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时期)
2013-06-27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概况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
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说明东晋
以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则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社
会经济有了恢复。所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也是精神上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时
代,反映在整个文化艺术上也反映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梁武帝
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
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万多所,其中洛阳有1000余所。可见当时北朝佛教比南朝
更盛。此时的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城市规划与建筑有突出成就。兴建了大量新城市
,宫殿建筑符合三朝思想,为隋唐及以后所沿用。洛阳和邺城的居住区,沿袭了汉长安的闾里制度,但把市场移到城外南部和东西两侧,对隋唐长安
有了直接影响。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自汉以来,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后又
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
兴殿则朔望视朝于此(中朝);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常朝、小朝)。唐高宗迁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汴
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明南京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
承天门、洪武门)。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置一如南京。只是各宫殿的使用已大有变通。2.佛教建筑兴起。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后传入江南
,对中国文化和建筑的发展影响极大。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
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
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
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塔”是梵文Stūpa(窣堵坡)的音译的简称,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
,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中国早期的高塔与中国多层木结构建筑相融合,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
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
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我国此时期的木塔已一无所存,唯在日本法隆寺有五重木塔一座(乃隋
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石窟,也来源于佛教
。印度石窟有两种,一种叫“支提窟”,是聚会和礼佛的场所;另一种叫“毗诃罗窟”,是讲堂(佛堂)和精舍(僧院)。石窟传入中国后,也逐步
中国化,前部常有中国式的“人字坡”,并有木椽样式,有些窟顶,做成“藻井”。3.园林发展有了新契机。中国园林起于商周,到魏晋南北
朝时,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盛行,园林发展迅速,表现在私家园林逐渐以士人园林为主,文化内涵更甚,营造观念逐步从大尺度形似
向小尺度神似发展。第二节空间组织宫室的内部空间基本沿袭秦汉的形制。佛教建筑特别是石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
的建筑类型,在内部空间的形式和组织方面很有特点。石窟类型主要有3种:第一类,近似印度的“支
提窟”,可称中心塔柱式。其特点平面大体呈正方形,中间偏后处竖立一个四方形小心塔柱子,由地面直至窟顶。塔柱四周有佛龛,内塑佛像。塔柱
前部的席顶呈双坡屋顶,通常称为“人字坡”。人字坡刻出或画出椽子。塔柱的左右与后部是通道,后壁上多扩出个卧榻,上
塑佛之涅槃像。但它与印度的“支提窟”并不完全相同,印度的支提窟平面为内圆外方的马蹄形,中央没有塔柱,倒是有并列的石柱。印度的支提窟
是礼拜的殿堂,中国的中心塔柱式石窟则纯粹供人瞻仰以宣扬佛法的地方。第二类,是覆斗式石窟,这种石窟平面呈方
形或长方形,中间没有塔柱,左、右、后3侧或后壁有壁龛,窟顶为覆斗式,也有少数为攒尖式,覆斗式和攒尖式模仿木构的做法,印度没有该做法
,作用与第一类相同。第三类,毗诃罗式,其特点是平面大多为方形,前面为入口,左右有小室,后壁凿佛龛。两侧的小室很小,只能容一
僧禅坐。该窟型很少,只见于北朝。第四类,是有檐式。早期石窟多有木构窟檐。由于木材容易腐烂,现已无存。麦积山、云冈的石窟中有些带
石檐的石窟,可以使人想象木构窟檐的形制。石窟檐多为3间4柱式。是石窟中国化的代表。第三节装饰与装修1.界面装修
墙柱斗拱上多涂饰,设色方法一般是”朱柱素壁“、”白壁丹楹”,也有按方位涂饰色彩的,为数不多。
室内地面以土、砖为主,顶棚做法较多,除平棊外,还有藻井做法。2.斗拱与彩绘敦煌莫高窟第251、254窟有木
质斗拱实物,位于人字坡方脊与山墙交接处。是现存木质斗拱中年代最久的。木构上的彩画也盛兴,多位连续的卷草、缠枝等,高雅、华美,为隋唐
装饰风格奠定基础,柱上作彩画的做法,后来很少见。木构件也有雕刻纹饰的。3.环境美化用
金玉珠翠装饰环境的做法早已有之,魏晋南北朝尤其兴盛。《晋书》在谈到后赵邺都:“石虎作太极殿…室皆漆瓦金铛,银
楹金柱,柱础亦铸铜为之......《南史·东昏候本纪》在谈潘妃殿时说:“涂壁皆以麝香,锦幔珠帘,穷极绮丽”。
《南史·张贵妃传》在谈到陈后主为张贵妃于光照殿前建临春等三阁时说:“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饰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
服玩之属,瑰丽皆近古未有。4.纹样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纹样,继承秦汉的传统,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佛教的影响,增
加了莲花、火焰、飞天等图案,并且主要集中反映在石窟壁画上。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时期南朝某寺院复原图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寺内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
塔刹部分约占总高1/3弱。塔内部无楼层,不能登临。塔第1层檐下也有后加的裳阶,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
心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天柱承担。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中门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处有中柱
和左右2门。这种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