 4.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征兆 卷层云 ? ? ? 高层云 ? ? ? 雨层云 ? ? ? 积雨云 ? ? ? 5.填写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 ? ? 华 ? ? ? 虹 ? ? ? 霞 ? ? ? 拓展延伸
6.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
7.欣赏下列天气的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省囤食要落雪。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蚂蚁驿窝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鱼跳水,有雨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重点)。
2.积累本课生动形象的语言。
3.探究分类说明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复习导入
1.先找出来列各词的近义词,再找出反义词。
(1)笼罩()()
(2)模糊()()www.xkb1.com
(3)消散()()
(4)复杂()()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1)那些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各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人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4.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课堂探究语言品析
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试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薄去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句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
写法探究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去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
拓展延伸
4.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造句]
(1)天上的去,
?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贝司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去在聚焦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魄的绸幕。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刚才还是白云朵朵,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18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重点)。
3.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难点)。
学法指导:
(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
气氛()满载()而归喑哑()()颚()
唾()液螳螂()()喙()钳()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猎cuàn()改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斯wōjù()()xīsū()()作响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国作家、昆虫学家。1875年开始写《》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法布尔被誉为“”。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后八段写,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
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
拓展延伸
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
当堂检测
1.请在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下面一,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所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目的共居在一起的。()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传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2.依据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与夜色苍茫中的(安静平静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
(2)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能捕捉到这(微弱弱小薄弱)的声音。
3.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A.我扔人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B.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标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重点)。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法,文章内容,掌握数字的准确运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áng()首挺立轨道()椭圆形()小心yìyì()()
铁锹()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填写出带有月字的词语四个,关于月的诗句两句。
词语:
诗句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4.《月亮上的足迹》从说明对象上来看,属于说明文,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本文属于顺序。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6.在下面示科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
月球在望:;中心呼叫:;:7月20日7时32分;:7月22日上午;:返回地球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
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5.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
6.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
7.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
?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安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里程碑(bei)狭小(xiá)椭(suí)圆
B.悬(xián)在操纵杆(gǎn)故障(zhàng)
C.液氢(qīng)休斯敦(dǜn)摄像(shè)
D.狭(xiá)窄装置(zhì)小心翼翼(y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产,是巨大的飞跃。
3.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②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③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④登月舱打开舱门。⑤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⑥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⑦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⑧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⑨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⑩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4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0山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蒲松龄的有关常识。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大意思。
3.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重难点)。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精彩语句。
(3)通过复述复杂的情景变化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古典作品的鉴赏能力。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意。
青冥()飞甍()高垣()禅院()逾时()
连亘()倏忽()窗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然数年恒不见()
(2)高插青冥,相顾迟疑()()
(3)往来屑屑()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5)连亘六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9)见山上人烟市肆()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山市》选自,作者,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请有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章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翻译句子
(1)相顾迟疑,念近上无此禅院。
?
(2)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志城郭矣。
?
(3)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
(5)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3.文言文有一个特点,有时说话跟现代汉语不一样,如文中“然娄年恒不一见”,按照现代汉族的语言,习惯一般是“然数年恒不见一”,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如:
(1)见宫殿数十所。
(2)中有楼若才,堂若者,坊若者。新课标第一网
(3)惟危楼一座。
(4)不一状。
请把上面的几个句子按照示例变成现在的说法,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
?
拓展延伸
9.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动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骊?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人?都在干什么?……
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100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2.探索“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复习导入内容回顾
1.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变) 暴物(奇) 特点(美)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 未几 ? 高垣睥睨 ? 危楼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 倏忽 拳豆 ? 文本探究
2.山市可分两阶段观察,分别概括一下。
?
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
4.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
5.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想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
拓展延伸
6.本文中出现的许多词语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请根据提示,选用课文中合适的词语填空。
(1)小学生活结束了,但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至今想起依然。(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登上岳阳楼,(靠)栏远眺,洞庭湖美景尽后眼底。
(3)他所讲的所谓事实纯属(没有)。
(4)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法国队(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群雄,夺取冠军。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然数年恒一见。
C.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D.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
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即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B.娄至八层,裁如星点。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惟危楼一座,直接宵汉。
3.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A.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B.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C.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D.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4.下列哪一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或凭或立或王命急宣
B.以亿万计不以木为之者
C.窗扉皆洞开一狼洞其中
D.然数年恒不一见层层指数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译:忽然看见山头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又惊又疑,互相照顾着。
B.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译: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城市里人烟稀少。
C.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译:(每层)楼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译:数至八层,剪裁成星星点点。
综合性学习四《探索月球奥秘》
活动目标?①?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奥秘的能力(难点)。?②?了解月亮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活动重点?进一步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①?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月的亮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②?每人将所收集资料装在资料袋里,带到班里交换、欣赏,互通有无,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再次丰富和整理。?③?把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活动课。?活动过程?男女擂台,男女生各一名主持。?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先装饰黑板,在黑板正中写上“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几个字,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同时VCD放出《水调歌头,中秋》这首歌,上课了,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始。?第一课时?科学探索?第一轮?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陈述对月球某个方面知识的了解,各自说五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分,说不出和说错的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①?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②?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③?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④?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⑤?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⑥?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⑦?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⑧?最大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⑨?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⑩?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第二轮?分别请五人上台接龙,也是谈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这五人的问题可以独立成题,只要是关于月球的知识就行。每人限说一分钟,超出时间和说错就不给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一个问题给一分。男女各10分。?①?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地理课知识回答)?②?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③?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因为月球引力小)?④?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⑤?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⑥?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⑦?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⑧?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地势高、视线好、便于观察)?⑨?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观察面广,便于确定位置)?第二课时?艺术荟萃?第一轮?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第二轮?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说多少算多少,每个一分,男生先说。?(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第三轮?在5分钟内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背出一句给一分,组内谁都可以背,但不能两人一起背。女生先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第四轮?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男女各讲一个,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3分,共6分。?第五轮?唱歌比赛,看谁唱得好,如唱出五月的歌就扣分,唱对了就给分,一首歌给2分。?如果分数相同,由主持人临时出题考对方,以分出胜负。评出“月球艺术家”,最后与VCD同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