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用冰来消夏避暑的?
文/乐奀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夏天利用冰来消暑了。他们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留到夏天用,或者自己制冰来消暑。《礼记·月令》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时节,江河之水冻结实了,天子便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又命人开窖取冰,同羔羊一起,拿到宗庙作为祭品参加祭祀。祭完了,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
早在周朝时期,官府内就设有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凌人”。《周礼·天宫·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我国冷饮业之悠久历史,而且当时冷饮制作的水平相当高。
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设冰井台藏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唐朝时期,京城长安出现了专门靠买卖冰块而发财的商人。到了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明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其结成冰。根据这一发现,人们便开始在夏天制冰了。《酉阳杂俎》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制作冷饮的方法。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专门设置冰井务一职掌管此事。宋代时期,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更为丰富繁多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这些饮品叫“冰酪”,比如:“砂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冰酪”大加赞赏,曾为此题诗一首:“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元朝时期,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把果浆、牛奶加入冰中,这种冷饮就是冰淇淋的雏形。但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这种冷饮只在皇室官府内生产,其他人禁止制作。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来,他把这种冷饮制作方法带到了欧洲。
明刘侗、于奕正着《帝京景物略》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平民)得买卖。”说的就是明代官府颁冰和民间卖冰的事。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使用。此外,在明朝还有多处官府冰窖,都有工部掌管。每年伏日开始,到立秋日止,各衙门官员都能领到工部发放的“冰票”,凭票领冰。民间卖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窖藏冰,二是官府冰窖藏冰。民间又怎么会买到官府藏冰呢?这是因为“颁冰”之制日久生弊,一些官员把冰票低价倒卖给了卖冰人。
清代时期,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严辰在《忆京都词》自注中说:“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无此物也。”不但有卖冰的。还有卖冰镇食品的。常见的冰镇食品有:冰镇杏干、冰镇柿饼、冰镇酸梅汤等。
在清朝,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北京地区一大特点,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的功效。除了老百姓喜欢制作暑汤消暑外,宫中的御医在夏季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陈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李大夫指出,这些中药对于治疗在湿疫时气发生的暑湿感冒比较有效。八月份是暑湿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或汤剂也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
(以上内容由博爱慎行--乐奀根据史籍资料整理而成)
1
|
|