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4第十四讲 安徽土壤分类与分布
2013-07-08 | 阅:  转:  |  分享 
  
第六章安徽土壤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安徽土壤分类一、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安徽简称为皖,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处长江、淮河中
下游,介于东经114052’—119039’,北纬29023’—34039’之间。属于近海内陆省,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接湖
北、河南,北靠山东,全省东西宽约45km,面积13.99万km2。2、行政区划全省辖共12个地级市:合肥、淮
南、蚌埠、淮北、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黄山、阜阳、宿州。4个地区:六安、巢湖、宣城、池州;
10个县级市:天长、明光、界首、亳州、六安、巢湖、宁国、宣州、桐城、贵池;56个县,39个市辖
区、93个镇、927个乡。省会设在合肥3、人口人口共5870万,以汉族为主,分布不均,总趋势
是西北部人口密集,东南部人口相对稀疏。4、气候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夏季湿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雪,四季分明5.
地形分为淮河与长江沿岸两大平原区、皖西大别山河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6.水文水资源较丰富,北有淮河,南
有长江横贯,天然的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自然区7.母质有河流冲积物、湖积物、黄土、红土残留物、坡积物和
洪积物等三、安徽土壤水平分布1、淮北属于棕壤地带(1)广大淮北平原主要是半水成土:潮土与砂姜黑土。其中,潮土分布在淮北
北部黄泛冲积平原,沿淮河及支流两岸的泛滥带上,是由黄泛河淮泛沉积物母质形成的;砂姜黑土则分布在河间平原上,没有或较少受黄泛或淮泛影
响,母质是全新世中期黄土状沉积物。(2)局部石灰岩丘陵分布的是石灰(岩)土;(3)少数酸性结晶岩与页岩残积物上发育
石质土或粗骨土;(4)一些残留阶地上和河岸自然堤上,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中期黄土发育为黄褐土。2、江淮丘陵岗地
主要是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与黄褐土。其中东部和西部主要为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3、沿江
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4、皖南地带性土壤是黄壤和红壤另有棕红壤(第四纪红土发育)、
水稻土、紫色土和石灰(岩)土等第二节主要土壤1.红壤与黄壤2.黄棕壤与黄褐土3.砂姜黑土
4.潮土5.水稻土红壤与黄壤(一)地理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在我省
主分布在皖南和皖西南山地丘岗区。(二)形成条件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
均温16—25℃,年降水量多在1000mm以上。其中黄壤分布区相对湿度大,干湿季不明显。植被:亚热带长绿阔
叶林地形:一般为低山、丘陵和高原。其中黄壤分布地区地势相对较高。母质:类型多样,第四
纪红粘土、千枚岩、花岗岩、石灰岩和玄武岩等(三)形成特点:1、脱硅富铝化过程:2、生物富集过程:
其中,黄壤还有明显的“黄化”过程:土体经常湿润,致使土壤中氧化铁水化引起土色变黄,尤B层明显。(四)基本性状1、颜色:
红壤剖面以均匀的红色为主;黄壤B层黄色明显。2、剖面构型:红壤:Ah—Bs—C(CP1);黄壤:Ah—Bs—BC—C,s——代
表三二氧化物。3、粘土矿物:红壤:高岭石为主;黄壤:以蛭石为主,高岭石等次之。4、酸性反应:都约4.5—
5.5(五)利用改良1、可农林牧业结合,合理利用土壤;2、保持水土,防止冲刷和干旱。容易水土流失的,可采取平整土地,修建梯田
等水土保持措施;3、增施有机肥料和P肥;4、施加石灰,改良酸性土壤黄棕壤与黄褐土黄棕壤与黄褐土属于
淋溶土纲,湿暖淋溶土亚纲。湿北亚热带的地带型土壤,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黄棕壤和黄褐土开始成为两个并列土类。(一)分布和面积
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其地域范围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沿岸。两者处于同一自然地
理区域。黄褐土5714.6万亩,以河南、安徽面积最大;黄棕壤27056.2万亩,以苏、皖、鄂、陕、豫等地为
主。安徽省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岗地,以及沿江沿淮山地、丘陵区或岗地。其中,黄棕壤面积798.6万亩,占全省土
壤面积5.14%;黄褐土面积1256.9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0%(二)成土条件1、气候: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区,受
东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760—1400mm,降水集中于夏季,占50%以上。2、地
形:低山、丘陵和岗地其中黄棕壤地势较高(高丘、低山);黄褐土地势略低(缓丘
、岗地)3、母质:黄棕壤由中性、酸性基岩风化物发育而成;黄褐土主由下蜀黄土
母质发育而成。4、植被:都以亚热带落叶、长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三)成土特点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成土特点,具有过渡性:1
、粘化作用较明显2、弱富铝化过程(四)土壤基本性状1、剖面构型:黄棕壤(O)—A—B—C
型;黄褐土A—AB—Bt—C型。2、粘化特征:黄棕壤主要以淋淀粘化为主,心土部位(B层)粘粒含量比上下土
层增高(剖面上下变化大);黄褐土属于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共同作用结果。全剖面质地粘重,特别在心、底土部位
,受粘化作用和铁锰淋淀作用双重影响,土壤粘化层多形成粘盘层。3、粘土矿物:黄棕壤:以高岭石、蒙皂石为主;
黄褐土以伊利石为主。4、酸碱反应:黄棕壤: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5.
0—6.0,盐基饱和度小,常<50%;黄褐土:多数全剖面呈中性反应(部分表层微酸),pH值5.5—7.5,盐基
饱和度大,常>50%;5、养分状况:黄棕壤:有机质、全N、K较丰富,但P含量较低;微量元素含量因母质
而异。黄褐土:有机质和N含量偏低,K较丰富,P贫乏;有效微量元素中铁、锰丰富,但硼、钼和锌均缺乏(五)亚类的划分
:黄棕壤可分为:黄棕壤、暗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黄褐土可分为: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浆化黄褐土
和黄褐土性土。(六)利用改良黄棕壤:针对水土流失、有机质和有些养分含量低,以及土体较浅等问题,应采取措
施:严禁盲目开荒与陡坡开坡,对陡坡要坚决停垦还林,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实行林、肥间作,增施有机肥,增加耕层厚度。
黄褐土: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膨胀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土壤不耐旱涝,多养分贫瘠,又缺水利灌溉条件。应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调整作物
布局;修筑梯地,深耕结合施有机肥,用养结合;因土配方施肥,应增补P、N、K三素,配肥比例必须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不同作物需要而异
;发展多种经营,根据不同地形部位、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经营砂姜黑土砂姜黑土属于半水成土纲、淡半水成土亚纲(一)分布
与面积是我国暖温带南部平原分布很广的一种半水成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就行政区域而言,主要分布在皖、豫
、鲁和苏等省区。其中以安徽的淮北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砂姜黑土面积的41.45%,砂姜黑土可以与棕壤、褐土、黄棕壤褐不同类型潮土组
合分布(二)成土条件砂姜黑土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其肥力演变又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1、气候:
年均温14—15℃,年降水量750—900mm,全年雨量不均匀,夏季降水占一般以上,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年蒸发量1500mm左
右,几乎大于年降水量的一倍,干湿交替和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过渡气候特点。2、地形:地形平坦低洼,地
下水深1—2m,雨季可达1m以内或地表,往日的地面因排水不良或季节性积水,有利于湿生禾本科植物的残体不断分解,为黑土的形成和腐殖质
积累提供了条件。同时低洼是地下水中重碳酸和钙的富集区。3、成土母质:主要是浅湖沼相沉积物。沉积物重含较
多的游离碳酸钙。4、人为活动:人类耕垦活动对砂姜黑土形成与演变有重大影响。在长达二、三千年的耕作活动中,人们通过
开沟排水、耕作、施肥等农事活动,使土壤脱离自然季节性积水及湿生草本植物条件逐渐向旱耕土壤方向发展(三)成土特点
砂姜黑土剖面自上向下具有暗色腐殖质层—黄棕色过渡层—砂姜土层。层次明显。暗色腐殖质层形成,与早期草甸
沼泽过程及积水潜育作用等密切相关。第四纪以来,淮北平原沉积了大量晚更新世的黄土物质,由于全新世气候转暖,植物生长,积水湖沼草甸广布
。湿生草甸植物生长、死亡及残体嫌气分解,土壤有机质积累,形成厚约30—40cm向下作舌状延伸的腐泥状黑土层,又季节性积水潜育作用,
使腐殖质层虽色暗,但有机质含量不高。人为活动对砂姜黑土腐殖质层性状影响很大。在长期开沟排水、耕作等农业措施影响下,
地下水位下降,积水潜育作用减弱,干湿交替使土壤形成发生变化。早期形成的腐泥状腐殖质层氧化作用增强,土色变淡,腐殖质层逐渐分化成耕作
层、亚耕层及残留黑土层。耕作层颜色变淡,亚耕层容重增大,残留黑土层仍保持黑色。伴随干湿交替和地下水上下运行,
同时引起水体中易溶性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在暗色腐殖质下部形成黄棕色过渡层与砂姜土层。黄色过渡层也称氧化还原层,是地下水季节性升降,土
体干湿交替作用形成的,反映半水成土的总特征,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淀积,形成锈斑与铁锰结核等。干湿条件下,富含
重碳酸盐的地下水及成土母质中的碳酸钙。在砂姜黑土长期成土过程中淋溶淀积成砂姜结核(层)。砂姜土层的土体呈橄榄色或黄棕色,块状或棱块
状结构,夹黄棕色锈纹锈斑;砂姜呈黄白色、灰色,形状呈砂姜核状或浑圆块大小不等。通常面砂姜(雏形钙质结核)在70厘米深处出现,刚砂姜
(完形钙质结核)在1米左右,砂姜盘(钙质硬盘)在3米左右出现。(四)土壤基本性质1、剖面构型: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
还原层—砂姜土层2、有机质:含量不高,耕作层≤1.5%,黑土层仅1.0%,向下逐渐减少。3、铁锰氧化物迁移与积累明显,形成锈纹
锈斑,在氧化还原过渡层最典型。4、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具有强烈的膨胀性和收缩性。5、土壤中腐殖质相对含量低,活性腐殖质相对含
量极低,是肥力低的原因之一。6、砂姜黑土养分状况主要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不足,严重缺乏P、N,但K素较为丰富(五)亚类划分1、砂
姜黑土:本亚类是本土类的典型特征,分布面积大,全国4835.4万亩,占该土类85.71%,主要集中分布在
黄淮海平原南缘的淮北平原地区。2、石灰性砂姜黑土:面积776.5万亩,占该土类13.5%,主要分布在山
东省胶莱河谷以西、小清河以南,以及运河以东交接洼地,以及河南省南阳盆地中。本亚类全剖面有强烈的石灰反应:pH8—8.53、盐化
砂姜黑土:面积25.1万亩,仅占0.44%左右,在苏北及河北邻近滨海平原地段零星分布。形态与砂姜黑土亚
类无异,仅地面在旱季有盐霜,主要与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导致海水倒灌和浸渍有关。4、碱化砂姜黑土:面积11.5万亩,
占0.2%,零星分布在安徽淮北平原颖河以东的砂姜黑土区,剖面形态特征表现具有白色或灰白色的碱化表土层(六)综合治理与开发1、低
产因素:水灾和旱灾危害频繁;土壤用养失调,有机质含量低,缺P、N、锌、硼、钼等元素;土壤质地粘,结构不良,
膨胀系数大;另外农田基本建设差,农业生产管理不善以及生态条件不良等造成低产土壤。2、治理与开发:针对砂
姜黑土的低产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和开发措施。(1)排灌结核,旱涝兼治:低洼区要因势挖沟排水;开发
地下水,发展旱作补充灌溉。(2)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合理轮作:(3)科学施肥: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结合,争
取均衡增产。(4)农牧结合经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腐殖质,抑制土壤膨胀性,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均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潮土
(一)分布与面积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并经长期旱耕而成的淡半水成土亚纲,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
海平原以及河谷平原、滨湖低地与山间谷地等。我国潮土面积38488.3万亩,其中我省1776.3万亩,可与其
它土壤形成组合分布(二)成土条件:潮土所处地貌单元为平原,成土母质是近代河流冲积物,部分为古河流冲积物、洪积物及浅
海沉积物等;潮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较深,一般1—3米,人为的耕作利用又熟化了土壤。(三)成土特点:1、沉积物的层理性:
2、地下水周期性升降影响:3、旱作条件下土壤表层低,腐殖质积累。(四)土壤性状特征1、剖面构型:
耕作层(15—25cm)—亚耕层(5—10cm)—氧化还原层(30—60cm)—母质层。2、质地类型:在水平分布与垂直下切
面上的变化尤为频繁,常砂、壤、粘土层相间。3、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次为蒙脱石、蛭石、高岭石等多少不一
。4、有机质含量低(五)潮土亚类划分1、潮土:位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
盆地,在干旱区、高寒山区的河谷及湖盆边缘也有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是集中分布区,面积2344.9万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60.93%2
、灰潮土:主要分布在湿润亚热带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及赣江、珠江及支流沿岸冲积平原,河湖
平原河三角洲等。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成片分布,面积占8.72%,剖面质地多均质土体构型。3、脱潮土:是潮土向排水成土演变的潮土亚
类。4、湿潮土:是潮土向沼泽土或潜育土发育的一类过渡土壤类型。5、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6、灌淤潮土:是在潮土上
引含泥砂水灌溉并与耕种活动交替进行,在原潮土上覆盖小于30cm灌淤层的旱耕土壤(六)土壤的利用与改良潮土是
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旱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5%,仅次于水稻土。1、限制因素:干旱缺水;洪涝灾害
;盐碱化危害;土壤营养元素缺乏:主要是有机质、全N、速效P含量普遍为低。2、措施:(1)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在水肥条件好地区,发展需水肥的高产粮食作物;不具备灌溉条件潮土,可发展耐旱作物为主;砂质土可种花生、薯类及地瓜类,而粘质潮
土则种小麦、玉米和高粱等。(2)推行多层型农业:发展林、果、菜及家禽、牲畜养殖。如桑基渔塘模式。(3)扩大名优产品生产:如金丝
小枣、蜜桃、鸭梨等(4)改土培肥:改土主要是改良盐化、碱化潮土,可结合土壤盐碱化程度,采取开沟排水,井灌井排,以及生物与工程措施
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培肥主要是提高土壤有机质、N素及速效养分含量,可因地制宜推行秸杆还田,多种轮作措施,同时可适当补充N、P、K及
微量元素肥料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工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耕作土壤。其属于人为土纲,水稻土亚纲。(一)分
布与面积水稻土面积为44670.5万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安徽省水稻土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8.80%
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上海和江苏等省区,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
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在安徽主要集中于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岗地、沿江平原及皖南山地丘陵区(二)水稻土
的形成1、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既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受地形、水文、母质种类以及气候与耕作制度的制约。2、其形成特点为:(1
)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通常水旱耕作,易变元素(铁、锰等)发生迁移与淀积,可形成锈纹锈斑的潴育层。(
2)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以嫌气为主,与原有土壤相比,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趋于稳定,(3)盐基的淋
溶与复盐基作用:土壤种植水稻后,土壤中交换性盐基江重新分配,在饱和的土壤中盐基淋溶,而在肥饱和土壤中发生复盐基作用
(三)水稻土的基本性质1、水热状况比较稳定:水田淹水时期,耕层土壤呈多水少气的状态,水层增大了土壤热容
量,所以水、热动态稳定。2、氧化还原电位较低:3、嫌气微生物为主,有机质积累较多:淹水使其在嫌气微
生物为主的条件下,有机质分解速度缓慢,使有机质较快积累起来,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一般比旱地土壤高。4、物质转化特点:(1)无机氮素
易于还原:以铵态氮较为稳定,硝态氮易于反硝化而损失。(2)有机质在还原条件下分解,不仅不彻底,在Eh很低时,还可形成对作物有害的
中间产物,如硫化氢、甲烷和丁酸等。(3)水稻淹水后产生大量亚铁、亚铝离子:可抑制根对P、Mg、K等元
素的吸收;同时可直接破坏酶活性;还可导致部分交换性钙、镁、钾、钠等离子的淋溶损失,而施用石灰、草木灰与其它肥料则有利于土壤复盐基。
(4)由于侧向流和垂直流的作用,导致田块较高土壤中粘粒淋失,而在较低田块里积累下来,同时粘粒垂直下移,常成犁底层及潴育层中粘粒含
量相对增加(四)水稻土的发生层段1、淹育层段:(A)是水稻土的特有层次,是田面灌溉水向下渗发育而成
的。淹水种稻时,呈轻度潜育的潜灰色,排水旱作时,灰色消失,恢复原来母质的颜色,同时还产生少量氧化铁斑纹。2、初期潴育层段(P层)
:位于台地或缓坡地上的厚层母质,容易形成通体具有大冷柱状结构的初期潴育层。其形成原因是地表排水滞缓,水
分只能向土壤深层下渗,基本没淋溶淀积现象,其上部分是锈纹锈斑的犁底层,下层是典型初期潴育层次。3、潴育层段(W层):
是排水缓慢,干湿交替作用频繁所产生的层次。具有较强淋溶淀积作用,使土壤产生花斑多样的颜色,铁锰结核等新生体多。
由于土层排水情况不同,又可分为潴育性淋溶(Wa层)与潴育性淀积(Wb层)或两者同时具备(Wab)层次。
4、潜育层段(G层):在潜育长期潴积时,形成的黑色呈整体状的土层。具有土粒分散,温度低,还原物质多的
特点。多出现于丘陵谷地,底部狭长平坦的地方以上各层性质常因组合类型、成土母质不同而优劣不
等,一般水稻土发育层段,以A—P型为优;以A—G次之;以A—Wa或A—Wb最差(五)亚类的划分1、淹育型水稻土:
这类水稻土所处地形部位较高,水分状况属于地表型,平原旱地新成的水稻田,土壤发育程度不深,也属于这种类型。
表土层仅在种稻时呈灰色,由水落干种旱作后仍恢复原有土壤颜色,土壤中物质淋溶淀积作用不强,土体构型为A—AP—C或A
—(AP)—C型。2、潴育型水稻土:位于冲积平原和丘陵谷地,灌排条件良好,土体构型为A—AP—P—W型。其中W代表干湿交替层。
3、潜育型水稻土:所处地形部位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水分状况属于地下水型。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
特点,潜育层出现位置较高。土体构型为:A—AP—G型,或A—(AP)—G型。4、渗育型水稻土:又称初期
潴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落水灌溉影响。土体构型:A—AP—P—C型。5、脱潜育型水
稻土:指潜育型水稻土经改造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河湖平原及丘陵沟谷下部地段,经兴修水利,改善排水
条件,地下水位降低后发育而成。土体构型为:A—AP—GW—G型。GW代表脱潜层,氧化还原作用增强。6、漂洗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形
倾斜明显,土体中有一不透水层,并受侧渗水影响的地段,如白浆土。A—AP—E—C(六)土壤利用改良1、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高产水稻土占面积的20%,以潴育、渗育和脱潜水稻土为主。应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施入适量的
有机肥和化肥;建立高质量的排灌体系;集约化土壤耕作,以达到提高和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2、低产田的改良:原因:地形、水文因素:可不利于稻田的灌溉、泄洪、排涝、消渍等;母质因素:如砂砾层、含盐层或过砂过粘等;农田排灌设施差;耕作管理技术落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因投入少而低产。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改良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质量复习思考题1、安徽省共划分出多少个土纲(说出名称)、土类和亚类?2、安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如何?3、试阐述红壤与黄壤、黄褐土与黄棕壤、潮土与砂姜黑土以及水稻土的分布、主要性状、存在的问题与利用改良措施潴育、淹育、渗育、潜育、脱潜、漂洗水稻土水稻土人为土潮土、灰—、湿—、盐化—、碱化—潮土淡半水成土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暗半水成土半水成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粗骨土酸性石质土石质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紫色土红色石灰岩土、黑色石灰岩土、棕色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石质初育土初育土酸性棕壤棕壤湿温淋溶土粘盘黄褐土黄褐土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黄棕壤湿暖淋溶土淋溶土黄壤、黄壤性土黄壤湿暖铁铝土黄红壤、棕红壤、红壤性土红壤湿热铁铝土铁铝土亚类土类亚纲土纲二、安徽土壤分类系统
献花(0)
+1
(本文系静默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