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问答题
2013-07-09 | 阅:  转:  |  分享 
  
五、问答题与计算:

1、试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的传递上的异同?

2、Doerman用T病毒的两个品系感染E.coli.一个品系是小噬菌斑(m)、快速溶菌(r)和浑浊噬菌斑(tu)突变型。另一个品系对这三个标记都是野生型(+++)。把这种感染的溶菌产物涂平板,并分类如下:

????????????????????基因型?????????????????????噬菌斑数

?????????????????????mrtu???????????????????????3467?????????????????????+++????????????????????????3729

?????????????????????mr+????????????????????????853?????

?????????????????????m+tu???????????????????????162

?????????????????????m++????????????????????????520

?????????????????????+rtu?????????????????????????474

?????????????????????+r+??????????????????????????172

?????????????????????++tu?????????????????????????965

?????????????????????????????????????????????????10342

(1)决定的连锁距离?

(2)你认为这三个基因的连锁序列怎样?

(3)在这个杂交中,并发系数是多少?它意味着什么?

3、利用中断杂交技术,检查了5个Hfr菌株(1,2,3,4,5),想知道这几个菌株把若干不同基因(F,G,O,P,Q,R,S,W,X,Y)转移到一个F菌株的顺序。结果发现,各个Hfr菌株都以自己特有的顺序转移,如下所示:(各品系只计下最初转移进去的6个基因)

???????Hfr菌株

????????????????????????????1???2???3???4???5

?????????????????????第一??Q??Y???R??O???Q

?????????????????????第二??S??G???S???P???W

?????????????????????第三??R??F???Q???R???X

?????????????????????第四??P??O???W??S????Y

?????????????????????第五??O??P???X???Q???G

?????????????????????第六??F??R???Y???W???F

问:(1)这些Hfr菌株的原始菌株的基因顺序如何?

?(2)为了得到一个最高比例的Hfr重组子,在结合后该在受体中选择哪个供体标记基因?

4、为了能在接合后检出重组子,必须要有一个可供选择用的供体标记基因,这样可以认出重组子。另一方面,在选择重组子的时候,为了不选择供体细胞本身,必须防止供体菌株的继续存在,换句话说,供体菌株也应带有一个特殊标记,能供它自己不被选择。例如供体菌株是链霉素敏感的,这样当接合体(conjugants)在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供体菌株就被杀死了。现在要问:如果一个Hfr菌株是链霉素敏感的,你认为这个基因应位于染色体的哪一端为好,是在起始端还是在末端?

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五、问答题:

1、自交、回交有何遗传效应?

2、微效多基因假说要点是什么?

3、何谓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





1、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哪些类型?请分别介绍其细胞学特征和遗传学效应。

2、一野生型的雄果蝇与一个对白眼基因是纯合的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雌果蝇具有白眼表型,你怎样决定这个结果是由于一个点突变引起的,还是由于缺失造成的?

3、在番茄中,具有完全显性的正常叶但第六染色体为三体的雌性植株与隐性的马铃薯叶(cc)的二倍体雄性植株杂交:

⑴假设C基因在第六染色体上,当一个F1三体与马铃薯叶父本回交时,后代的基因型、表型及比为多少?

⑵假设C基因不在第六染色体上,作同样的回交,子代基因型、表型及比又如何?

⑶如果F1三体植株自交,产生1758个正常叶植株与586个马铃薯叶植株,问C基因在第六染色体上吗?

4、在玉米中,蜡质基因和淡绿色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是连锁的,然而发现在某一品种中,这两个基因是独立分配的。

??(1)你认为可以用哪一种染色体畸变来解释这个结果?

??(2)哪一种染色体畸变将产生相反的效应,即干扰基因之间预期的独立分配?

5、无籽西瓜为何没有种子?是否绝对没有种子?

6、有一个三倍体,它的染色体数是2n=3x=33。假定减数分裂时,或形成三倍体,其中两条分向一极,一条分向另一极,或形成二价体与一价体,二价体分离正常,一价体随机地分向一极,问可产生多少可育的配子?

7、有一株玉米,它的一条第9染色体有缺失,另一条第9染色体正常,这植株对第9染色体上决定糊粉层的基因是杂合的,缺失的染色体带有产生色素的显性基因C而正常的染色体带有无色隐性基因c,已知含有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成活。如以这样一种杂合体玉米植株为父本,以cc植株为母本,在杂交后代中,有10%的有色子粒出现。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8、玉米中,下列几种植株的根尖一个细胞内,可以观察到多少条染色体?

(1)同源四倍体????(2)三倍体????(3)单体????(4)三体????(5)缺体

9、缺失杂合体和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有一条染色体拱起来形成一个弧状结构,请问:你如何区分这两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第十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

五、问答题:

1、在水稻的高秆品种群体中,出现几株矮秆种植株,你如何鉴定其是可遗传的变异,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又如何鉴定矮秆种是显性变异还是隐性变异?

2、为什么多数突变是有害的?

3、你知道那些途径可以产生同源三倍体?同源三倍体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出现高度不育?

4、在鸽子中,有一伴性的复等位基因系列,包括BA(灰红色),B:野生型(兰色),b(巧克力色)。它们之间显性是完全的,次序是BA>B>b,基因型BAb的雄鸽是灰红色的,可是有时在它们的某些羽毛上出现了巧克力的斑点。请对此现象提出两个说明,即从染色体方面与基因突变方面,如果在遗传型BAb的雄鸽中有时也看到兰色斑点,这个事实对哪一个解释更有利?

5、一野生型的雄果蝇与一个对白眼基因是纯和的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雌果蝇具有白眼表型。你怎样决定这个结果是由于一个点突变引起的,或是由于缺失造成的?

6、在一群中,外貌正常的双亲产生一头矮生的雄犊。这种矮生是由于突变的直接后果,还是由于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的偶尔交配后发生的分离,或是由于非遗传(环境)的影响?你怎样决定?

第十一章???基因的本质和遗传工程



五:问答题:

1.简述现代基因的概念

2.何谓遗传工程?试简述遗传工程的主要步骤?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五、问答题:

1、细胞质遗传有何特点?

2、正反交在F1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可以是:

??(1)伴性遗传???(2)细胞质遗传???(3)母性影响

如果得到这样一种结果,怎样用实验方法来决定属于哪一种范畴?

3、一个雄性不育植物,用对育性恢复基因Rf是纯合的花粉授粉,F1的基因型怎样?表型怎样?用F1植株作母本,用一正常植株(rfrf)的花粉测交,测交的结果如何?写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注明细胞质种类。

4、举一个经典的孟德尔式遗传的例子,正交与反交的结果是不同的。

5、一个Dd的椎实螺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如子代自交,它们的下一代表型怎样?请说明。

6、在小鸡的某一品系中发现有异常性状T。你采取什么方法来决定此性状是染色体基因引起的,或是细胞质基因引起的,或是与“母性影响”有关,或是完全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呢?

7、如何区别性连锁性状和细胞质遗传的性状?

8、麦粉蛾幼虫的体色和成虫的褐色眼,都需要犬尿素的存在。由于隐性突变基因a纯合时不能合成犬尿素,因而幼虫身体无色,幼虫为红色眼。如果基因型为Aa的褐眼雌蛾与基因型为aa的红色雄蛾交配,其子代的表型如何?

9、Sonneborn发现草履虫的放毒品系和敏感品系之间杂交,产生F1有放毒者(Kk×Kappa)和敏感者(Kk),你预料从下面的杂交中能得到什么结果?

(1)两个F1放毒者之间杂交。

(2)F1放毒者和F1敏感者之间杂交。

(3)F1敏感者自体受精。

(4)KK敏感者与F1放毒者杂交。

第十三章?遗传与优生

五、问答题:

1、遗传病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各有何特点?

2、什么是优生学?分为哪几类?

3、如何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

五、简答题:

1、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区别于其它非生命的一种现象,是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特征。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所有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若无变异,生物就不能进化成今天这样形形色色,生物界就失去进化的素材,遗传只是简单的重复;若无遗传,生物就不能传宗接代,变异就不能积累,变异就失去意义,生物也不能进化。所以,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遗传和变异的表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生活在环境中,从环境里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品种改良,高产、抗病、抗虫、抗逆品种选育、医药产业生产药物都需要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学的发展使工业生产发生一些革命性的变革,采用遗传学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合成了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为稀有生物制品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五、问答与计算题:

1、有丝分裂意义:遗传物质从母细胞均等地分向两个子细胞,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物质上跟原来的母细胞完全相同,这样保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了遗传物质在世代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减数分裂意义:A、性母细胞(2n)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子细胞,由之发育成精子或卵子(n),精卵受精结合成合子(2n),这样就恢复了亲本原有的染色体数(2n),从而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亲代和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持了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间进行交换,可以产生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由此所形成的配子,有可能出现新的性状,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C、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含有不同染色体的各种配子,由精卵随机结合形成的合子在遗传上就有差异,后代表型各不相同,使生物产生各种变异,为进化提供材料。



2、⑴相似点

A、染色体均复制一次

B、均可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⑵主要区别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A、一次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 两次细胞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

B、染色体的数目不变(2n) 染色体的数目减半(n)

C、染色体不配对 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配对

D、没有重组 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产生重组

E、是体细胞产生体细胞的分裂方式 是性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分裂方式

F、前期短,每一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 前期Ⅰ长而复杂,每一二价体含四条染色单体

G、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Ⅰ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并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H、后期着丝粒纵裂为二,染色单体分离 着丝粒不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I、末期染色体数为2n,每个染色体含有一条染色单体 末期Ⅰ染色体数为n,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从2n→n,通过精卵受精结合,染色体数目又从n→2n,这种染色体数目从2nn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就是染色体周史。

3、AaaBBb,Aaabbb,aaaBBb,aaabbb

4、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第七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五、问答题与计算:

1、相同点:遗传物质的单向传递。

不同点:

转化:某些细菌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加入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菌株A和菌株B直接接触后交换了遗传信息,出现重组。

转导:需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从而产生重组。

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从而产生重组。

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五、问答题:

1、自交的遗传效应是增加纯合子比例、不良隐性性状表现、可育成多种基因型的纯系。回交的遗传效应是连续回交导致后代的基因型趋向于轮回亲本、定向纯合。

2、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基因的单独作用较小,它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大小,因此,各种基因型所表现的表型差异就成为连续的数量分布。前提是,显性不完全,基因的效应相等,表型效应是累加的,多基因是不连锁的。

3、把表现连续变异,界限不分明、无质的差别要用数字描述的一类性状叫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本质上与孟德尔式遗传完全一样,只是由多基因决定。非连续变异、界限分明、有质的差别可用文字描述的一类性状叫质量性状。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



五、问答题:

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A、缺失:细胞学特征: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会形成缺失环或长短不一的情况;

遗传学效应: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力,出现假显性现象。

B、重复:细胞学特征: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会形成重复环或长短不一的情况;

遗传学效应: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还会出现剂量效应与位置效应。

C、倒位:细胞学特征: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会形成倒位环或倒位圈,对于臂内倒位杂合体会形成双着丝粒桥和无着丝粒断片图像;遗传学效应:可以抑制或大大地降低倒位环内基因的重组。

D、易位:细胞学特征:单向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会形成T字形图像,相互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会形成+字形图像,后期出现O字形或8字形图像;遗传学效应:半不育与假连锁现象。

2、让这只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若后代中雄蝇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并且雌雄比为

1:1,是由于点突变所致;若后代中雄蝇为白眼,雌蝇为红眼,但雌雄比为2:1,则是由于缺失所致。

3、A、C/C/C×c/c



C/C/c×c/c

↓c

CCC/C/c正常叶三体

2Cc2C/c/c正常叶三体

2C2C/c正常叶二倍体

cc/c马铃薯叶二倍体

即正常叶:马铃薯叶=5:1

B、CC×cc



Cc×cc

↓c

1/2C1/2Cc正常叶

1/2c1/2cc马铃薯叶

即正常叶:马铃薯叶=1:1

C、假定c基因不在第六染色体上,Cc×Cc

↓1/2C1/2c

1/2C1/4CC1/4Cc

1/2c1/4Cc1/4cc

即正常叶:马铃薯叶=3:1,与假设符合,所以c基因不在第六染色体上。

4、解:(1)易位

(2)易位

5、因为无籽西瓜是一个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或形成一个三价体,其中两条分向一极,一条分向另一极,或形成一个二价体与一个单价体,二价体分离正常,一价体随机地分向一极,使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绝大多数大于n而少于2n,染色体不平衡,因而不育;但并不是绝对不育,可育的配子为(1/2)n-1

6、3n=33,n=11。因此,该三倍体

产生可育雌配子(2n和n)的概率为(1/2)11=1/2048;

产生可育雄配子(2n和n)的概率为2×(1/2)11=1/1024

7、解:由于在20%的小孢子母细胞里发生了缺失染色体和正常染色体之间的交换,结果使每一对姊妹染色体单体都各有一条缺失的染色单体(交换是在C基因以外发生的)。

8、(1)40(2)30(3)19(4)21(5)18

9、测量无弧状突起的那条染色体的长度,并与正常染色体比较,如果与正常染色体一样长,说明是重复图像,如果比正常染色体短,说明是缺失。



第十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

五、问答题:

1、把群体中的矮杆植株放在与高杆植株同样的环境中生长,如果矮杆性状得到恢复,说明是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果矮杆性状仍然是矮杆,说明是可遗传的变异;下一步就要证明是显性变异还是隐性变异,将这矮杆植株与原始的高杆植株杂交,如果F1代出现高杆与矮杆,且比为1:1,说明是显性变异,如果F1代全为高杆,说明是隐性变异。

2、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因为如何一种生物的基因型,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均已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并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如果某基因发生突变,原有的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或削弱,生物的正常代谢关系就会被打乱,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如生活力和可育性降低,寿命缩短,甚至死亡。

3、一是通过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形成同源三倍体;另一途经是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不减半,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后,便发育成三倍体植株。

同源三倍体同源的染色体有三条,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可以形成一个三价体,或一个二价体与一个单价体,后期Ⅰ时,二价体分离正常,1/1分离,单价体随机进入任一极或消失,三价体分离时,一般是两条进入一极,一条进入另一极,最后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绝大多数在2n与n之间,只有染色体数目为n或2n的配子才可育,概率为2×(1/2)n,所以同源三倍体高度不育。

4、染色体方面是由于带有BA基因的Z染色体发生了缺失所造成的,基因方面是由于BA基因突变成b基因所造成的。对基因突变有利,因突变具多方向性,BA基因即可突变成b,也可突变成B,当突变成b时就为巧克力色,当突变成B时就可看到兰色斑点。

5、让这只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若后代中雄蝇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并且雌雄比为

1:1,是由于点突变所致;若后代中雄蝇为白眼,雌蝇为红眼,但雌雄比为2:1,则是由于缺失所致。

6、解:

(1)如果是突变的直接结果,只有显性突变才在当代表现,并且是杂合体。用这头矮牛与正常牛交配。其后代矮牛与正常牛呈1;1。

(2)如果是隐性矮生基因携带者交配而分离的隐性纯合体,则矮牛与正常牛交配,后代全部正常:矮牛(aa)♂?正常牛(AA)♀?正常牛(Aa)。

(3)如果是环境影响,必须是小牛或怀孕母牛饲养在异常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并且当改变小牛的饲养条件后,这一性状应有改变。



第十一章基因的本质和遗传工程

五、问答题:

1、简述基因概念的发展。

答:基因的最初概念来自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他认为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

的,性状本身不能遗传。1909年,丹麦学者W.L.Johannsen提出了“基因”一词,代替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1910年,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试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型排列,并于

1926年发表了《基因论》。

1928年Griffith进行的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及1944年Avery等人进行的工作证明了

DNA就是遗传物质。

20世纪40年代G.W.Beadle和E.L.Tatum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1953年

Wast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并于1961年提出了三联遗传密码;1957年S.Benzer提出了“顺反子”概念。

1961年,F.Jacob和J.Monod提出“操纵子模型”学说,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基因的作用

和遗传信息转移的中心法则。

20世纪50年代初,B.McClintock在研究玉米的控制因子中提出了某些遗传因子的位置

是可以转移的;60年代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插入序列,提出“跳跃基因”的概念;70年代发现基因的不连续性,提出“断裂基因”的概念;1978年,在噬菌体中发现了重叠基因。

2、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基因工程包括四个基本操作步骤:

⑴从合适材料分离或制备目的基因或特定DNA片断。

⑵目的基因或DNA片断与载体连接,做成重组DNA分子。

⑶重组DNA分子的转移和选择。

⑷目的基因的表达。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五、问答题:

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有:①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

②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③杂交的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

④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某性状只在表现母本时才能遗传给子代,故细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但是一般由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是完全一致的(伴性遗传基因除外),因为杂交形成的合子核的遗传物质完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的;

⑤通过连续的回交能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⑥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由于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内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其具有复制的半自主性,而且不具有染色体传递的均等性及规律性。其传递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后代不会呈现固定的分离比;另外由于精卵细胞中所含细胞质量不同,卵细胞具有更多的细胞质成分,因此多表现偏母遗传特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其正反交结果有所不同。

2、1)如果亲本的不同表型在F1中都有表现,但正交F1表型象母亲,反交F1表型雄性象母亲,雌性象父亲,即F1表型有性别之分,可判断为伴性遗传;2)如果正反交F1表型只与母亲一样,说明是细胞质遗传或母性影响。3)如果让F1自交得F2,F2自交得F3,F2、F3只与母本一样,说明是细胞质遗传,如果F3中又出现了孟德尔分离比,即孟德尔分离比推迟一代出现,即可判断为母性影响。

3、s(rfrf)×s(RfRf)



S(Rfrf)×N(rfrf)



S(Rfrf)S(rfrf)

4、红眼♀×白眼♂白眼♀×红眼♂

↓↓

F1红眼红眼♀白眼♂



5、Dd×Dd



DD2Dddd

右旋右旋右旋

↓↓↓

DD1DD2Dd1dddd

右右左

6、做正反交:(1)T♀×+♂

(2)T♂×+♀

如果T是细胞质遗传的,这些杂交子代的表型将有差异(也就是(1)产生的都是T表型,(2)产生的都是+表型)。如果T是母性影响,那些不含有T基因的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性状可以逐渐消失(例如麦粉蛾幼虫的色素),也可以持续到整个生活周期,但到下一代时,将由新的母本的基因型校正(例如蜗牛螺壳的方向)。用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繁殖,观察此性状是否表现;或者用基因型不同的品系在相同的环境中繁殖,观察它们发育是否一致,这样可以判断环境对性状的决定作用。如果这个性状的遗传不按照上面所说的模式,而是按常染色体或性连锁的孟德尔比率分离,就能确定它是由染色体基因引起的。

7、一个细胞质决定的性状,正反交有不同的结果(如(1)T♀×+♂(2)T♂×+♀),但每一个杂交产生的子代的两种性别的表型相同。性连锁性状正反交也产生不同结果,但是在子代两种性别表型有差异,即同配性别亲本对隐性基因是纯合体并且异配性别亲本带有显性等位基因时(如红眼X+X+♀×白眼XwY♂→X+Xw♀:X+Y♂,均为红眼;反交白眼XwXw♀×红眼X+Y♂→红眼X+Xw♀:白眼XwY♂),它们杂交产生的两种性别的子代的表型有所不同。

8、Aa♀褐眼×aa♂红眼



1/2Aa1/2aa

幼虫:有色有色

成虫:褐眼红眼

9、(1)Kk×Kk→3放毒(1KK,2Kk):1敏感(kk)

(2)敏感型接合后代的子代是敏感型,因为它们没有卡巴粒(Kappa),放毒型接合后代的子代是3放毒:1敏感的比率。

(3)都是敏感型

(4)KK敏感型接合后代的所有子代,都是敏感型,因为它们没有卡巴粒;Kk放毒型的所有子代都是放毒型,因为它们有卡巴粒,而且至少携带一份显性基因K。



第十三章遗传与优生

1、目前已知的遗传病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㈠单基因遗传病

由一对基因决定的疾病叫单基因遗传病。又分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常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其遗传特点是:

①先症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

②杂合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其子女中有1/2为患者;

③一般表现为连续传代,且与性别无关。

④这个显性基因如无继承者就在家族中消失。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其遗传特点是:

①患者双亲往往是无病的,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②发病患者在同胞中约占1/4,男女发病机会相等;

③不一定每代都有病人,往往是隔代遗传(散发性的)

④近亲婚配时,后代发病率显著提高。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由X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其遗传特点是:

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患者双亲一方必为患者

⑶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均为患者,儿子均正常

⑷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有一半发病

⑸患者逐代延续,但患者的正常子女不会有致病基因传给下代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由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所引起,其遗传特点是:

①亲代和子代之间明显不连续。

②男性表现型多于女性

③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子正常,女性携带。

E、Y连锁遗传病

由Y染色体上致病基因所引起。其遗传特点是:

由父传子,子传孙。

㈡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个致病基因作用而形成的疾病,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类遗传病中,不同的疾病遗传与环境因素所占的作用不同,某种疾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愈大,遗传力则愈低,相反,环境因素越小,遗传力则越高。

㈢染色体遗传病

由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疾病。

2、优生学指应用医学遗传学原理来研究和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分为

预防性优生学和演进性优生学。前者指通过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的研究,了解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并应用现代医学技术预防有严重遗传病及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以减少有害基因的频率,又叫消极优生学和负优生学。后者指研究增加或维持有利基因频率的方法,使后代中出现更多智力优秀和体格健壮的个体,又称积极优生学或正优生学。

3、A、进行遗传病的群体普查与普防

B、进行环境保护

C、对遗传携带者进行检出

D、避免近亲婚配

E、提倡“适龄生育”

F、进行产前诊断



献花(0)
+1
(本文系静默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