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讲座
第一课:中国茶文化发展简史
引入:“茶余饭后”四个字是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茶.饭相连,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以前是如何放肆的喝茶,茶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渴或助食的饮料而存在。
然而自唐宋以来,喝茶在文人雅士眼中却是十分雅致的事情,并且“可以静心”消除心灵上的烦脑。现在徜徉于大街小巷时,依然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茶楼随处可见,但茶楼上的喧喧闹闹又怎能与静、雅扯上关系呢?
同样是喝茶,请求从好茶的清香醇味中寻求一份超托凡俗的气质,并且籍著细致的冲泡过程,精巧的茶具配搭,体会从传统汩汩流出的闲情,欣赏好茶的内涵,从中陶冶个人的胸襟,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心灵境界,决对不是大壶泡大杯喝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茶叶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茶文化的发展与茶叶的发展紧密相连;学习茶文化发展史,有四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茶叶经历了乔木—半乔木—灌木3个发展阶段。今天,为了人类服务的茶叶主要是从灌木状茶树上采摘的。
第二条线索:从茶叶使用方式的角度看,人类使用茶叶,大体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综合利用四个阶段。自食用阶段以来,有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
第三条线索:从茶叶品饮方式的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两次变化或两个阶段。一是从煮饮到泡饮,二是从泡饮到易拉罐。目前茶叶品饮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第四条线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茶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古代茶文化阶段和近代茶文化阶段。在当代,支撑茶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已从茶叶变为茶产品,茶叶也开始向茶产业发展。因此,茶文化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茶文化发展简史。
一.古代茶文化
茶文化的产生:
(1)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古代茶树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茶叶为人类服务已5000年了,人类栽培茶树已有2100多年历史。人工栽培茶树最早是在巴蜀之地(今四川)。茶树的产生与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诗经》与茶:《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古籍,里面有7首与茶有关的诗。如;《谷风》.《出其东门》等。
神农时代:
陆羽《茶经》中说:“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文于鲁周公。”
《茶经》已阐明茶的最早发现,是在公元前的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神农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传说他发明了火食,所以称他为“炎帝”;又由于他“教民稼穑”,又尊称他为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得出是神农最早发现了茶。而茶在当时是作为药用的(但神农是传说中的人,无法考证,所以现代有很多人提出异议,我们只作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
自神农发现茶后的相当长时间,人们都将茶作为药用来对待,直到2000年后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巴蜀之地(今四川)出现了人工栽培茶树,同时也将茶从简单的药用引变到食用中,当菜煮着吃。
而后又经历了1000多年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将茶作为茗饮。
茶以文化形式出现,开始于南北朝。此前经历的漫长发展时期,特别是汉代,中国文人与茶结缘,奠定了茶文化形成的基础。
饮茶之风与晋代清谈家有很大关系。吴兴太守陆纳最早提出“以茶代酒”,开一代新风。到了南北朝,各种文化思想交融,使茶全面进入文化领域,起着文化.社会作用。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1)寺庙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佛家.寺庙有不解之缘,不少茶叶是在寺庙种植,又从寺庙传向民间的。春天新茶采摘时,寺庙常举行雅聚,边品茗,边写诗作画,其乐融融,也为“禅茶一味”,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2)文士茶文化。唐代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爱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代表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陆羽是唐代一位爱国爱茶的文化人,他从小生活在艰难困苦中,被父母遗弃后,先在寺庙烧火扫地,后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写成了人类第一部茶文化著作《茶经》。
(3)宫廷茶文化。在唐代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民间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皇帝王公贵族需要用茶消化食物、保养身体,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皇帝常用贡茶奖赏臣属,在皇宫大宴群臣。1986年,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唐禧宗喜爱的28件茶具,有纯金的.纯银的.镀金的.镀银的.秘色陶的等等,可以说十分珍贵,举世无双。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的辉煌。
(4)民间斗茶之风盛行。如果说是唐代茶文化侧重于精神实质,那麽,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中。“斗茶”又称“茗战”,它是古人集体评品茶的品质好坏的一种形式。每当新茶上市时,爱茶人常以斗茶、一争高下为乐。
(5)宋徽宗赵佶写《大观茶论》。该文2000余字,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写成的茶书。
综上所述,人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花的兴盛期。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1)宋末元初,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茶叶冲泡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即:从煮饮式改变为冲泡式,使饮茶更为方便,也更为普及。
(2)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古代西藏与内地和南亚以进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商道。“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久盛不衰。主要有三条路线,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这几条线都贯穿昌都全区,对藏族地区和内地以及藏区和南亚的商贸、文化交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第二条“丝绸之路”之称。
(3)茶馆业的兴起。唐宋时期,茶肆、茶房逐渐增多,到了明代、清代茶馆业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4)鸦片战争——香茗不幸伴硝烟。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当时的英国商人把他们对华贸易逆差归罪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鼓励政府,靠枪炮改变被动局面,遂挑起战事,在茶叶发展史上,留下不幸的一笔。
二.当代茶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产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广大消费者在享受物质形态
茶产品的同时,对文化形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茶叶消费的新形式。
(1)营养保健茶。营养保健茶是具有一种或多种的营养保健功能、治疗功能的茶叶。
(2)茶饮料。通常指罐装茶饮料,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茶叶新产品。
(3)茶食品。包括佐茶小食品。
(4)茶叶的妙用。生活中茶叶还有许多方面的用途,如冰箱祛异味等。
(5)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教育三元结构。
(1)学历教育
(2)职业教育
(3)国民教育
群众茶艺
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以开展茶文化教育与茶艺实践活动为宗
平和心态,增进健康,提高生活品位。
特色茶艺
以各种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茶文化的内涵。简单介绍几种有特点的茶艺:
(1)禅茶茶艺。
(2)新娘茶茶艺
(3)三道茶茶艺
(4)文士茶
(5)擂茶
(6)宫廷茶艺
(7)惠安女茶俗
(8)太极茶道
(9)九曲红梅
三.中国茶文化人士与作品
1.茶文化人士
(1)茶圣陆羽。陆羽(公元733—804年),唐朝玄宗年间,出生于竟陵(今湖北省)。他毕生对茶进行研究,跑遍了唐朝43个州郡中的41个,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奠定了他在茶文化史
上的地位。被后人尊为“茶祖”.“茶神”“茶圣”,日本爱茶人尊他为“茶仙”。
(2)陆游。中国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一生嗜(shi)茶,并以茶入诗,曾作茶诗300余首,是历史上诗最多的人。
(3)最澄禅诗。曾于宋代到中国寺庙,进行佛事学习交流。回国后,曾为日本茶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4)荣西禅师。曾于宋代到中国寺庙学习佛典,对茶与茶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回日本后,结合日本实际推广茶文化,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
(5)乾隆皇帝。中国清朝比较开明的君主,被尊为茶皇帝。
(6)当代茶圣吴觉农。茶叶专家,农业经济学家。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1897——1989年),他毕生从事茶叶事业,功勋卓越,被中国爱茶人尊为“当代茶圣”。
2.茶文化作品
(1)唐代卢仝(tong)(2)当代赵朴初
《七碗茶歌》《吃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受之味,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一壶得真趣。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空持百千偈(ji)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不如吃茶去。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之魂——散文诗
茶,多麽熟悉的名字,就象黄河、长江。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茶陪伴人类走过了5000年的历程。云南
的“孔明树”,记载了茶的沧桑;法门寺唐代茶器,昭示了茶的辉煌。紫砂壶里、玻璃杯中,演绎着温馨和品位;黄山之颠、印度河畔,茶播散着绿色、活力和希望。
茶,秉山河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默默地为中医、武术、京剧一起,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四大贡献。与四大发明相得益彰;碧螺春天然本色,传承文明。铁观音“潇洒喉韵”,缔造时尚。茶叶特色平台上,赫然写着六个大字:愉悦、和谐、健康。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品茗如同品人生,先苦后甜,常品常新,韵味无穷。茶叶四季常青,柔而不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茶叶清新耐泡有着健全的性格;小桥流水般的细腻、温柔,大江东去般的奔放、恢弘;茶叶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陆羽《茶经》的智慧、古今茶诗的礼趣、中外茶人的博大心胸。
世纪之交,茶又启迪人们,新世纪,新格局,需要整体创新;逆向思维——“冷水沏茶慢慢香”,人格魅力——“淡妆浓抹总相宜”;纪往开来,从茶叶到茶业——“赢得理性竟争”。
谁不想延年益寿?谁不想事业生活两丰收?那麽,请多喝茶吧!不吃饭活不了,不喝茶活不好;茶是人类全方位、永久的朋友。
健康、愉悦、和谐,历史与现实接轨、经济与文化交融、东方与西方交流——茶之魂与人类文明同在,茶之魂与人类同享不朽!
时尚吃茶去,传杯世纪楼。
壶中天地大,谁个写春秋?
第二课:茶叶的分类、加工、贮藏及选购
我国茶区的分布范围:
中国茶区分布在北纬18°—37°.东京94°—112°的广阔范围内。有浙江、、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台湾、西藏、上海、重庆等20个省市区产茶,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原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有上千个县市产茶。而各地的地形、土壤、气侯等存在着明现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生产影响极大。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形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茶叶品质。
目前我国茶区大致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
茶树的几种类型:
茶树按树干大小分,有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如按叶形大小分,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三类;按进化程度分,有原始型、半原始型和进化型三种。
茶树的特性:喜欢温暖、湿润的气侯和肥沃的酸性土壤,耐阴性较强,不喜欢阳光直射。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为PH值在4.5—6.5
之间的酸性土壤
一.茶叶的分类
我国茶叶种类丰富多彩,居世界之冠。茶叶不仅种类繁多,名称也很复杂,故茶叶界有句俗话“茶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
我国茶叶分类方法不统一,有的以产地分,有的以采茶季节分,有的以品质分。这些分类方法都不够完整。现在对茶叶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茶叶的制造方法,结合茶叶品质的特点来分类。具体分为两大类,基本茶类和再加工类。
1.基本茶类:
基本茶类分六种即:绿茶类(不发酵茶),白茶类,黄茶类(轻发酵茶),青茶类(半发酵茶),黑茶类(后发酵茶),红茶类(全发酵茶)。
(1)绿茶类
绿茶的品质特征: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形美。
基本工艺流程:鲜叶→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
鲜叶经过高温杀青,使茶叶中的氧化酶受到破坏,抑制了多酚类物质氧化,从而保存了绿色,并形成了绿茶青汤绿叶的品质特点。
如果杀青不足,将会使绿茶产生红叶红梗,降低品质。所以绿茶又称为不发酵茶(生茶)。
根椐制造工艺中的杀青方法不同,又分为蒸青和炒青两种。
根椐制造工艺中干燥方式的不同又分为:
炒青绿茶。利用高温锅炒杀青和锅炒干燥的绿茶为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而后烘干的绿茶为烘青绿茶。
晒青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用日光晒干的绿茶称为晒青绿茶。
绿茶是我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传统绿茶——眉茶和绿茶,以高香、味醇、形美、耐泡而驰名中外,在国际市场的绿茶贸易中,中国绿茶占70%。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狮峰山、梅家坞、
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寺等地。西湖龙井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西湖龙井比较著名的品牌有:狮峰牌、贡字牌、御字牌、梅坞牌等。
碧螺春:产于江苏洞庭山。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白毫隐翠、
清香幽雅、浓郁甘醇、回味棉长的独特风格誉满中外。(1斤极品碧螺春有4~6万个芽头,嫩度很好)。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黄山毛峰芽叶肥壮匀齐,白毫多而
现露、形似雀舌、色似象牙、黄绿油润、清香高爽、叶汤清澈、叶底匀亮成朵。
径山茶:产于浙江省余杭。成品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稍
弯曲、多白毫、色翠绿、曾有“天绿龙井”之美誉。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滋味甘醇爽口,栗香持久。(冲泡方法与龙井类相似,通常采用上投法)。
开化龙井:产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乡的大龙山。开化龙井外形
紧直挺秀、身披白毫、色泽翠绿。冲泡后内质香高持久,并伴有幽兰花香,汤色清澈明亮,味爽清新,沁人心脾。叶底匀齐成朵,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
午子仙毫:产于陕西的西乡县,是午子绿茶的极品,以“绿色
清香味醇,富含天然锌、硒”为特点。形似兰花,朵形微扁显毫,色泽翠绿,香气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明亮,叶底嫩绿。
G.紫阳茶: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县,是传统产茶区,其地在大巴山北,汉水流域,土壤富硒,因此,紫阳毛尖天然富含微量元素——硒,而硒对抗癌,抗辐射提高人体免疫力都有佳效,所以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富硒茶很受宠。它的主要特点:芽叶嫩绿整齐,白毫挺秀,香气即高且久,汤色清澈、晶莹,口感醇和回甜清爽,近年曾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另外知名品种绿茶还有: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太平猴魁(竹
叶青茶)、六安瓜片、雨花茶、江山绿牡丹、金坛雀舌等。
(2)白茶类
白茶属于轻法酵茶类。
品质特征:成茶外表披满白色茸毛,呈白色隐绿。香气清鲜,滋味醇和,冲泡后,芽叶挺立,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基本工艺:萎凋和晾晒或烘干两个过程,基本保持茶叶的原形,芽叶较完整。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知名品种有:安吉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成品茶色如翡翠,具有花香,滋味鲜,叶底玉白色,别具特色。
(3)黄茶类
属轻发酵茶类。
品质特征:黄汤黄叶。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新。
基本工艺:近似绿茶,在制造过程中加以焖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品质特点。著名的品种有君山银针、温州黄汤、霍山黄芽、皖西黄小茶、黄大茶等。
(4)青茶类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
品质特点: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外
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汤色清澈金黄,滋味甘醇鲜爽,叶底
呈绿叶红镶边。
基本工艺: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乌龙茶是我国特产,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省。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按产地分,可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类。闽北乌龙主要有:武夷岩茶、武夷水仙、肉桂等。闽南乌龙主要有: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广东乌龙主要有:凤凰单丛、凤凰水仙。台湾乌龙最著名的冻顶乌龙、东方美人。
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西坪乡,是历史名茶。铁观音是
乌龙茶中的名品。成品茶条索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砂绿鲜润,似有白霜,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有绸面光泽。滋味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密味。有幽兰花香,香气馥郁持久,七泡有余香。
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天新岩九龙窠(ke)的高岩峭壁之
上。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珍品,也是历史名茶。制成的大红袍条索肥壮,色泽绿褐鲜润有“宝色”,冲泡后汤色澄黄,有桂花香,“岩韵”突出,且耐冲泡,九泡后仍有余香,这是其它岩茶所不及的。
冻顶乌龙:是台湾乌龙茶中最出名的茶。主产于南投县凤凰山一
带。成品茶,外形卷曲成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紧结,身骨重实,冲泡后香气清新持久,略带焦糖香,汤色澄黄,滋味甘醇浓厚。
凤凰单丛:产于广东潮洲地区,是广东乌龙茶最优秀产品。外形
条索肥壮紧结,色褐似鳝鱼皮色,油润有尖,汤色澄黄清澈明亮,清高馥郁,有天然花香(栀子花香),滋味浓厚,有甜香味。
(5)黑茶类
属后发酵茶。
品质特点:味浓、耐泡、香醇。外形粗大,色泽黑褐。
基本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过程。除了杀青、揉捻外,主要进行渥堆,使茶叶发生一系列的氧化变化,从而形成黑茶特有的色、香、味。
成茶外形油黑,主要用于紧压茶的原料,如;安化黑茶、四川边茶、普洱茶、六堡茶等,产于湖南、四川、云南等省。
(6)红茶类
属全发酵茶。
基本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由于发酵工序使茶叶内部生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使叶片形成红色,因此称全发酵茶类。红茶又分为工夫茶类、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别。
A.工夫红茶:由于加工精细费时,故被称为工夫红茶。它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叶色乌润、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工夫红茶多以产地命名。如:祁红工夫(产地安徽祁门县);滇红工夫(产于云南省);粤红工夫(产于广东省);宜红工夫(产于湖北宜昌);宁红
工夫(产于江西修水武宁)。
B.小种红茶:是福建特产,产于福建崇安、建阳、光泽等地。由于在干燥过程中采用松柴熏烟,使茶叶形成带松烟的香气和似桂圆的汤味。正山小种条索肥厚,色泽乌润,茶汤红艳,香气高,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具有桂圆汤味。英国皇室对此茶情有独钟。
C.红碎茶: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多的茶类,占国际市场上贸易量的90%左右,其品质以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最为优秀,我国在60年代开始生产红碎茶。
贵州红碎茶以其香气高,鲜爽度好,品质独具一格而著称。其成品茶颗粒紧结匀整,乌黑油润,净度好,香气鲜高带有花香,滋味鲜浓,汤色红亮,叶底嫩匀。主产地湄谈潭、羊艾、花贡、广顺等地的茶场。
2.再加工茶类
(1)花茶:是利用茶叶吸收花香的特点窨制而成的茶类。由于茶叶疏松多孔,将干燥的茶叶与即将开放的香花拌和窨制,使花香随着茶叶对水分的吸收而进入体内。它即保留了鲜爽醇和的茶香,又具有芬芳的花香,花和茶相得益彰。
(2)紧压茶类:紧压茶质底结实,久藏不变质,体积小、便于贮运,适合边疆牧区人民需要。紧压茶种类繁多,有砖茶、沱茶紧茶、饼茶等。
(3)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萃取茶是利用茶鲜叶或成品茶为原料,经过处理、提取、净化、浓缩、干燥而成为一种固体饮料,可以即冲即饮,携带和饮用都很方便,也可加奶加糖调配饮用。
(4)药用保健茶:用茶和各类中药调制而成称为保健茶,如:减肥茶、益寿茶、薄玉茶等等。
(5)果味茶、茶饮料:用各类果汁与茶调制而成的称为果味茶。
(6)含茶食品:茶叶中含有各类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有许多成分由于高温冲泡而受到破坏,如制成末茶,直接加入食品中,使之直接吸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目前已有的有:茶饼干、茶糖果、茶点心、茶瓜籽、茶菜等。
二.茶叶的贮藏
茶叶特别容易吸潮气、吸异味变质。因此,要注意保存。
1.抽气充氮包装:抽气真空使茶叶隔绝氧气,可防止茶叶自动氧化。
2.低温贮藏:低温条件下抑制茶叶中物质变化,通常在10°C以下,茶叶含水量5%以下。
3.灰缸贮藏:利用生石灰吸收茶叶水分,降低空气中湿度以保持茶叶干燥。要点:“陶瓷缸、纸包茶、生石灰、布袋装、勤换灰、紧压盖、避光贮。”贮存前的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保质期可达12个月。
家庭存放:一般家庭存放可用小缸石灰贮放,也可利用冰箱贮藏,
如果在冰箱中存放茶叶,首先要求茶叶的含水量在6%以下,如果已
受潮则先在80°C的容器中烘干或炒干,摊晾凉后密封包装放入冰箱,以免茶叶吸收外界异味,也可将干燥茶叶贮存在热水瓶中和密封盖的玻璃瓶中。由于茶叶有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任何贮放都忌和其它异物品共放,(如香皂、香水、樟脑、鱼、肉等)。新购买的铁罐,也要先擦净用费茶盛后再装新茶。另也可采用以下两种简单方法贮存。
低温贮存:将散茶用塑料袋包好,或用一个茶桶一个塑料袋
装好,放在冰箱里保存。采用此法时,应先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排光,并尽量避开气味大的储品。
常温贮存:将茶叶用茶桶装好,放在室内阴凉、通风之处,
宜远离厨房、梳妆台和卫生间等场所。
三.茶叶的选购
茶叶的种类繁多,我国的地域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各民族的饮差习惯各不相同,对茶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选购何种茶叶,都必需注意两点:一是茶叶的干燥度;二是茶叶的新鲜度。
干燥度的简单监别方法:可用手指捏茶条,如有研断研碎说明茶
叶较干燥,含水量在6%以,如不能研碎则茶叶已吸湿,购买后易变质。茶叶要求越新鲜越好。俗话说:“陈酒新茶”,而新鲜的茶叶,绿茶外观干,色泽翠绿或深绿,叶表光润。红茶乌黑有光泽,嗅之有茶香,无闷、酶之陈味。如在市场上购买,最好能直观开汤,如购买小包茶则要观看生产日期,以保质量。
第三课:茶叶的内含成分与人体健康
自古以来,很多古迹和古医书都有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健身的论述。《神农本草》中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说明茶的发展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林乾良根据古籍记载分类,将茶的功效归纳为:少睡、安神、明目、醒脑、止渴、消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减肥、消胀利尿、通便止痢祛痰解表、坚齿、治心痛、治疮疗肌、益气延年。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的保健功效是多方面的,主要功效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暑、利尿解毒、益思提神、坚齿防龋、增强免疫力、预防衰老、杀菌抗病毒、降脂减、.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消助消化、降血糖、明目、清肝防止坏血病、抗辐射损伤、抗过敏、抗溃疡、益智、调节身心.、治疗便秘、抗癌抗突变等。
一.茶叶的内含成分
经研究,茶叶中已发现的化学成分有600多种,这些成分对茶叶的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从茶树上采摘的新鲜茶叶,一般含有75—78%的水分和22—25%的干物质。组成干物质的成分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其中以有机物为主,约占干物质的93—96.5%。
茶叶中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茶多酚、生物碱、安基酸、有机酸、脂质、色素、维生素、香气成分、皂甙(dai)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许多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物质,约占茶多酚总量的50—70%,儿茶素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功效,可防止血管硬化、抗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还有灭菌解毒作用。
咖啡碱是茶叶中生物碱的一种,含量为2—4%,它的主要作用是兴奋中枢神精。除此,还有利尿、强心的功效。酒后饮茶能使酒精迅速从尿中排出。还能促进脂肪分解,有利于肥胖者消解脂肪,这也就是饮茶减肥的机理之一。
二.茶的保健功能与疗效
生津止渴.消热解暑:茶叶中有机酸与维生素C对口腔粘膜起刺
激作用,促进唾液分泌,产生生津止渴作用。
利尿解毒: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与茶碱、都易溶于水,通
过饮茶被吸收后,能舒张肾血管,增强肾脏的血流量,因而增加了肾小球的滤过率,这就是饮茶利尿的道理。
益思提神,坚齿防龋。
增强免疫:茶叶中的脂多糖、多酚类物质都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
能。另外饮茶可杀灭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同时又能激活和保护肠道中的有益维生物。饮茶可提高白血球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脾脏细胞中的细胞间素的形成,因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延缓衰老: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是产生了过量的自由基,这种具
有高能量、高活性的物质,起着强氧化剂的作用,使人体的脂肪酸产生过氧化作用,破坏生物体的大分子和细胞壁,细胞很快老化,引起人体衰老。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有效的消除多余的自由基,防止脂肪酸的过氧化,因此饮茶可以延缓衰老。
杀菌抗病毒:茶叶中的茶多酚对很多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常喝茶对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泻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降脂减肥: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能提高胃酸和消
化液的分泌;茶叶中的茶多酚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甾(zai)醇和中性脂肪的积累;茶叶中的茶绿素可抑制肠胃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以上这些因素共同起着消除脂肪、降低血脂、防止肥胖的作用。
消臭、助消化:饮茶可刺激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有助于淀粉、蛋
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帮助消化。
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依然是茶多酚抑制转化酶而起到降血
压的功效。
降血糖、预防糖尿病: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维生素C和多糖能
保持人体微血管的正常坚韧性和通透性,还有调解人体糖代谢的功能。
明目、治疗眼科疾病:茶叶中的维生素B1有维持视神精功能的
作用,维生素B2是维持眼视网膜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活性成分,维生素C是人体眼球的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多饮茶肯定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清肝、保护肝脏:茶叶中的茶多酚可防止血液和肝脏中胆固醇和
中性脂肪的积累,这对清肝有很大的作用。儿茶素对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因此,饮茶也是预防肝炎的有效方法。
防治坏血病: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引起的,茶叶尤其是高档绿
茶富含维生素C,常饮茶可预防坏血病的发生。
抗辐射:辐射引起的损伤之一是破坏造血功能,降低血液中的白
细胞数。癌症病人的放射治疗,往往由于白细胞的严重下降,免疫功能遭破坏,放疗不能继续进行。茶叶中的茶多酚、脂多糖、维生素C等都能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还能有效的提高白细胞数量。因
此,茶叶的抗辐射功效是明显的。
抗过敏。
抗溃疡。
益智、有利于身体健康。
治疗腹泻和便秘。
抗癌、抗突变。
以上是近年来关于饮茶与健康研究取得地的一些成果,相信随着
科学的发展,茶叶保健功效和药理功能的研究还会进一步深入。
第四课:茶器具与茶的关系
材质
材质是茶器具的第一要求。茶器具的材质与泡茶的个性相关联;所泡茶品不同,对泡茶的容器要求也不同。
自唐朝茶事兴盛以来,茶器具的选材十分广泛,涉及金.银.铜.玉.陶.瓷.木.竹.石等。先代人所用茶器具,主要为铜.铝.陶瓷.搪瓷.紫砂.玻璃.竹.木。
目前,在冲泡品饮的主要茶具中,材质上选用最多的是玻璃.陶瓷.紫砂。这三种材料具有各
自的技术特征,并因这些特征而对泡茶.饮茶产生不同的影响。(1)玻璃茶具:玻璃材料密度高,硬度亦高,具有很高的透光性,
但导热快,易烫手,坚硬而易碎,无透气性。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求易得,并有利于观赏杯中的茶叶、茶汤的变化。
(2)瓷质茶具:瓷质茶具的硬度、透光性低于玻璃但高于紫砂。质地细腻、光洁,能充分表达茶汤之美,保温性高于玻璃,在工艺特点上,特别在表现华夏文化风格上,优于玻璃器皿。
(3)紫砂茶具:紫砂茶具具有的硬度、密度低于瓷器,不透光,但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吸水性、保温性,这“三性”对滋育茶汤大有益处,并能用来冲泡粗老茶叶。
形状
茶器具的形状,不仅要满足外观审美的要求,同样也要满足茶艺
的技术要求。
以茶壶为例,壶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壶口到壶底的高度都与泡
茶的个性需求有关。如泡乌龙茶,因追求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又是即泡即饮,每泡沥干,不留茶汤,故选配时均选体积小、壶口小的紫砂壶。既使泡成的茶汤量适合杯数,同时又利于蓄温、升温,促使茶汤浓醇,茶香焕发。
沏泡红茶时,因茶汤量远大于乌龙茶,故壶应适当选大一些,宜用鼓腹、深壁的茶壶,这样才有利于壶内温度的保持,焕发红茶汤的亮艳香醇。如以壶泡绿茶,就需选大口径壶,扁腹、浅壁为宜。即便如此,有时还需注意不要盖上壶盖,以防闷熟了茶汤,捂黄了嫩叶。
开水壶应壶流细长,品茗杯应大小适宜,闻香杯应径细壁深等,均为茶艺所需。
体积
单件茶具在体积上应符合实际需求,如开水壶的体积、泡茶壶的
体积均与共同品茶的人数有关。各件茶具包括辅助用具体积上应体现主次、层次,实现相互匹配,具有和谐一致的统一性。如同小茶桌上配一块薄薄的小茶巾,甚是洁雅。如换一块洗脸毛巾,虽可用,但不雅。
感觉
感觉主要是对品茗杯的要求,品茗时特别需要感觉,在中国茶道艺术中,感觉几乎是至上的,但在茶事实践中,人们往往会忽视。
品茗杯不仅外形要具有特色,色泽应宜茶,而且要注意品茗杯的大小,壁厚程度,杯口的弧形特征等。品茗杯特别是功夫茶小杯,应拢指端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将“感觉”要求推广之,对其它一些茶具,如茶壶盖钮.壶柄也应形制合理、手感好。
保温
茶器具中,凡用于泡茶、品茶的主器具,一般都有保温性要求,
只有选配了保温性能、散热特性符合要求的茶器具,也就是掌握了器具的保温散热特点,才能确保茶艺全过程完美。如不锈钢制品导
热性极佳,升温快,散热也快,易烫手;石壶虽有一定壁厚,但导热较快,很烫手,较难驾驭。故石壶往往以艺术性、观赏性见长,供观赏和收藏。
便携
外出携带的茶具应有便携的特性。所选茶具应简单方便,形成精
巧组合。如泡茶容器一般选小瓷壶或紫砂壶,而不选较复杂的盖碗三件套;茗杯应注意小巧,有一定的壁厚,不易破碎;贮放开水的保温瓶应选有较高真空度、外观细长的,以确保使用方便。
齐全
齐全是对于相对而言的。粗放式的可一把茶叶一杯水,十分简单。
而从茶艺的要求出发,就要有意境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茶具的齐全便不可忽视。
耐用
耐用也是实用。选配茶具应是在实用性基础上追求艺术性。这两
者颠倒了就会妨碍了茶事的顺利进行,影响泡茶、品茶过程的享受效果。易碎、易烫手等不安全因素应事先予以排除。
第五课:茶、茶具、水的选配及冲泡
茶和茶具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还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
法有关。安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茶叶中的安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干醇,主要是因为安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安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茶叶与茶具的搭配是很重要的,需要“门当户对、意气相投”,这是泡好茶的一大要素。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茶具应包括泡茶时用的主茶具和一些辅助用品,以及备水和备茶的器具。中国茶具品种丰富,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多样,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很大差异,再者由于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不一,冲泡技艺的不断创新,茶具自然也不断变化和创新。在初步掌握茶具、茶性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搭配茶具。
把握茶具的目的是掌握泡茶过程的散热速度。一般而言,密度高、胎身薄的散热速度快(即保温效果差);密度低胎身厚的散热速度慢(即保温效果好)。茶具的质地还包括吸水率,吸水率太高的冲泡器不宜使用,因为泡完茶,茶具的胎身吸满了茶汤,放久了容易有异味,而且不卫生,所以应选用吸水率低的冲泡器。硬度低的器物并不代表吸水率高。
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壶或杯(所谓硬度高,指器皿烧结的温度在1100oC以上),绿茶类、轻发酵的茶类如:龙井、碧螺春、文山包种茶及其它嫩芽茶叶等都适合,还有瓷壶、玻璃杯或盖
碗,散热速度快的,泡出的茶汤的香味较轻扬,冲泡频率较高。重滋味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来泡,乌龙茶类便是。其它如外形紧结、枝叶粗老的茶,以及普洱茶等,应选择陶壶、紫砂壶冲泡。
泡茶用水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的“双绝”。可见用什麽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混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2)化学指标:PH值6.5~8.5,总硬度不得高于25度,铁不得超过0.3毫克/升,锰不得超过0.1毫克∕升,铜不得超过0.1毫克∕升,锌不得超过0.1毫克∕升,挥发酚类不得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正洗涤济不得超过0.3毫克∕升。3)毒理指标:氟化物不得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得超过0.05毫克∕升,砷不得超过0.05毫克∕升,镉不得超过0.01毫克∕升,铬(六价)不得超过0.05毫克∕升,铅不得超过0.05毫克∕升。4).细菌指标:总数不得超过1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以上四项指标,主要是从饮水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方面考虑,作为泡茶用水,还要考虑各种饮用水内所含的物质成分。
茶与水的关系
从泡茶角度来说,影响茶汤的主要因素是水的硬度。含有较高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反之,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钙和镁的硫酸盐和氯化物引起的,是永久性硬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含有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引起的,是暂时硬水。暂时硬水通过煮沸,所含的碳酸氢盐就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盐而沉淀,硬水就变成了软水。
水的硬度和PH值关系密切,而PH只有影响茶汤色及口味。PH
值大于5时,汤色加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向自动氧化而损失。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软水中含有其他溶质少,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高,口味较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低,故茶味较淡。如果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和茶叶中的酚类物质结合,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还会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饮用。如果水中的镁的含量大于2毫克∕升,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2毫克∕升,茶味变涩,若达到4毫克∕升时则茶味变苦。由此可见,泡茶用水,选择软水或暂时饮水为宜。
泡茶用水
饮用水要选择符合国家或地方饮用水标准的,而且要取得卫生许
可证的生产单位生产的水。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饮用水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自来水: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出炉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含有较多的氯,饮用前需置容器中1—2天,让氯挥发煮开后用于泡茶,水质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2)纯净水: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
的饮水。纯是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它的加工方法制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用纯净水泡茶,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3)矿泉水: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过人工开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的含产地不同,所含微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的效果并不佳。
(4)活性水: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
然回归水、生态水等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和杀菌、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性功能,并且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度性、副氧化和营养性功能。由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5)净化水:通过净化器对自来水进行第二次总终端过滤处理制得,净化水易取得,是经济实惠的优质饮用水,用净化水泡茶,其茶汤品质是相当不错的。
(6)天然水:天然水包阔江、河、湖、泉、井及雨水。用天然水泡茶应注意水源、环境、气侯等因素,判断其洁净程度。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泉水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虽属暂时硬水,加热后呈酸性碳酸盐状态的矿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碳酸气,口感特别微妙,泉水煮茶,干冽清芬具备。然而,由于各种泉水的含盐量及硬度有较大的差异,也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含有硫磺,不能饮用。至于深井水泡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水的硬度,不少深井水为永久性硬水,若用于泡茶,茶汤品质、口味很不理想。
第六课:各类茶的冲泡及演示
一、绿茶的冲泡
1、龙井茶的冲泡法
(1)备具:茶盘一只,无色玻璃杯3~5只,茶叶,茶叶罐一只,赏茶碟一只,茶巾一块,水盂一只,茶匙组一副,沸水。
(2)观茶闻香(赏茶):用茶匙拨出少许茶于茶碟中,可供宾主观茶闻香。
(3)烫杯:取开水壶,往每个杯中冲入约占杯容量1∕3的热开水进行烫杯,烫杯的作用是可以温杯和进一步洁杯。
(4)放置茶叶: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定。
(5)浸润:倒入3∕4的开水(水温90C°左右),让茶叶在水中浸润,使芽叶吸水膨胀,慢慢舒展,便于可溶物浸出,出展清香。这是整个冲泡过程中香气最浓郁的时侯。
(6)冲泡: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利用水的冲力,使茶叶在水里上下翻动,促使茶汤均匀,冲水量为杯容量的七分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
(7)品茶:品茶当先闻茶,后赏茶观色,可以看到杯中轻雾缥缈,茶汤澄清碧绿,芽叶嫩匀成朵,亭亭玉立,旗枪交错,上下翻动栩叙如生。然而细细品,寻求其中的茶香与鲜爽、滋味的变化过程、以及甘醇与回味的韵味。
2、碧螺春茶冲泡法
一般采用上投法冲泡,水温要求80~85°C左右,方法是玻璃杯
中先冲入开水,后放茶叶。
3、黄山毛峰
可采用与龙井茶相似的方法,水温可掌握在90~95°C,浸泡时
间可长些。
二、红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高的品类,由于红茶香气浓郁,汤色红艳,
口味鲜甜醇厚,选具时应选用最能体现色泽美的白瓷茶具,可用壶泡法或杯泡法冲泡。
(1)备具:红茶,茶叶罐、开水、茶壶、白色瓷壶、白色瓷杯、杯托、茶则、茶巾、水盂、茶盘。
(2)温壶
(3)置茶:投茶量据宾客人数而定,茶水比为1:50—60。
(4)冲泡:水温为90~95°C,先用逆时针顺序采用回旋三周斟水法,紧接着高冲至茶水八成满,然后用凤凰三点头,将水加满茶壶,刮沫加盖,静置三分钟。
(5)温杯
(6)分茶
(7)奉茶
(8)品饮
(9)收具
三、乌龙茶的冲泡方法
安溪铁观
闽南一带冲泡乌龙茶所选用的器具一般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
配上品茶杯来泡茶,壶身大小可根据客人的多少来选,有2人一壶、3人一壶、5人一壶、6人一壶等,夏天改为盖碗冲泡。
冲泡程序:
(1)备具:茶叶、水、酒精炉、紫砂壶(烧水用)、单口壶或盖碗、品茗杯、茶船、公道杯、茶则茶巾、茶盘。
(2)赏茶:
(3)温壶:
(4)置茶:
(5)温润泡:冲水时需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直冲。
(6)冲泡:又称悬壶高冲,水温为100°C沸水。
(7)淋壶:
(8)温杯:
(9)分茶:
(10)奉茶:又称敬奉香茗。
(11)品茗: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啜(chuo)甘霖。
(12)第二泡同前,泡好后先倒入公道杯再分茶。
(13)收具。
2、台式乌龙冲泡
基本冲泡程序:
(1)备具:茶叶、水、酒精炉、茶海、紫砂壶、(或小盖碗)、品茗杯闻香杯、茶船、公道杯、茶则、茶巾、茶盘。
(2)赏茶:
(3)温壶:
(4)置茶:投茶连为壶容量1∕3或1∕2为宜,茶水比为1:20。
(6)温润泡:90—100°C开水冲入壶,刮沫加盖,即刻弃茶汤。
(7)淋壶:
(8)温杯:
(9)分茶:
(10)奉茶:
(11)品茗:
(12)第二次泡:最多可冲泡七、八次。
(13)收具。
2004年7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