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2013-06-20 | 阅:  转:  |  分享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听雨堂主人徐强



红山文化玉器始终被一些人错误的认为,是在没有任何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条件下,完全靠手工制作出来的。并因此相信,制作一件玉器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更有某些专家说,红山文化玉器的开片,即对原石的切割是以牛筋或皮条制成的绳锯加解玉砂所完成,甚至故弄玄虚到解玉砂中必须加入动物的鲜血方可切割开来。当然,也有人认为石轮锯是玉器开片的主要工具。

对以上种种说法,只是一些人的片面主观臆断或凭空想象,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充分的科学依据。实际在客观上否定了原始先民的创造力,低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抹杀了中华民族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佐证。

我们提倡对一切事物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任何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不仅给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制造了理论根据,更给红山文化研究工作设下诸多障碍。尤其奉劝那些专门从事红山文化考古和古玉研究工作的专家们,不要动兀以太上皇和绝对权威的架势唯我独尊,学海无涯,应以理智而谦逊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要学会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红山文化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学术研究序幕也才只拉开一角,真正的论争还在后面。

通过对新石器时期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对红山文化玉器更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以部落或部族为单位的专门制玉的队伍和机构,发明并制造了专门用于加工玉器的设备和工具,形成了手工业作坊生产模式。

专门的制玉队伍和机构是根据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首先我们从原始人类的崇玉观念说起,从科学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古代玉器说明,早在八千一一万年人们便发现了质地坚密,温润而亮泽的玉石,并称之为“石之美者”。进而升华“玉集天地之灵气而生成”之说。从爱玉到崇玉,人们相信以玉所制成的器物具有护身、辟邪功能,能够与神相通的灵性宝物。因此玉被赋予更深意义的宗教涵义。

随着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无论部落中的上层权贵还是平民百姓,对神灵的崇拜都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神灵的保护。因此,以玉制成的神器并不受等级观念的约束,只是两者所拥有的品种、数量、质量不同而已。

从辽西牛河梁积石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墓中有玉器一、二件,而中心大墓多达二十件。没有发现葬有玉器的很少。由此可见其普遍性。

由于做为神器的玉器大量需求和加工难度,一支专门制作玉神器的队伍应运而生。这些能工巧匠,在历史上被称为“玉人”,就是专门从事设计制作玉器的专门技术人员。与此同时,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必然随之而出现,这应当被认为那些能够与神灵对话的巫、或者部落首领。

专门的制玉设备是根据社会对玉器的大量需求而产生,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完善和发展。完全靠手工打磨出玉器,无论从质量或者数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这时,一个以木制为主体框架的、以木轮为传动方式的、以脚踏或手摇为动力的、能够使其快速旋转的专门用于制玉的设备不但出现,而且已经被“玉人”们熟练掌握。这种设备应该相似于宋应星<<天工开物>>制玉图中的水凳。

我们从同时期所出土的红山文化陶器制作痕迹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制坯工艺完全是机械旋转出来的。也就是说,红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可以使其旋转的机械加工设备,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手工与机械是先进与落后的历史分水岭,并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至关重要。

由此可以说明,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用于制陶工艺半机械化的,可以使之快速旋转的设备必然同时用于制玉工艺上。而制玉设备较之制陶设备更复杂,并具有多重功能。因为制作玉器需要开片,制坯,琢磨,抛光等多道生产工序方能完成。

当我们能够以充分理由说明和论证红山文化玉器完全以机械加工后,对于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对于分析判断红山文化玉器的真正存世数量等诸多长期疑惑和困扰我们的问题必将逐一揭开其神秘面纱。

在以机械旋转为动力制玉设备出现的同时,需要配置专门工具,从而彻底告别完全靠手工制作玉器的落后局面。应该说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同时可以完全印证人类已步入文明时代。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经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遗存。然而在青铜时代之前还存在红铜时代。由此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有金属器问世。

从红山文化较大型玉器的开片和小件玉器切口的切割痕来看,所用工具薄至以毫米计,这是绳锯或者石轮锯所根本不能完成的。经过充分分析,唯一一种可能,就是以金属制作的片状工具带动解玉砂切割而成。除此之外,任何其它材料制作的工具都达不到如此精密程度。

另从一些玉器的切割口看,边缘平齐、锐利、切割面坦直,由此进一步说明除金属制作工具,其它工具皆不能为。笔者为此曾做过多种实验:当以皮条做的弓锯加最粗的金刚砂在玉石上进行切割时,当拉动三万余次时,皮条由于金刚砂的磨擦五次拉断。由于水对皮条的浸泡,在拉动二千次时变软、变形。玉石切割处呈现较浅磨痕,类似于抛光,无法更深进入。尽管切割处两边固定木条以防跑线,但切割处圆滑,不能出现锐利边缘线。由此可以说明,绳锯不能完成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切割工艺。

试想石轮锯的切割。首先,石质较软,制成片状而极簿的工具不但难度大,费工费时,而且又很容易破碎,即便制成,在实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如以较坚硬石质制成工具,没有相应的特别工具,单就其簿度其艰难可想而知。另外,从一些较大型红山文化玉器的开片来看,大而簿的石质工具根本无法完成玉器的制作。

当以上两点被彻底否定以后,那么唯一一种可能就只有金属器才能够完成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

为什么我们至今尚未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加工金属器?笔者认为这不难理解,因为较簿的红铜或青铜极易被腐蚀而烂掉。而且到目前为止,考古中尚未发现红山文化时期专门制作玉器的遗址和遗存,也许有一天会证明这一切。

由于红山先民对神灵崇拜的普遍性,其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特别的机械制玉设备和专门制玉工具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这支以制作玉神器为职业的专门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其制玉技能得到飞快提高,并已发展到手工业作坊生产形式。这些“玉人”们各自有明确的分工,专门从事玉石的采集、运输、划线、开片、设计、制作、抛光等各项工作。因为从已见的大型红山文化玉器分析,这些器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而必须要两个人以上方能进行有效加工。

专门生产玉神器手工业作坊的出现,根据社会需要源源不断的将这些以玉制作的神器提供给宗庙、祭坛、家庭及那些希望得到神灵保护的人们。一些较大型器,用于供奉或祭祀活动。小型器用于佩带。因为这些玉神器绝大多数皆有系挂或系佩孔。

在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程序和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后认为一件玉器的制作,需要以下工作程序完成:开片、划线、制坯、琢磨、钻孔、抛光。

1、开片:即对玉石原材料的切割。根据用途和需要、玉原石的形状或大或小将玉石分切开,以制作成器。这是玉器制作的首道工序。切割时,首先将玉石固定好,然后在切割线处让锯片带入解玉砂,从而进行切割。切割时要不间断地往锯口处注水,用以活动解玉砂和降温,以免受热后玉质受到损害。

依我们所见到过的红山文化玉器“中华第一龙”来说,其直径为26厘米,如果单面进刀,轮锯片直径最小要达到30厘米以上,如果双向两面进刀,轮锯片的最小直径也要在16厘米以上,无论从龙体的平整度、匀衡度,还是龙鬣处的对称度和精确度来看,其技术要求都达到尽善尽美程度。再从我们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常见的呈簿片状的天地神佩来分析;这些片状玉器薄及1一3厘米,从开片时遗留痕迹看,切割锯片当薄及0.3一0.6厘米,而最大误差只在1一3毫米之间,将这些玉器平置时,几乎无任何翘动感,极其平整。

无论青铜还是红铜,以此制作成薄片壮切割工具较之以质材料制作相对要容易些。可将溶点较低的铜液化后的铜水浇铸在事先做成的沙模中,待其成形后,再以粗糙石制工具磨薄、磨光。为更好解决其平整度还可以在平整石板上敲打,从而使其达到严格技术要求。当锯片完成以后,再在其刃部处磨出等距凹槽,这些凹槽可存入解玉砂,当锯片运动时解玉砂即对玉石进行有效的磨切。

解玉砂取之于河道,不同河道里的沙石其硬度不尽相同,这要视其所含矿物体及成分。一般要求其硬度要高于玉石硬度,如玛瑙,石英,水晶,及其它矿物晶体所构成的细砂。对这些取之于河道里的细沙要进行多次淘洗,以根据不同加工工序而区别使用。切割大块玉原石时一般采用较粗解玉砂。粗砂磨削速度相对较细砂要快,但精细程度不及细砂。

根据同类形状玉器存在两种以上情况分析,作坊式生产很可能形成根据需要的批量生产。比如同一品种,同一大小型号的玉器同时下料。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2、划线:划线即设计,就是在切割后准备制作圆雕的,板状的或片状的玉材表面画出玉器的形状,然后依据划线纹样进行再加工。专门从事划线的“玉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工艺设计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倍受人们尊重的“神的使者”,或称为“巫”的人来完成。因为从做为能够与神灵相沟通的神器来说,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而为的,它特有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决定了玉器的设计工作被授于更深涵意。

3、制坯:制坯,就是按照划线的基本轮廓,去除多余部分,制成毛坯。制坯是玉器的粗加工阶段,一些较大的去除部分仍然由锯片进行分段切割。一些较小边角等去除部分,则由圆锥形、呈镖旋状,表面较粗糙的特制工具进行刮磨。为提高工作效率,刮磨时所用解玉砂一般颗粒较粗。在一些较大型玉器表面,仍可见到刮磨时留下的印痕,印痕无一定方向性,按加工部位需要随意而为。对印痕放大来看,多呈沟槽形,沟槽中呈现横向丝纹,类似于木镖丝旋纹。以此分析,这种圆锥形刮磨工具是被固定在特制的旋转机械上,机械的快速转动从而带动工具对玉器表面进行刮磨加工。

制坯,是一件玉器造型的基础,是骨架,是整体形象的初现。同时它决定着玉器最终所要达到的整体艺术效果的关键。

4、琢磨:当玉器完成制坯工序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精细加工,我们称此为琢磨。琢磨之前仍要在玉器表面划线,或可称为绘线。需要详尽绘制出玉器所有细部具体形象,从而依照线段决定保留或去除。

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工艺特征为“压地隐起法”,也有人称此为“打洼法”。就是按玉器造型设计要求,使玉器表面以缓坡形式平稳过渡,突起与凹进相交点若隐若现,自然而柔和。有些过渡面甚至肉眼都难以觉察,只有用手触摸方能感觉到。如此精妙的工艺,完全靠制玉工人自我感觉和娴熟的高超技艺方能完成。

“压地隐起法”工艺,不但完美表现了玉器的整体形象和细部特征,更达到了形态准确生动,神态出神入化的更高艺术境界。

根据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综合分析认为,“压地隐起法”工艺是这样具体实施的:将锥形的,表面粗糙而呈螺纹状的磨削工具固定在旋车上,旋车带动锥形工具在玉器表面进行刮磨。大件则放置于旋车特制的平台上,可随意翻动,小型物件则以手持之。

呈螺旋纹的锥形工具可带入解玉砂,从而进行刮磨。此时所用解玉砂颗粒相对都比较细,但仍然可以从红山文化玉器所留印痕分析出,此加工过程最少需使用二种不同型号颗粒解玉砂完成。比如,红山文化玉器中玉鸟的双翅,是以打洼出阳线纹表现其动感与美感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其沟槽处经常留下镖丝状横线纹,这些横向线纹有的十分明显,有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隐若断续发现,再有一些甚至根本看不出这种工艺特征。经分析认为:这一工艺是由两道工序所完成的。就是先以较粗解玉砂在玉器表面纵向趟出沟槽,然后在精细加工时以较细解玉砂顺向平掉沟槽中的印痕。另外,从一些制做完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也时常发现这种现象,尤其一些较大型玉器,其表面有的留下很明显断续刮磨痕,有些较小精致玉器就较难发现这种特征,这是因为做为精品在加工时进行了多次重复磨制。

我们在认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时,不能片面以印痕特征存在与否做为唯一依据,还要对全器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后方可最后认定。玉器表面沟槽中横向丝纹的存在与玉器的大小,所选用的玉材,所要求的精细度有很大关系。相对较一些的玉器或玉质硬度较差些的蛇纹石类玉器在器表非重点部位出现这一痕迹者较多。而小型玉质较好玉器出现这一特征相对较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搜寻沟槽,仍会偶尔发现一些遗留蛛丝马迹。

红山文化玉器的“压地隐起法”制作工艺,完全有别于其它年代玉器工艺特征,所以也才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特殊个性。它朴拙、简洁、浑厚、神秘而精美。它特别的加工工艺,质朴的形象,神秘的内涵,可谓形神兼备,出神入化,让造型艺术与神灵崇拜有机溶为一体,并因此将中国的雕塑艺术推向了颠峰,并让同时代文化无与伦比。

红山文化玉器很少见繁缉的装饰性纹线。目前我们只是在龙形及部分兽形玉器的额上或下领处发现网状线纹,这些线纹多数以细小锥形工具刮磨而成,因此可见明显螺纹状横线纹。也有一些经过二次加工,无此印痕,这些直线横断面多呈三角形,纵向印痕长而直。经分析,显然以特制工具加极细解玉砂对沟槽进行过重新平整。

5、钻孔: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皆有孔,只有极少数圆雕玉器可坐立而无孔。对红山文化玉器加工程序进行分析,玉器的钻孔一般在最后阶段完成。玉器的孔可分为造型孔和实用孔两种。造型孔,即根据玉器造型的需要,在玉器上镂空成不同形状较大的孔,这些孔具有一定规律性,如玦形玉兽和璧类玉器的中孔,玉神祖双臂及两腿间的镂空孔,皆两面对钻而成,而且其位置基本无较大改变,尤其讲求对称和均衡。实用孔,则属于功能性孔。如较大器型的系挂孔,是为穿绳悬挂祭拜所用。小型玉器的系佩孔,用以随身佩带穿绳。无论系挂孔还是系佩孔皆有一定规律性,这些孔大都以玉器的特殊功能性钻在玉器的上端或器背偏上处,而且多数对钻,极少单面钻孔。

从红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为圆锥形,表面较粗糙,前端钝尖,中后端渐粗。所钻出的孔内小外扩,象马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形孔。无论是系挂孔还是系佩孔皆以锥形钻加较粗解玉砂向内偏斜对钻相通,形如象鼻,因此被称为象鼻孔或牛鼻孔。

因系佩孔讲求其实用性和为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所用工具表面粗糙,而且解玉砂颗粒相对较粗,所以常在孔壁处留下较明显丝扣状旋纹。造型孔直接关系到玉器表面形象,所以在一次钻孔成形后,再进行反复修整,因而孔壁处极少留下印痕。

片状玉器因其较薄,钻孔时极易破损,故采取正反两面大坡度斜向对钻,所钻出的孔壁呈斜坡形,孔的相交点薄而锐利,有刺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孔周一般比较圆滑,无刺手感。这不是因为原始先民长期佩、挂磨损所形成的,而是在钻孔时由于钻具缺乏稳定性而自然形成。孔的边缘处过于锐利,极易磨断系挂绳,因此也不排除在钻孔时故意而为之。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品,其孔沿处多锋利,有明显刺手感。这是因为现代钻具转数较高,但无法让孔沿处更圆滑。为达到与真品更接近,只能在原钻孔基础上,换更大一号钻头采用“划窝”法扩大孔沿,这时我们可明显看出原钻孔和新扩孔间形成微小台痕。

6、抛光:玉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对雕琢后的玉器进行全面抛光处理,以增加玉器表面的光亮度,更充分表现玉之温润亮泽之本质,使玉器更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所以说,抛光这一工序对于玉器的最终形象至关重要。

玉器抛光,分为粗抛光和精抛光。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在一件玉器上,粗抛光为去除玉器表面细小印痕,此时所用解玉砂颗粒较粗。精抛光以提高玉器表面光亮度,此时所用解玉砂颗粒较细。

对红山文化玉器抛光后器表所显现微小印痕分析;所使用抛光工具,当为根据用途以木制成的不同形状专门工具。以这些棒状的工具缠裹棉麻或兽皮蘸抹微粒解玉砂从而对玉器进行全面抛光处理。

从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器表所留微小印痕无明显规律性。因此判断,红山文化玉器抛光应该靠手工和机械分别或同时并用。

7、浸油:当玉器抛光后则对其进行浸油处理,浸油的目的是为了使玉器更光亮,并可起到一定防腐作用。尤其葬墓中出土玉器,在系挂孔处常发现较厚污垢,试着用竹刀刮下,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污垢呈白色腊状,在白纸上涂抹后可见油性污染。

因此让我们联想到,为什么红山文化玉器深藏在地下数千年仍然光亮鉴人,为什么一些玉器表面完好如初,而内部腐朽严重。这当与玉器的浸油防腐处理有关。

分析和了解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对于我们签定玉器的真伪十分重要。分析,必须是理性的,客观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了解,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进一步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要相信,没有绝对的权威。他或许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矿物学专家但他不一定是古玉鉴定专家。古玉鉴定不但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更要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思维,深邃的洞察力。学无止境,为此,我们永远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献花(0)
+1
(本文系迷糊12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