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 ,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 、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 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 (1)善用动势: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 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古希腊的早期雕塑,有模仿埃及雕塑的痕迹。但雕塑家已不满足模仿,而是 力求用自己眼光探索人体结构和比例,创作出写实自然、生气勃勃的艺术形象。当时,阿波罗作为男性美的象征,是艺术家最热衷的创作题材之一。 《望楼上的阿波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件。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为主神宙斯和女神勒托之子,与月神阿耳忒弥斯为孪生姐弟。传说二人 出生前,天后赫拉因嫉妒其母,到处追赶加害于她。最后勒托被迫来到爱琴海上的得罗斯岛,忍受了九天九夜的阵痛,才把孩子生下来。这时赫拉又 派巨蟒来杀害他们,幸好得到海神波塞冬搭救,母子才幸免于难。阿波罗长大后,用箭把巨蟒射死,为母亲报了仇。因此,阿波罗的英雄气概一直受 到了人们的尊敬。《望楼上的阿波罗》是雕塑家列奥卡列斯公元前4世纪的代表作,原作由青铜铸成,高224厘米。列奥卡列斯是古希腊著名 的雕塑家,也一度是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宫廷美术家。由于原作遗失,该作品系罗马时期大理石的摹制品,因在罗马一个望楼上被发现而得名,现藏于 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该作品以理想化的美的标准塑造阿波罗,生动塑造了他箭已离弦时的姿态:头部微侧高扬,直视前方持弓的手臂,眼 中流露出胜利的喜悦。雕刻家以熟练的雕刻技巧,表现了阿波罗优美的体态,匀称的四肢,高雅的形态,凸显了阿波罗明朗的神态和英雄的气质。整 件作品构图稳定、比例匀称,虽然双手和小臂已经毁坏,但并没有影响作品的整体和谐之美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又名《圣德列萨祭坛》《 德列撒的幻觉》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做的祭坛雕塑。它讲述了德列萨,一个16世纪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德列萨少年时就进修 道院作了修女,潜心修炼,侍奉上帝。她常常会产生幻觉,看见上帝,于是就写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觉记录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 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件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 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 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萨在她的自述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 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贝尼尼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情的女人最柔软的 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可以说,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掷铁饼者传说中他也是 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的光明之神,也是相貌端庄英俊的英雄神祇。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宣称自己是阿波罗的儿子,为阿波罗修造庙宇,并为其举行 四年一度的祭神会。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折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 ,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